设置头像-装饰主页
设置我的新头像
请选择一个新照片进行上传编辑。
头像保存后,您可能需要刷新一下本页面(按F5键),才能查看最新的头像效果
中国美丽建筑预选名录(第4期)
||
本期学术主持及文字: 姜靖波 (中国美丽建筑活动总策划人、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设计委副主任委员、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行业协会ILIA副主席)
1推荐作品:世博中国园“亩中山水”
推荐人:王辉 博士 中国国际环境艺术行业协会会长
国际信息化科技发展中心主任
推荐理由:亩中的自然园林、静谧的山水世界
“中国园”是世博会多元化的国际大展台上体现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中国园林的重要部分。中国园的设计围绕两点展开:一是对中国的文化遗产特性的展现并兼顾国际性,二是体现中国的当代性特点。最终通过将“亩”与“园”结合,以传统“亩”为单位,在现代场景中再现中国传统名园中九种深入人心的意境,启发小中见大的想象力,并结合当下为公众服务的功能要求,亩中造景,形成“亩中山水”系列。力求延承传统园林意境的同时,在功能上提供了漫步、穿越、赏园、休憩、观江等多种活动方式和游览路线。在不同“亩园”连接处设计了不同形式的景观墙体,利用借景、透景、漏景等不同的造园方式来形成“亩园”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此外,廊道也为不同主题“亩园”的景观提供了自然的过渡。成片的竹林在形成江南园林意境的同时,也起到很好的空间划分作用。由于设计之初就基于“大景观”的理念,注重地形塑造、植被映衬、感观体验等因素的综合考量,由此,建筑和园林景观实则相互融合,彼此衬托,是一个无分你我的整体。在热闹的世博建筑群中,“亩中山水”提供一个静谧的冥想花园。



2推荐作品:罗浮山水博物馆
推荐人:韩锐祈 北京清尚环艺建筑设计院 主任设计师、中装国筑建筑研究院学术成员
推荐理由: 静寂于自然的东方水墨之美
空山寂寂,静水流深。设计焦点着眼于一个“静”字。山寂寂而纳万境,水静静而映心迹。这是萦绕着设计全程的灵魂。绝美自然景区中,建筑一直被看成是是从属于环境的附加空间。空山茂林,如镜静水在不言之间已赋予这个项目静静的美态。为配合营造以大自然为主的景观效果,建筑设计多以“隐藏”方式与自然地貌结合。部份建筑物更以嵌入的方法把主体结构藏于山坡之内,只露出极少人工化的立面。一些建筑物以下沉的做法以覆上草地植被的屋顶和自然坡度接合,真正做到“隐蔽”的效果。透过这些建筑设计手法上的处理,令项目的总体意境散发着水墨画般的东方美。
作品在整体上努力体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东方人文价值。设计遵从一种以人、文化及特定场所出发的谦卑价值观和理念,是在上述要素错综复杂的基础之上为人、建筑、环境和谐并存而进行的不懈探索。建筑师希望通过这种对东方人文价值的坚持,在进行创造工作的过程中体现一份对历史、文化、环境和社会的責任和职业使命。




3推荐作品: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
推荐人:杨彦璞 中外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建筑师
推荐理由: 回到儿时记忆,还原美丽乡愁
这是一个有益于当地传统资源保护以及促进社区发展的乡土建筑项目。项目坐落在腾冲附近高黎贡山下的一个村庄边上,该自然村有手工造纸的悠久历史传统,而建设博物馆则是一个窗口,起到展示造纸的历史文化、工艺及产品,以及接待访客、文化交流等作用。
建筑具体形式是对周边环境的回应,空间组织则围绕光线、景观、风等基本元素展开。建筑在尺度上采用聚落的形式来适应场地环境,化整为零,避免体量过大带来的突兀感;而聚落式的建筑在内部又产生了居者在室内外不断交互的空间体验,以此来提示观众建筑、造纸与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整个村庄连同博物馆又形成一个更大的博物馆——每一户人家都可以向来访者展示造纸;而博物馆则是村庄空间的浓缩,如同村庄的一个预览窗口。建筑在高度上由东向西逐渐跌落,适应场地周边的空间尺度。展厅的屋顶形态起伏各异,形成了一道人工景观,与周边的山势和稻田相呼应。
乡土环境中的建造方式具有前工业时代的手工特征。缺乏现代工艺处理,杉木、竹、火山石及手工纸这些当地建筑中普遍应用的材料看起来似乎都不那么精致和结实,它们会随着日晒雨淋褪色、干裂、长青苔、变黄,然而正是这种变化赋予建筑一种时间感,使其融入环境当中。这些自然材料被看似为缺陷的属性也正是它的美德所在——本质得以呈现。建筑并不追求基于机器制造的光鲜精致和无可挑剔,而是更注重“还原”和“呈现”价值,建筑在细节中试图体现真实的建构逻辑,建筑细节在此使建筑具有了体现本体特征的文献价值。




4推荐作品:大连国际会议中心
推荐人:刘丹 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大连艺术学院敎师
推荐理由: 山海主题故事、城市文化缩影
一座非常典型的解构主义建筑,国际会议中心以其震撼的造型、复杂的建筑结构,引领了国内外设计创作的新风向。仅用四年时间,完成如此高难度的建筑,赢得建筑界的一片惊叹!
在设计国际会议中心时,除了体现大连的海文化,还力求把大连城市浓缩在这座建筑中。在国际会议中心里,很容易感受到大连城市里的广场、道路、小巷,甚至立交桥,通过这座建筑实现了对大连城市的解读。市民流连忘返于国际会议中心时,恍惚间会感觉到正行走在微缩版的“大连城市”中。
该建筑形象地反映大连背山面海的地理位置及对大连天然港湾的暗示。“山海”主题贯穿了整个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以“海”文化为中心,进行室内空间的塑造和美化,采用国际化的设计手法,融合传统的中国文化,创造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文化空间。[





5推荐作品:哈尔滨中国木雕博物馆
推荐人:刘欢副教授 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数字媒体分院艺术设计教研室主任
推荐理由:流动的冰雕文化、自然的艺术形态,
作为哈尔滨市正在着力开发的文化新区,这座中国木雕及冰雪画博物馆将成为该区的文化地标。哈尔滨中国木雕博物馆设计吸取了这座冰雪之城的自然形态,把两个不同艺术类型的展览空间融合在一起。 设计用一个中央入口把两个博物馆空间“分中有和”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延伸和扭转来展现出这种特殊的基地与功能的关系。哈尔滨地处寒带,考虑到了到了冬天维度的低太阳角,在博物馆的形体上拧开三个巨型天窗。它们能够捕捉低纬度的阳光,并把自然光线过滤到三个主要的中庭里。两层高的展览空间位于博物馆的南北两个尽端,明亮的光线从两侧射入,以增强访客的心情体验并尽可能减少“博物馆疲劳”。
哈尔滨冰天一色的冰雪世界,一束仿佛在急速运动中被冷冻静止的水流凝固在那里,变成了这座城市的美术馆。高亮的金属外皮与天同色,与地相连。运动产生的“力”在建筑中间位置使其产生了扭转,“制造”出建筑的入口,让人产生无限联想和进入的冲动。




1推荐作品:世博中国园“亩中山水”
推荐人:王辉 博士 中国国际环境艺术行业协会会长
国际信息化科技发展中心主任
推荐理由:亩中的自然园林、静谧的山水世界
“中国园”是世博会多元化的国际大展台上体现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中国园林的重要部分。中国园的设计围绕两点展开:一是对中国的文化遗产特性的展现并兼顾国际性,二是体现中国的当代性特点。最终通过将“亩”与“园”结合,以传统“亩”为单位,在现代场景中再现中国传统名园中九种深入人心的意境,启发小中见大的想象力,并结合当下为公众服务的功能要求,亩中造景,形成“亩中山水”系列。力求延承传统园林意境的同时,在功能上提供了漫步、穿越、赏园、休憩、观江等多种活动方式和游览路线。在不同“亩园”连接处设计了不同形式的景观墙体,利用借景、透景、漏景等不同的造园方式来形成“亩园”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此外,廊道也为不同主题“亩园”的景观提供了自然的过渡。成片的竹林在形成江南园林意境的同时,也起到很好的空间划分作用。由于设计之初就基于“大景观”的理念,注重地形塑造、植被映衬、感观体验等因素的综合考量,由此,建筑和园林景观实则相互融合,彼此衬托,是一个无分你我的整体。在热闹的世博建筑群中,“亩中山水”提供一个静谧的冥想花园。



2推荐作品:罗浮山水博物馆
推荐人:韩锐祈 北京清尚环艺建筑设计院 主任设计师、中装国筑建筑研究院学术成员
推荐理由: 静寂于自然的东方水墨之美
空山寂寂,静水流深。设计焦点着眼于一个“静”字。山寂寂而纳万境,水静静而映心迹。这是萦绕着设计全程的灵魂。绝美自然景区中,建筑一直被看成是是从属于环境的附加空间。空山茂林,如镜静水在不言之间已赋予这个项目静静的美态。为配合营造以大自然为主的景观效果,建筑设计多以“隐藏”方式与自然地貌结合。部份建筑物更以嵌入的方法把主体结构藏于山坡之内,只露出极少人工化的立面。一些建筑物以下沉的做法以覆上草地植被的屋顶和自然坡度接合,真正做到“隐蔽”的效果。透过这些建筑设计手法上的处理,令项目的总体意境散发着水墨画般的东方美。
作品在整体上努力体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东方人文价值。设计遵从一种以人、文化及特定场所出发的谦卑价值观和理念,是在上述要素错综复杂的基础之上为人、建筑、环境和谐并存而进行的不懈探索。建筑师希望通过这种对东方人文价值的坚持,在进行创造工作的过程中体现一份对历史、文化、环境和社会的責任和职业使命。




3推荐作品: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
推荐人:杨彦璞 中外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建筑师
推荐理由: 回到儿时记忆,还原美丽乡愁
这是一个有益于当地传统资源保护以及促进社区发展的乡土建筑项目。项目坐落在腾冲附近高黎贡山下的一个村庄边上,该自然村有手工造纸的悠久历史传统,而建设博物馆则是一个窗口,起到展示造纸的历史文化、工艺及产品,以及接待访客、文化交流等作用。
建筑具体形式是对周边环境的回应,空间组织则围绕光线、景观、风等基本元素展开。建筑在尺度上采用聚落的形式来适应场地环境,化整为零,避免体量过大带来的突兀感;而聚落式的建筑在内部又产生了居者在室内外不断交互的空间体验,以此来提示观众建筑、造纸与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整个村庄连同博物馆又形成一个更大的博物馆——每一户人家都可以向来访者展示造纸;而博物馆则是村庄空间的浓缩,如同村庄的一个预览窗口。建筑在高度上由东向西逐渐跌落,适应场地周边的空间尺度。展厅的屋顶形态起伏各异,形成了一道人工景观,与周边的山势和稻田相呼应。
乡土环境中的建造方式具有前工业时代的手工特征。缺乏现代工艺处理,杉木、竹、火山石及手工纸这些当地建筑中普遍应用的材料看起来似乎都不那么精致和结实,它们会随着日晒雨淋褪色、干裂、长青苔、变黄,然而正是这种变化赋予建筑一种时间感,使其融入环境当中。这些自然材料被看似为缺陷的属性也正是它的美德所在——本质得以呈现。建筑并不追求基于机器制造的光鲜精致和无可挑剔,而是更注重“还原”和“呈现”价值,建筑在细节中试图体现真实的建构逻辑,建筑细节在此使建筑具有了体现本体特征的文献价值。




4推荐作品:大连国际会议中心
推荐人:刘丹 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大连艺术学院敎师
推荐理由: 山海主题故事、城市文化缩影
一座非常典型的解构主义建筑,国际会议中心以其震撼的造型、复杂的建筑结构,引领了国内外设计创作的新风向。仅用四年时间,完成如此高难度的建筑,赢得建筑界的一片惊叹!
在设计国际会议中心时,除了体现大连的海文化,还力求把大连城市浓缩在这座建筑中。在国际会议中心里,很容易感受到大连城市里的广场、道路、小巷,甚至立交桥,通过这座建筑实现了对大连城市的解读。市民流连忘返于国际会议中心时,恍惚间会感觉到正行走在微缩版的“大连城市”中。
该建筑形象地反映大连背山面海的地理位置及对大连天然港湾的暗示。“山海”主题贯穿了整个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以“海”文化为中心,进行室内空间的塑造和美化,采用国际化的设计手法,融合传统的中国文化,创造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文化空间。[





5推荐作品:哈尔滨中国木雕博物馆
推荐人:刘欢副教授 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数字媒体分院艺术设计教研室主任
推荐理由:流动的冰雕文化、自然的艺术形态,
作为哈尔滨市正在着力开发的文化新区,这座中国木雕及冰雪画博物馆将成为该区的文化地标。哈尔滨中国木雕博物馆设计吸取了这座冰雪之城的自然形态,把两个不同艺术类型的展览空间融合在一起。 设计用一个中央入口把两个博物馆空间“分中有和”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延伸和扭转来展现出这种特殊的基地与功能的关系。哈尔滨地处寒带,考虑到了到了冬天维度的低太阳角,在博物馆的形体上拧开三个巨型天窗。它们能够捕捉低纬度的阳光,并把自然光线过滤到三个主要的中庭里。两层高的展览空间位于博物馆的南北两个尽端,明亮的光线从两侧射入,以增强访客的心情体验并尽可能减少“博物馆疲劳”。
哈尔滨冰天一色的冰雪世界,一束仿佛在急速运动中被冷冻静止的水流凝固在那里,变成了这座城市的美术馆。高亮的金属外皮与天同色,与地相连。运动产生的“力”在建筑中间位置使其产生了扭转,“制造”出建筑的入口,让人产生无限联想和进入的冲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