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建筑时空 返回首页
设置头像-装饰主页

设置我的新头像

请选择一个新照片进行上传编辑。
头像保存后,您可能需要刷新一下本页面(按F5键),才能查看最新的头像效果


个人主页封面大图

尺寸不小于2560x734,JPG / GIF / PNG,
RGB模式,3M以内。

作品 8

金钱 126

听众 3

收听 0

齐欣

未来城市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齐欣

已有 800 次阅读2015-2-17 14:55 |系统分类:个人会员信息

1959年出生于北京
198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
1984-1994在法国学习工作
1994-1997任职于香港福斯特事务所
1997-1999任教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1998-2001任职于京澳凯芬斯设计公司
2001-2002任职与维思平事务所
2002-任职齐欣建筑设计事务所总建筑师

齐欣,齐欣建筑设计事务所总建筑师


代表作品: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
松山湖管委会办公楼
江苏软件园
良渚文化村玉鸟流苏
奥体公园下沉广场六号院
其他作品参见公司网站:
http://www.qixinatelier.com/

国家会计学院 

  九八年冬春交替的一个日子里,一群人坐在京澳凯芬斯设计公司的会议室里,谈论起“中国注册会计师北京培训基地”(后更名为“国家会计学院” )的规划设计问题。接下来的两三个星期内我们做了一轮规划方案,并最终得到了朱熔基总理的认可。于是,我们便非常荣幸地开始了这所学院的设计工作。

  说是“会计”学院,这里实际是培训国家高级金融管理人才的地方,按董晓朝副院长的话讲,叫作“经济建设时期的黄浦军校”。学院规模为一千五百名在校学员,培训期为三个星期至三个月,占地面积二百亩,建筑面积七万平方米,建筑限高18米。

  北京的东北方有个机场,因而机场与北京城的联系路线呈对角线,机场高速路稍北还有一条平行于它的京顺高速路,会计学院正处在两条高速路之间,地名顺义天竺开发区。两条高速路的走向使此区域内的所有路径均旋转了一个正的或反的45度角,与北京城的路网格局大相径庭。我们在规划中做的第一个动作便是将此地块内的轴线重新转回到正南正北方向,谁让北方人那么强调坐北朝南呢?而避免轴线扭转所带来重叠网格冲突的最佳几何形体莫过于圆。因此,我们便在地块的中央画了一个大鸭蛋,其中央偏南摆下了教学主楼,并以此为界,分出了前部的教学区和后部的生活区。

  主楼面对的是一片林荫停车场,并被左边一个学生活动中心,右边一个图书馆相持。这两幢建筑均沿街而置,断面上呈四分之一圆,高度均由低向高发展,以谋求与未来周边的别墅建筑在高度上的协调。

  教学主楼的后方为被一组学员公寓围合成的马蹄形绿地。每幢学生公寓均围绕内院组织,并由南侧的三层楼高逐渐过渡到北端的六层,以争取最大面积的日照。每个内院还拥有自己的色彩,它们的色彩将与院内的种植花色相配,形成鲜明的个性。七个院中不同的色彩还星星点点地反映在了围绕中心绿地的立面阳台上,形成一部明快而丰富的交响曲。

  学员宿舍最北端建筑的底部为学生食堂。下课后的学员经由中心绿地来食堂就餐,加之联系东西两块户外活动场地的蜿蜒的纽带,若干路径将绿地切成了若干块。这些碎块就象是被敲碎的蛋壳,各自向不同的方向起翘,翘起部位的挡土墙内暗藏光带,从单侧照亮小路。植物的配置进一步强化了“蛋壳”的倾斜体量,它们从乔木过渡到灌木,再过渡到花草。每一片“蛋壳”上的花草均由各自不同色系的花果构成,春来冬至,它们将不断地涌现出独唱、重唱与合唱。

  学员宿舍的东侧为后勤楼和体育馆,它们与宿舍的东立面一起界定了一条在国内不多见的城市型道路。而学员宿舍的西侧为一土人造山丘,其西侧还有一汪湖水和沿湖建造的专家公寓。


  主楼前其实也有一个小坡地,它由北向南升高。站在主楼前,你将看到坡地上的草皮花卉和坡后的树冠,而看不见林荫停车场上的车辆。


  教学主楼的平面是一个单纯的椭圆形。它的两个尽端分设了四个阶梯教室,中部为一四层高的共享大厅,大厅被六个教学单元环绕。单元与单元之间或为楼、电梯,或为休息平台。楼体的外部为透明玻璃幕墙,透过幕墙可看到窗下墙部位的木纹铝板,它大大缓解了钢与玻璃类建筑冰冷的外部形象。南侧教学单元部位的外墙为三层通风式玻璃幕墙系统,双层中空与单层玻璃间的空腔可在夏季通风,冬季蓄热,起到节能作用。


  图书馆的四分之一圆剖面外侧结构由12公分直径的钢管编织成无数个两米边长的正三角形,上布玻璃幕。为了同时保证玻璃的透明效果和防止顶部的日光辐射,人视点的第一个两米为全透玻璃,其上的玻璃中有丝网印刷出的乳白三角点,这些白点随着玻璃的升高逐渐放大,最后过渡到三角形的铝板屋面及其下部的光棚。图书馆面向教学主楼一侧有一个玻璃旋转楼梯,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玻璃楼梯,除围护墙部分外,连它的踏步也由玻璃制成。这一玲珑透剔的楼梯成了学院前区的雕塑。


  与这一楼梯遥相对应的是西侧学生活动中心中的大讲堂。讲堂架在二层,一屡通透的双曲面点式玻璃纱幕沿着斜柱将其环抱。讲堂的下部为整座学院的接待厅,上部为带有露台的多功能厅。大讲堂的西北沿街部分又是一个四分之一圆剖面的建筑,但与图书馆不同的是体量上从二层增至到三层;外墙(或屋顶)划分由从玻璃过渡到铝板成为玻璃、铝板相间,正反梯形相接。玻璃顶的遮阳效果靠内置的遮阳板完成。建筑的中央为入口,左侧设有保龄球、咖啡和西餐厅;右侧设超市和西餐厅。由于它们面街,还可直接对外营业。


  整座校院的规划从城市设计入手,照顾与周边道路的关系,用建筑围合空间。建筑设计力求简洁,与功能紧密结合,并努力开发新的建材与技术。


  这项工程若算做得成功,它凝结了许许多多人的心血。我们的甲方是世界上最好的甲方之一,他们有眼界、有胆识,并对我们给予了极高的信任和支持。我记得项怀诚部长曾一次次地亲自审改我们设计的宿舍单元平面,并在严冬下与汪光涛副市长来工地开现场协调会,当场解决施工难题;我记得董晓朝副院长在十一假期期间调我去与他出差选石材,一下为工程节约了几百万元的投资;我记得我对我们自已设计的一部楼梯不满意,提出新的方案,指挥部的张志刚主任当机立断,支持我们砸掉重建;我记得我们来回修改了几十次幕墙公司送来的节点大样和园林公司送来的施工图,他们不厌其烦地配合我们工作。大家都在朝着一个目标努力,把会计学院建好。


  一项工程做下来,收获居多,却也总会留下一些遗憾:我遗憾未能在此项工程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把它设计得更好;我遗憾教学主楼前的那片水面未能实现,主楼玻璃天棚下未安装遮阳板;我遗憾学生宿舍中房间门的颜色未能与院墙的色彩达成一致;我遗憾有些细部或材质未能有效地得到控制。但总体来讲,我还是相当满意的,其中特别满意的一点就是几乎所有的建筑材料都是在国内加工生产的,它说明我们国家的建筑业具有极大的潜力,望中国的建筑早日走上世界舞台。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1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2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3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4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

江苏软件园1

 

江苏软件园2

 

江苏软件园3

 

江苏软件园4

 

江苏软件园5


江苏软件园 

甲方: 南京新城股份有限公司
时间: 2006 - 2008
地点: 南京
规模: 83 00 m2
阶段: 竣工
功能: 公共+配套公建

  江苏软件园由诸多小办公楼及其配套公建组成,由张雷工作室、大舍和我们三家共同设计。项目处在南京的江宁新区,甲方是南京的新城股份公司,策划是北京的华高莱斯,总图规划由张雷完成。“分地”的原则为各家任务基本相当,用“抓阄”的形式确定各家的具体地块。在分配中,张雷为每家留下了一块“高地”,建筑应因地制宜。关于建筑形态,华高莱斯与甲方制定了“新中式”的方向,提出“将院落进行到底”。有趣的是,当三家将各自的模型拼到一起时,所有人都为其整体感之强而感叹。其原因不仅是甲方与设计团队在设计前有过充分的交流,更是因为负责总体规划的张雷在一开始就编制了一套行之有效设计导则。
  我们负责设计了三种类型的办公建筑,外加一组单身公寓和托儿所以及一个食堂。
  第一组办公建筑以“点”的姿态站在空地间。“点”的形状是一个立方体,其中埋伏了十来个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院子。建筑基本被竹廉遮了起来,只有院落处罩着花棱窗。另有一条阡细的缆桥在空中将院落与旁边高起的道路相连。
  第二组办公建筑散布在高地上,为了减弱对丘陵的压迫,设计将面积本不很大的建筑分成三段:行人从二层的平台上进入室内,先要穿越一条铺架在一、二层共享空间中的小桥,才来到接待区;从接待区下一层,有被地势和建筑共同围拢的院子,其中的一部分有顶,成为户外的起居空间;若从二层上行,三层不仅有着视野开阔的外廊,还有相对私密的小院,院墙上开着为观望周边景观而设的窗洞。
  第三组办公建筑靠着城市道路,外侧的地势低于内侧。建筑被分成一个站着和一个躺着的两部分。从内侧街道可直接登上躺着的建筑之屋顶花园,瞭望远方的山景,或从夹缝进入下沉的庭院,再由此分别进入躺着或站着的两个建筑。当然,无论在哪个建筑中你都会找到“进行到底”了的院落。
  单身公寓是一组55平米的跃层小住宅,一侧临街,一侧面对相对陡峭的山体。住宅呈带状环绕着托儿所。托儿所的屋顶上冒出大大小小的圆环,反映着下部的院落或天光。时而,也会有树木从环中穿出。在这片宁静的盆地中,一系列小桥插向公寓的楼体,成为每一住户的入口。
  食堂由两个圆滑的几何体组成,外面绕了一圈围墙。建筑的外墙完全通透,而围墙却半隐半透,带来了一丝含蓄,一屡悬念。

似合院1

 

似合院2

 

似合院3

 

似合院4

 

似合院5

 

似合院6

 

似合院7


似合院

甲方: 新奥集团
时间: 2007 -2008
地点: 北京
规模: 3 300 m2
阶段: 竣工
功能: 休闲+疏散
  据说06年的多哈亚运会启用了许多当地的文化元素,使之极富特色。这一做法启发了北京的相关领导,决定在奥体公园中七个延续的下沉空间里,通过景观设计的手段,表达中国的地方文化特色。于是,首规委便召集了若干在京的建筑师,要求大家献计献策,并希望通过这一活动弥补中国建筑师对奥运项目参与不够的缺憾。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搭桥是这几年我一直关心的课题。更广义地讲,不光是传统,还有文化,一种将历史与现实、全球与地域混合后生成的时空文化。将历史与文化因素融入建筑创作,不但能使建筑具有特色,还能使其更具有亲和力和根基。
  四合院群落的屋顶是老北京城的一大特色。而这片下沉空间比公园场地的标高低出了9米,使展示建筑的第五立面成为了一种可能和必要。
  除了屋顶,作为老北京城的基本构成要素,四合院这一建筑类型还具有如下特点:
1 - 相对于城市,它是封闭而私密的居住场所,空间组织中充分体现了外合内敞的原则;
2 - 建筑群体是由一系列简单矩型平面构成的“间”相拼而成的;
3 - 其结构为梁柱体系,或曰框架体系,具有所谓的“墙倒屋不塌”的特征;
4 - 其建造元素完全由预制构件组成。
  私密与围合显然与这一公共场所的性质相左。而这种矛盾和对立恰恰促成了从另一视角观赏中国建筑的契机。利用“墙倒屋不塌”的原理,方案清除了所有的围合物,以彻底打破室内外的界线,从而将原本封闭和私密的空间转换成开敞而公共的场所,让人们得以在无拘无束地自由行走过程中,既能品味似曾相识的感觉,更能体验到一种新生。
  在一个被9米柱网围合的限定空间中,有另一层4.5米的柱网统辖了这里的景观。柱网上的一些柱子打了个弯,与梁连体,其上支檩,檩上架椽,椽上铺瓦,与传统四合院建筑一脉相承。构架中依循祖先的做法广泛应用预制构件,只是材料不再是木头,而是钢。钢的特性使原来相对繁琐的造型被简化,反映出时代的气息。
  由梁柱支撑的遮阳棚为下沉广场两侧的商业、餐饮创造了在户外拓展的条件。其中的一条回廊在条凳的伴随下围合出一片水面,浅浅的水池中铺满了晶莹的玻璃珠,冬季可在视觉上取代水体。
  四合院坡屋顶的造型在西侧的商业建筑立面上得到演绎:仍然是同一规格的钢管,还保持着同样的坡度,但在这里却被竖向搁置,构成具有韵律感的墙面和出入口。
  为使人们在不同的高度上观赏到不同的景色,方案利用9米的下沉高度,将景观设计从简单的二维空间延伸到三维:柱网上的大部分柱子直冲云霄,上面悬挂着高高低低的红色圆环。圆环在呼应了奥运标志的同时,依据高度的变换,时为座椅,时为台面,时为灯笼。入夜,红色的圆环将营造出缥缈梦幻的景象。
  灯笼的原型在东侧的商业建筑立面上得到了另一种演绎,这时它更贴近“笼”,而非灯。当然也是灯,那是在月亮接替了太阳的位置以后。

松山湖管委会办公楼1

 

松山湖管委会办公楼2

 

松山湖管委会办公楼3

 

松山湖管委会办公楼4

 

松山湖管委会办公楼5

松山湖管委会办公楼

 甲方: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管委会
时间: 2002 - 2005
地点: 东莞松山湖
规模: 45 000 m2
阶段: 竣工
功能: 办公+会所
  管委会办公小区是整座园区的行政中心,位于松山湖的北岸,呈半岛形。地块除去西南两个临水的界面外,北临一条过境快速路,东接城市礼宾林荫道。林荫道是一条贯穿南北的景观轴线,在地块以北串联着若干文化建筑,并在地块东翼形成末端,端部为供市民休闲所用的广场。跨林荫道地段以东正在规划一组会议中心及五星级酒店。
  地块本身已经过平整,与周边起伏的丘陵地形形成对比。任务书中所要求的建筑面积并不很多,内容相对单纯(基本为办公),因此在规划中如何处理好小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便成为我们首先要关注的问题。
  为了充分利用地块,我们首先将办公楼定义为群体建筑,将原本相对集中的两个办公区(管委会办公大楼和小型独立办公楼)打散后重新组合,围合出一片宽阔的中心绿地。这种规划一方面能使所有的办公建筑均享有较好的日照、通风和景观条件,同时不对湖景构成压力。
  地块中需要着重处理的建筑立面分别为沿临礼宾大道的东立面和沿湖岸的南立面。规划中我们将小型独立办公楼以及一个展览中心布置在东侧,以便于他们的对外办公;将管委会办公楼布置在南面,使这些楼一方面能够充分的享受湖景,同时还拥有一个安静的绿化庭院。
  为使管委会建筑更充分地享有湖色和南来的光线,并使其进一步地与周边环境完美地结合,我们将这些小楼的体形塑造成三角形:双面临湖朝南,单面朝北,面向集中绿地。建筑从绿地一侧逐渐高攀,从而在重新找回被夷为平地的丘陵地形的同时塑造了判若船体的沿湖建筑形象。与之相应,小型独立办公楼在礼宾大道一侧也呈坡状,舒缓的草坡连接着继续高攀的藤萝架,架下为人行道和停车空间。由此,将景观与建筑紧密地结合了在一起。
  三角形的管委会建筑有五幢,分两种,共同环抱着中心绿地。大的一种只有一幢,占据着半岛上凸向湖面的地块,其内部有一共享大厅,是这组建筑的主楼。小的一种有四个,内部呈退台。这些建筑通过地下的一个环状车库使管委会办公楼形成了一个整体。建筑的外墙材料原设想采用木纹铝板,经甲方要求,调整为涂料。屋顶由金属和玻璃构成。
  小型独立办公楼和展览中心体型一致,排成一排,四幢建筑在西侧由玻璃通廊相连,东侧则有布置在楼宇之间的雨廊。每幢建筑内部各有一个四层通高的中庭,面向中心绿地。
  设计单位 齐欣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
工程主持 秦岩,贺炜
建筑设计 齐欣,朱锦巍,赵占北,桂琳
结构设计 黄瑞璜,王敬芳,王伟
设备设计 李维,周长乐
电器设计 张乃英,张风格
摄影  齐欣

良渚文化村玉鸟流苏1

 

良渚文化村玉鸟流苏2

 

良渚文化村玉鸟流苏3

良渚文化村玉鸟流苏

甲方: 浙江万科南都房地产有限公司
时间: 2004 - 2008
地点: 杭州
规模: 8 500 m2
阶段: 部分竣工
功能: 商业+餐饮+画廊
  玉鸟流苏应当算是个旅游项目,内容基本是吃喝玩乐,是良渚文化村的一部分,紧挨着杭宁高速。这里原来就有个村庄,地势起伏。参与设计的四个事务所有张雷工作室、大舍、维思平和我们。张雷和我们的设计盖好了一半,其它的还在施工。
  在我们这个设计团队介入之前,一个加拿大的景观设计公司做了规划,样式完全是北美的:一群孤独的房屋散布在田野中,找不着街道,找不着广场。我们的介入先从对这一规划的批判开始,大家一致认为不仅要呈现自然村落的形态,还要掌握好公共空间的收放。大舍为各家的工作做了分工,大家又一起商讨出一系列 “游戏规则”,诸如檐口高度为8米,屋顶的倾角为30度,色彩以黑白灰为主,局部也可用木材等。
  与其它几个地块相比,我们负责设计的地段进深局促,以线性延展。线性体的一侧为步行街或广场,另一侧面向机动车通道,是物资进出的服务性介面。
  建筑的功能大致分三类: 餐饮、商铺和艺术家工作室。餐饮、店铺始终沿街,而艺术家工作室却相对独立,享有一片世外桃园。
  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将原地形中蜿蜒的街巷和生动的房屋挽留在这片土地上。
  顺着狭长的地块,我们拉出了一条长长的飘带,延续的屋脊贯穿始终。带状建筑的走向限定了街道的宽窄和广场的形态。
  带下的商铺是“巨构建筑”中的活力要素,它回顾着原始村落的随意,彰显着各路商家的特色。店铺单元的个性释放表现在在同一屋脊下的前后错动和左右翻转,并不经意地挤压出异样的交通空间。
  在千姿百态、表情各异的店铺门脸和街面之间,一条长长的骑楼伺候着企图遮阳避雨而又无所事事的游客。骑楼外侧,时疏时紧的柱廊似乎仍在羞涩地延续着活跃的气氛,但纤细的柱廊,仿佛一排琴弦,已悄然将后部一段段璀璨斑斓的乐句梳理成了一部协调而动听的乐章,并规范了广告和招幌的位置。
  白粉墙、灰瓦顶再一次将个性收拢,散发出清淡的地域情调。鱼鳞状的灰瓦一直蔓延到建筑的背后,张合有致,伴随着建筑的呼吸。
  线性建筑随着街道汇聚到村中央时,一个形态简单而奇特的建筑在此画下惊叹号。它判若村落中的祠堂,聚焦着停顿人群的目光。
  院落在两个相互倒置的艺术家工作室中出现,并伴随着呈L状的展廊。光线从展室围墙上端的缝隙中徐徐地飘进室内,塑造出柔和而宁静的氛围。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