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建筑时空 返回首页
设置头像-装饰主页

设置我的新头像

请选择一个新照片进行上传编辑。
头像保存后,您可能需要刷新一下本页面(按F5键),才能查看最新的头像效果


个人主页封面大图

尺寸不小于2560x734,JPG / GIF / PNG,
RGB模式,3M以内。

作品 3

金钱 59

听众 3

收听 0

徽派建筑

未来城市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何谓徽派建筑
2014-12-15 17:22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流行于古徽州府所辖各县,即今黄山市的三区四县及江西省的婺源和安徽宣州市的绩溪。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作为一个传统 ...
11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徽派建筑之美-照壁
2014-12-15 17:21
设在中国传统建筑房屋门外或门内一堵独立的墙,是受风水意识影响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又称影壁或屏风墙。风水讲究导气,但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避免气冲的方法,便是在门前或门内置一堵墙。为了保持“气畅”,这堵墙不能封闭,故形成了照壁这种建筑形式。照壁不论设在门外或门内,都有挡风,遮 ...
13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徽派建筑之美-格窗
2014-12-15 17:21
徽州民居沿天井一周回廊采用木格窗间隔空间,其功能有采光,通风,防尘,保温,分割室内外空间等作用。格窗由外框料,条环板,裙板,格芯条组成,主要形式有方形(方格,方胜,斜方块,席纹等),圆形(圆镜,月牙,古钱,扇面等),字形(十字,亚字,田字,工字等),什锦(花草,动物,器物,图腾等)。格窗图案多 ...
12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徽派建筑之美-美人靠
2014-12-15 17:21
对徽州民宅楼上天井四周设置靠椅的雅称。徽州古民宅往往将楼上作为日常的主要栖息和活动场所,古代女子轻易不能下楼外出,只能倚靠在天井四周的椅子上遥望外面的世界,或窥视楼下迎来送往的应酬,故雅称此椅为”美人靠“。此椅靠背外突,超出天井四周的栏板,临空悬置,故又称“飞来椅”。
10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徽派建筑之美-压脊
2014-12-15 17:20
徽派建筑格式.指徽派大型屋脊脊吻装饰件.徽州古建的词堂,庙宇,府宅等大型建筑,沿袭《宋营造法》官式作法,采用大屋顶脊吻,有正吻,蹲脊兽,垂脊吻,角戗兽,套兽等.造型与官式作法有所区别,属徽派特色.且来历附会了许多有趣的传说.如正吻:指正脊两头口衔屋脊的.鳌鱼(龙鱼),究其起源比较原始,据说汉武帝造"柏梁殿",遭火殃,方士说: ...
10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徽派建筑之美-过街楼
2014-12-15 17:19
过街楼是徽派建筑的一种特殊建筑格式,一般建在房屋正厅之外的街道上空,依托街道或巷弄两旁的屋墙,架木铺设楼板筑成,颇为雅致。楼一般高约2米,长约3---5米,宽4-5米不等。纵向街道两侧,楼的下半段砖墙砌在楼板上,上半段为可装可拆的槽板。过街楼在形制上属大屋的附属建筑,起点缀群居作用。每逢红折喜事,拆下过街楼 ...
11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徽派建筑之美-天井
2014-12-15 17:19
古往今来,凡智者必择居山通水绕、藏风纳气之地。四水归堂,作为中国代表性古典建筑风格之一,更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水归堂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中国传统哲学理论中,天井和“财禄”相关。经商之道,讲究以聚财为本,造就天井,使天降的雨露与财气聚拢。四水归堂,四方之财如同天上之水,源源 ...
9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徽派建筑之美-马头墙
2014-12-15 17:19
提到徽派建筑,马头墙是其重要的建筑特点之一。高高的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在过去民居建筑密度较大的村落之间,起到隔断火源防止火灾发生的作用。 马头墙一般呈两叠式或三叠式高低错落着,也有少数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 马头墙的“马头”则显示了民居主人对“读书作官”的 ...
9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徽派建筑之美-古牌坊
2014-12-15 17:18
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是用来标榜功德,宣扬封建礼数的。歙县多牌坊,这与徽商的发展、兴起和程朱理学的发源、影响有着渊远流长的关系。以儒学思想为精神世界主要内容的古代徽州人,地少不足以耕的自然条件成为他们向外拓展生存空间的主要动力。歙县人少小离乡背井,外出经商,足迹遍天涯。出门少则三年五载,多则 ...
8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安徽南屏村
2014-12-15 17:18
南屏曾名叶村,因村西南背倚南屏山而得名。自元朝末年叶姓从祁门白马山迁来后,村庄迅速扩展,明代已形成叶、程、李三大宗族齐聚分治的格局。特别是清代中叶以后,由于三大姓之间的相互攀比,竞争进取,促使南屏村步入鼎盛时期。全村一千多人丁,却有36眼井,72条巷,300多幢明清古民居。且村中至今仍保存有相当规模的宗祠 ...
966 次阅读|0 个评论
1234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