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建筑时空 返回首页
收藏 系统分类文化建筑| 共 12 张图片

建筑地点:武汉市关山区鲁磨路 设计单位: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建设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设计起止时间:1999年至2000年 竣工验收时间:2002年 概念建筑师:唐文胜 项目建筑师:唐文胜 程晓 柯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逸夫博物馆主要功能为地质科学研究,地质博物陈列,学术报告、地质标本收藏及管理办公等。 用地位于中国地质大学西校区大门南侧,北临地质大学西校区中心广场,东临鲁磨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本建筑成为校园空间与城市空间对话的桥梁,由于鲁磨路与西校区中心广场为非正交关系,为照顾两个方向的视觉关系,在总体布局上采用了交错“网格”的布局方式----即门厅及研究管理部分与陈列厅部分为斜交关系。门厅及研究管理部分与城市道路----鲁磨路平行,陈列厅部分与西校区中心广场及其周边的图书馆和化学楼等建筑为垂直正交关系。既完善了中心广场的空间围合,又获得良好的鲁磨路沿街景观。 我们试图用建筑的语言来体现一些地质上的概念。建筑形体上的“碰撞”,仿佛是地壳运动的结果。主展厅体量被长廊穿越切割后形成的体量模拟地质“断层”和“岩层裂隙”的概念。建筑形态着意打破稳定的构图,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让人过目不忘。 对古生物化石的研究也是地质学科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给我们一些启示。运用“仿生”的手法创造一种不常见的建筑体验,管理办公及研究部分的功能空间被塑造成一个斜插入展示区的体量,仿似恐龙正从岩层裂隙中冲出。多媒体学术报告厅则被处理成生命起源的最基本单元---“卵”形空间。 材质运用上也希望体现地质学科文化内涵,运用仿石喷涂,花岗石火烧板在不同部位模拟地质学科三大岩类的不同效果。 “交错”的布局带来了内部空间的“曲折”而充满变化,曲折展开的空间包含了一些神秘又丰富活泼的元素---倾斜的墙面,螺旋上升的楼梯等。这种“曲折”空间隐喻地质科学探索道路的曲折而艰辛。 本馆作为以地质科普为目的的建筑类型,设计者试图使建筑物自身成为地质科学发展的映射物。我们希望创造一座对于孩子们和童心未泯的成人具有吸引力的建筑物,并将科学和美的种子植入他们的心灵。成为地大的标志并植入师生们的集体记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