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设计师 查看内容

刘强:团队是设计的灵魂

2012-9-7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2965| 评论: 0

简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追求而努力拼搏,不论成功与否,只要若干年后暮然回首时觉得我努力过,这已足矣。培养团队,做出精品、做出口碑这就是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西成建筑创作室主任刘强的追求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追求而努力拼搏,不论成功与否,只要若干年后暮然回首时觉得“我努力过”,这已足矣。“培养团队,做出精品、做出口碑”这就是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西成建筑创作室主任刘强的追求,而且经过不懈的努力,如今的他已经慢慢实现了自己追求的目标。在畅言网的本期访谈栏目中,我们将带您走进这位优秀建筑师的世界。

刘强,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西成建筑创作室主任

“创业”之路

畅言网:

据我们了解,您师从于张锦秋大师,在建筑行业有着非常丰富的从业经历,去年又合作创立了西成建筑创作室,工作重点在商业建筑设计方面,在此希望您首先介绍一下创作室的基本情况。

刘强:

我1995年从天津大学毕业后回到西安,一直从事建筑设计专业,在中建西北院工作已经有18年了。2011年由我牵头成立了西成建筑创作室。刚开始,队伍只有七个人,通过不断发展,现在已有十八名成员。主要包括建筑、结构两个专业,还有一名统计人员,负责日常服务管理工作。

创作室是我们离开华夏所以后独立成立一个设计机构。院里让我们成立这个创作室,就是想让年轻人有更多施展才能的空间。对创作室的管理和其它设计所是一样的,只不过规模小一点。我们可以独立签合同、独立收费、独立核算、独立分配。

院里面对创作室的要求是精、专、深。专业领域水平越高,市场竞争力才会更大。由于接触商业建筑设计时间很长,我本人很喜欢做商业项目。其实设计市场并非是以量取胜,在专业领域积累的经验和口碑对我们的发展非常重要。我们当初成立创作室的时候也有这样的初衷,主要定位是将商业项目设计作为核心,其他项目作为辅助。遇到好的商业项目我们会抓住机遇,精心设计,做出品牌。

经验之谈

畅言网:

您做过很多项目,比如西安骡马市商业街、万科新地城、汇通太古城、陕西省临潼疗养院等,请问您喜欢什么类型的作品?

刘强:

我并不喜欢设计体量过大的项目,所以觉得我们设计的临潼疗养院是对人文、环境、建筑本身把控比较好的一个。由于设计周期相对较长,所以我们可以做的更精细。项目所处环境很特殊,在骊山脚下,可以遥望骊山烽火台。院内古树参天,风景如画。对这个项目我们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建成以后,大家心里充满了自豪感。其实有时候项目并非规模很大很复杂才有挑战,更重要的是设计深度和很高的完成度。

畅言网:

您这么多年追求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刘强:

设计这个职业到一定境界的时候是简大于繁的,做到最高境界就是“不多一丝修饰、不少一丝鲜亮”,通俗来讲,就是要精致、大气。现在的很多建筑装饰都是多余的。其实一个作品,无论是空间上还是材质上,只要有一点能打动人心的地方就够了,其他都是陪衬。设计往往是一个矛盾的过程,工作中会遇到来自甲方的各种要求,对项目的不同理解。关注的重点不同,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随着设计理念的成熟,我们会更多关注彼此的共同点。其实设计本身并不是一个建筑师自我表现,而是几方通力合作解决矛盾的过程。高水平的建筑师能直接抓住项目的核心需求,很好的引导甲方推进项目,这样才能达到一个满意的结果。甲方和建筑师应当是战友的关系,这是一场关乎大家共同利益的战斗。

刘强作品:唐人文化园

畅言网:

您刚才提到了设计师应该注重跟甲方合作的问题,对此,请您继续深入地谈一谈?

刘强:

很多人都认为设计师跟甲方是对立的,要么一味迎合甲方,要么就是固执己见。但实际上设计师首先应该了解甲方的需求,尽自己所能把甲方提出的问题解决好,还要善于引导甲方的思路。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像钓鱼一样,如果把鱼线拉得太紧,线自然会断了,很难控制局面。做项目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设计师和甲方齐心协力、沟通融合的过程。

我接触过的甲方有地产开发商、政府部门、企业等等。设计的公建项目包括陕西省图书馆、美术馆等、曲江宾馆等。大型商业项目如骡马市商业步行街、立丰商业广场等。成立西成创作室后,接触的住宅项目也多了一些。在接项目时,我们有自己的原则,随着队伍的不断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项目不断增多,我们会逐步进行筛选,对好的甲方就坚持长期合作下去。不合适甲方和项目,我们坚决不做。

我遇到过这样一个情况,我们当时在河北承接一个项目,方案做得非常好,甲方对我们的设计能力很认可,但当谈到设计费的时候,档次差的很多,我们只有选择放弃。想一想,万科之所以发展得好,是因为他们对设计深刻理解和尊重,他们对设计能力的追求远远超越了价格,这才有长远的眼光。

畅言网:

你们在接到一个项目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或者是通过一些什么方式来激发自己的设计灵感。

刘强:

我始终相信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以前不论我们院还是其他院,都喜欢优秀的个人建筑师,由一个建筑师负责一个项目的全部设计过程,从接到项目做方案开始,做到施工图出图,全由他来把控,这是一个通用设计管理方法。我之前也是这样慢慢走过来的,后来我发现这种做法存在弊端,弊端在于仅仅一个建筑师对项目的理解以及思考的深度是有限的,如果做得很深就会很辛苦,当建筑师兼顾两三个项目时可能就很吃力了。而且在建筑师服务的项目中,可能有些是正在做的,有些是后期服务的,都需要分散精力,无法应对自如,所以经常很让人纠结。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走团队合作的道路,即一个项目接下来后,由三、五个人组成项目组,各人先独立思考其中的问题,然后再聚集到一起开会研究,各自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样对项目理解更深更透,这就叫“破题”。破题后再抓住重点,分头去收集整理资料。其实设计过程就是是资料收集、整合、突破的过程,并非完全凭借建筑师个人的灵感。大家将一些好的针对性很强的参考图片、方案思路收集好之后,一起讨论,再次梳理之后就会找出共同方向。再按照分工各自深化,最后组装起来。这样每个人都会承担一部分工作的同时又不会失去方向,效率大大提高。现在的年轻人很有特点,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非常强,但把握方向的能力稍微弱一些,因为他们毕竟经验尚浅,所以带领他们在一起工作时首先要确定大思路,找到项目的关注点,再挖掘、深化,这样做出来的方案一般都很有说服力,同时效率也大大提高,大家的团队意识很强,都会认为自己在团队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当然,在合作过程中也会有一些竞争,比如在同一个思路下做出了两、三个方案,必然会在其中选择一种,这就看设计师个人把握能力了。

一个优秀的设计团队远远超过个人的力量。这种设项目小组的规模也不宜过大,过大思路很难统一。每个项目都分成不同的项目小组来完成。一个设计师做一个项目会很孤单,大家一起做就会很有热情,这也是我们成立这个创作室最大的收获所在。

畅言网:

您觉得好的建筑设计作品都包含哪些因素?

刘强:

我认为好的作品首先要对整个项目的设计需求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发掘到最原始的东西,比如商业建筑设计中,对消费的整体动线的把握非常重要,需要对商业各种功能进行有机组合,就像人体由各个器官组合在一起一样,相互之间关系很明确。这样,建筑大的空间骨架就完成了,然后再给它一个好的表皮和一些精彩的室内趣味空间。

畅言网:

对于建筑而言,除了有好的构思、好的设计之外,材料的选择也非常重要。您觉得建筑师在选择建筑材料时有哪些原则?对此应如何更好地去把握?

刘强:

国内建筑师其实对一些材料把握并不是准确的,日常工作中使用装饰材料的自由度非常有限,大部分业主都自己来控制材料。另外相关部门也有各种限制。例如面砖用在外墙保温系统不安全,保温系统脱落之后,面砖也就自然脱落了。我们经常采用的档次比较高的材料是石材,木质材料现在也在使用,但是用量不多,因为耐久性差一些。

畅言网:

那么对于一些特殊地区而言,是否也要选择特殊类型的材料?

刘强: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点,对于一些地区而言,对城市规划的要求很高,比如西安城市规划的主色调是褐色、灰色,那么其他的很鲜活的颜色就不能使用。前段时间我们设计了一个红色住宅就没有通过审查,规划部门可能更多考虑的是城市的风貌、古都的色彩等。实际上我们的设计师对材料的把控与国外设计师相差较大,建筑落实到实物过程中时普遍都存在这个问题,甲方不会让设计师精挑细选,也不会选择价格较高的材料。

另外,一些政策的制定也存在问题。比如外保温材料,如果在国外这会是很简单的问题,在中国则被搞得非常复杂,甚至让建筑师哭笑不得,有些规定是极端不负责任的,相关部门可以制定规范,但必须要有可行性。

刘强作品:新地城

北斗之尊

畅言网:

据我们了解,您最初到西北院的时候是师从张锦秋大师的,也请您跟大家分享一下从张大师那里学到的宝贵经验。

刘强:

1995年我与20多名毕业生一起分配到西北院,当时的华夏所是张总牵头成立的,开始的发展比较慢。95年被张老师选进华夏所,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当时进所的人算上结构专业大约9个人,我也算是所里元老级的人了,华夏所现在的实力依然非常厉害。

跟着张总做第一个项目时的印象很深,设计的是西安钟楼广场,觉得她做事特别有韧劲,特别认真,而且非常平易近人。她作为一个设计大师,一直像对待学生一样对待我们。比如她布置一项任务,做一个小的单体或者在其中做一个细部的设计,她会让我们自己先有一至两个较可行的想法,我们将想法表达之后,她会告诉我们这个想法好在哪里,哪个想法会更适合这个项目,应该如何修改,等等。

大师的空间感觉非常敏锐,特别是对大的空间布局和把控能力非常强,她对传统建筑文化理解也特别深。可以很自如的把握大规模区域的整体规划,将几种不同类型的建筑巧妙的组合在一起,把建筑的相互关系梳理得非常清楚,这种关系包括整体空间布局、布点,包括每个点上该设置什么,每个轴线对位关系都表述得特别清楚。她在做设计时首先会站在城市的角度宏观的去看问题,然后再深耕细作。很多建筑群与城市周围环境有很清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她设计中的精髓。另外,她还创建了仿唐建筑形式,通过三唐工程、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大唐芙蓉园等项目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种仿古建筑既有传统美的东西在里面,而且并不完全拘泥于古建筑形式,它与现代使用功能也能够完美结合。

畅言网:

您比较欣赏的建筑大师有哪些?您喜欢什么样的建筑作品?

刘强:

我比较喜欢两位建筑师,一位是柯布西耶,他的作品妙在很“干净”,即使是放到现在都不会过时。我觉得他的作品是现代建筑的灵魂。另一位就是安藤忠雄了,他的作品宁静深邃,穿越时空,无限禅意。

我之前去过日本,发现不是只有大师才能做出精品,即使是普通的小型设计事务所也有各种各样的精彩作品,这些人就是普通设计师,没有人去发掘他们,但他们的设计水准是非常高的,而且这样的设计师非常多。日本设计师对民族的形式、对环境的意识都是非常重视的,而这也是我们所欠缺的,我们现在最缺乏的就是精细的建筑。

举个例子,从韩国到日本,你会发现韩国的制造的东西太粗了,不管是在街头看到的韩国汽车还是韩国建筑,从远处看都有日本的影子,但仔细观看就觉得很粗糙。包括我们购买普通产品也是一样,日本的东西确实做得就很细致。而我们做出的东西甚至有时候比韩国的还粗,这是现实,我们真的很落后!

后事之师

畅言网:

那么您对中国年轻一代建筑师有何期望呢?包括您对他们当前的现状是怎样看待的?

刘强:

对于现在工作三、五年的年轻建筑师而言,一定要有团队意识。设计所要给年轻人足够的空间,相信他们,大家都是很有追求的一些人,可能很多人会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有些被娇生惯养,比较追求物质享受,其实不完全是这样的,他们进入到社会的大环境中经过培养后都能具备一定的素质。

畅言网:

作为前辈,能够多给年轻人机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刘强:

其实我觉得团队意识很重要,大家的成功才是自己的成功,最高境界就是让大家各得其所。我很讨厌的是领导凡事都亲历亲为,结果效率非常差,大家无所适从。

附:刘强简历

姓名:刘强

性别:男

年龄:41岁

民族:汉

毕业院校:天津大学

专业:建筑学

学历:大学本科

职称:高级建筑师

职务: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西成建筑创作室主任

职业资格:2000年国家注册一级建筑师

专业特长:民用建筑、工业建筑的建筑专业设计,近年主要从事商业类建筑设计。

主要工作经历:1995年-2009年,就职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夏所,师从建筑大师张锦秋先生;2009年创立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岳商业建筑创作室;2011年创立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成建筑创作室。

曾主要参与或主持的工程项目:钟鼓楼广场项目(4.4万平米商业)、骡马市商业步行街(26万平米商业、酒店、办公)、领先国际(4万平米办公、酒店、商业)、立丰购物广场(12万平米商业综合体)、玉祥大厦(7.9万平米商业、办公、住宅综合体)、西安曲江宾馆(4.5万平米五星级花园酒店)、万科新地城(33万平米住宅、办公、酒店、商业综合体)、春晓馨园(12万平米住宅、商业)、、陕西省图书馆(4万平米)。汇通太古城(30万平米住宅、商业)。

获得的奖项与称号:陕西省图书馆获陕西省优秀工程二等奖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