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特·海茵:建筑是具有一定使命的
5月22日下午,曾经设计过宝马集团研发中心项目楼、奥迪汽车博物馆、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中心、德国航空管制中心等知名项目的德国建筑大师贡特·海茵教授在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二楼报告厅举办了一场名为“从德国到中国的现代建筑”的主题演讲。来自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的100余名设计师参加了活动,应主办方邀请,畅言网作为本次活动的支持媒体,对活动进行了独家报道。演讲结束后,畅言网特对海茵教授进行了专访,他的一些见解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贡特·海茵教授 畅言网:众所周知,您曾经设计过很多节能型建筑,请谈谈您对绿色建筑、建筑节能的看法。 海茵:建筑本身是具有一定使命的,它有自己的特殊性,因为建筑的寿命比服装、汽车等消费品持续的时间长很多,它在地球上会留下一些印记的。建筑自古以来一直具有可持续性,不过现在发生了一些变化,如今的可持续建筑做得很空洞,因为最开始的时候能源是很廉价的,当时大家认为煤炭和石油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才将这些能源作为动力系统的最基本来源,但当这种情况产生变化之后,我们就不得不被迫做出思考。 畅言网:刚才在演讲中您提到自己在国外做的工业项目比较多,因为工业项目本身就是耗能的,而且中国的工业项目用地审批也是很严格的,所以请您谈谈工业项目设计中如何体现可持续和绿色的设计理念? 海茵:举个例子,刚才我在演讲中讲到的那个玻璃工厂,它是个生产厂房,生产玻璃应该是很耗能的,但是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将生产车间的前边设计为车库和消防通道,所以这部分的能耗是很低的,不需要制冷和采暖,再往里走才是生产车间,生产车间在机器本身的能耗方面做了一些设计,把机器产生的热量收集起来重新利用。这座大楼是纯玻璃结构的,基本上属于零能耗建筑。对玻璃幕墙的处理是一大亮点,把人们的活动区域尽可能向内安排。 畅言网:通过哪些具体技术和材料来实现建筑的绿色呢? 海茵:在新技术、新材料方面,过去几十年发展最快的就是玻璃行业了,玻璃在光照下的效应、加电后的效应,以及双层玻璃产生的效应,都通过新技术实现了。但这样的产品成本比较高,所以发展中国家对新型玻璃技术的应用不是很广泛。实际上,玻璃是无所不能的,我们都知道它可以变色,可以把阳光遮挡住,目前只有德国拥有这种新型隔热保温材料,保温板是透明的,可以作为外墙材料使用,如果将其放在玻璃后面,即普通玻璃加上这层保温板,那么室内仍然是阳光充足的。虽然从外面看可能不是完全透明的,但是可以看到非常漂亮的建筑表皮,目前这种材料只有德国在生产。
奥迪博物馆 畅言网:这种产品在德国应用广泛吗? 海茵:这种产品目前还没有广泛推广,因为价格十分昂贵。如果成本下降到当前的十分之一才有可能大面积推广使用。 畅言网:请您对绿色建筑的成本控制做一下阐述。 海茵:绿色和成本这两件事情是不同的,一个是花费多少资金,另一个是能达到怎样的效果,不同业主对此的态度不同。设计师能够做的是尽可能在不同时期把两方面的优势和劣势联系到一起做一个对比,然后告诉业主我们给项目带来哪些提升。 畅言网:在国外,绿色建筑是否会遇到由于资金问题而无法实施的情况? 海茵:我认为这是个社会责任的问题,为什么德国汽车排放量很小,为什么德国所有的建筑都是绿色建筑,因为德国的办公大楼如果出租,那么它必须达到美国LEED认证的水平,甚至比美国LEED水平还要高,这是国家的政策,目的在于让人类可持续发展。建筑师想改变一些事情是很难的,举个例子:投入巨额资金在建筑表皮上贴满太阳能板,远远不如政府投资在郊区建一个太阳能发电厂,然后再集中输送。 畅言网:您已经来中国很多次了,请谈谈对中国建筑市场的看法?在您眼中,中国有哪些比较好的建筑? 海茵:中国建筑市场发展速度非常快,人们的沟通方式也产生变化,发展速度和沟通方式的变化必然引起整个社会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小家庭也开始从大家庭中慢慢解体,年轻人受到的教育时间越来越长、知识越来越多,老人的工作年限越来越长,于是老人跟年轻人的心里距离也会越来越大。整个社会结构是金字塔式的,这对于西方人来说是个非常封建的结构,但一定会发生大的变化,变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对于自己身份的认定,即“我是什么人”、“我在什么地方”、“在做什么事情”。包括业主也是一样,业主投资建设某个项目之后也是对他自己的身份做一个重新认定。举个例子,像以前“北京第十厂”、“北京第十一厂”这样的名字以后不会再出现了,那些看不出区别的东西以后再也不会有了,而这种社会形式也是一样。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建筑新方案出现。 今年的普利兹克奖由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建筑对他而言也是视觉的艺术。在最新的这批建筑师中也许有些人年纪已经不小了,但是涌现出来的年纪较大的建筑师对行业是好事,这些建筑师的作品中能够看到很多感性的东西,他们能够从材料的使用、建筑的形式方面投入感情,投入感情后才能把建筑做好,之后才能投入理性,把建筑做得更加出色。感性的东西越来越多也是建筑行业进步的标志。 畅言网:请问德国有哪些绿色建筑设计的先进方式方法可供中国借鉴?您这次来中国,希望能够传递哪些理念? 海茵: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德国从工业化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是污染很严重的,直到国富民强以后才有机会做那些国富民强之后的事情。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做绿色建筑的起始点可能比德国更早,但是付出的代价也非常大,因为社会传统是不同的,企业的历史以及对环境的尊重也是不同的,另外,建筑师对项目的决策权更是不同的,中国的建筑师是没有决策权的,如果他们的地位能够和国外建筑师的地位相同的话,整个情况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改观。 在中国做建筑与在德国做建筑的条件是不同的,物理条件、气候条件等都不一样。实际上这也是对我们自己的挑战,来中国设计建筑,我希望自己的设计哲学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这是我们的一个新课题,也是我们的动力之一。
畅言网编辑与海茵教授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