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渴望建筑消失的建筑师
隈研吾 2015-2-17 14:34
隈研吾:渴望建筑消失的建筑师
“隙间—隈研吾2013中国展”正处于上海进行时。过去十余年间,自位于热海的“水/玻璃”房子建成以来,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已成享誉世界的著名建筑师。 “对建筑师来说,完美是必需的。”隈研吾说,“将传统建筑友善、精致品质传承下去,是我的使命。我打算在倒下前一直工作下去。” 全世界范围内有60多个同时进行的项 ...
1050 次阅读|0 个评论
隈研吾呼吁建筑师应该懂得“谦逊”
隈研吾 2015-2-17 14:24
隈研吾呼吁建筑师应该懂得“谦逊”
海啸让我们发现:与自然力量相比,我们是如此软弱 在2011年日本大海啸的周年纪念会上,日本建筑师隈研吾(Kengo Kuma)表示,这次重大的自然灾害让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作为一个建筑师对建筑所应该秉承的态度。 隈研吾在参加2014年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建筑展“Sensing Spaces Exhibition(连接感官与记忆 ...
597 次阅读|0 个评论 热度 1
意向中的21世纪中国建筑(一)/ 技术的进步
每筑建文 2015-2-16 16:53
前言 去2014年10月,我与意大利建筑师约瑟夫一同出席哥伦比亚大学的“城市中国”论坛,在交谈中,他自信地告诉我,十分了解中国的文化价值观。这令我感到诧异和惊悚……,这个主创设计了广州“铜钱大厦”的外国建筑师,他眼中的中国文化到底是这么样? 早在1988年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获得柏林国际 ...
266 次阅读|0 个评论
隈研吾:用建筑治疗社会顽疾
隈研吾 2015-2-15 14:20
隈研吾:用建筑治疗社会顽疾
过去20年,隈研吾在持续建筑实践的同时,从未停止过对于建筑本身的思考和诘问,《十宅论》、《负建筑》、《反造型》等书记录了他的思考历程,而本次展览“隙间”同样是他思考的延续。“20世纪为了追求强度和精度,建筑放弃了隙间,最终令其难以适合社会和生活的变化,变得脆弱、不自由。打造拥有隙间的建筑,就是为了令 ...
460 次阅读|0 个评论
隈研吾:建筑革命总在大灾后
隈研吾 2015-2-15 14:17
隈研吾:建筑革命总在大灾后
“人类历史上,每一回建筑革命的发生几乎都是在遇到新的灾难时。20世纪是混凝土时代,这样的建筑太过生硬,将内与外截然分隔开来。21世纪的建筑是该进入新时代了!”日前,日本建筑设计大师隈研吾做客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于在此举办的“隈研吾2013中国展”上提出了他的建筑设计理念。 隈研吾介绍说,1871 ...
527 次阅读|0 个评论
隈研吾语录
隈研吾 2015-2-15 14:16
隈研吾语录
文 / 摘自《反造型》、《负建筑》 水/玻璃 单一建筑与世界融合 “水/玻璃”是对地面形式的可能性进行的一次探索实验。把建筑的最上部设定为实验场。最上部的地面是一片平坦的水面,水深仅15cm。15cm的水深,贴有深绿色的花岗岩。因为有了石头的深色,水底的存在消失了,从意识中消失了,只留下一片闪烁摇曳的水面。 ...
589 次阅读|0 个评论
隈研吾:让建筑物消失
隈研吾 2015-2-15 14:14
隈研吾:让建筑物消失
提起日本建筑师,也许很多人会想起伊东丰雄,安藤忠雄和妹岛和世等等,但是有一个设计师,一如他的作品一样内敛,充满禅意。他就是隈研吾——一位很“日本”的建筑师,他被日本建筑界视为“新弥生派”的代表。 干脆我们来尝试一下把一块石头放在现实的路上,认真思考一下如何放置这块石头,看会发生什么事情。我有 ...
46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姚仁喜的建筑禅意
姚仁喜 2015-2-11 21:50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姚仁喜的建筑禅意
文/婷玉 摄影/谭唯一 7月26日,台湾建筑大师姚仁喜先生走进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和UED大讲堂,将神态迥别、各臻其极的建筑作品与其深湛的禅学思想徐徐道来;并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榕教授进行了超越建筑层面的对谈。统治一切的不是内容,而是寻找内容的方式。大师年逾花甲却未目眊体衰,言谈谦 ...
13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赵晓农:跟姚先生开会一定要带上“文房四宝”
姚仁喜 2015-2-11 21:48
受访人 / 赵晓农 会元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合伙人、建筑总经理 采访人 / 康娟 编辑 / 钟善 姚先生对自己的影响 姚先生对设计非常有追求,他常常说,对于相同类型的项目,每一次做都应该有新的东西出来,这样事情才会有进步。他做事情很坚持,只要是他认为是好的事情 ...
14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使,可以同时身在两地!
姚仁喜 2015-2-11 21:48
天使,可以同时身在两地!
文 / 阮庆岳 元智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系教授 原文刊载于《ARCHITEECTURE OF KRIS YAO | ARTECH》, 2010 20 世纪 90 年代起,以台北为中心发展出来的一波新建筑美学运动,与 20 世纪 80 年代做出分水岭般的断切。这是中国台湾近代建筑史上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其主要特色在于由商业导向过浓的后现代主义,回 ...
14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