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地方动态 北京建筑新闻 查看内容

求贷无门 北京1月信贷逆势下行

2013-8-26 10:31|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600| 评论: 0

摘要:   1月份全国1.6万亿的新增贷款数字,以巨额的规模效应掩盖了许多微观的结构性问题,亦让节后的股市在分享资金盛宴后,有了脱离经济基本面的飞涨。   但是分结构来看,1.6万亿的庞大数字背后,呈现的并不是“ ...

  1月份全国1.6万亿的新增贷款数字,以巨额的规模效应掩盖了许多微观的结构性问题,亦让节后的股市在分享资金盛宴后,有了脱离经济基本面的飞涨。

  但是分结构来看,1.6万亿的庞大数字背后,呈现的并不是“普世盛宴”。以项目投资驱动的本轮信贷增长,直接结果就是因项目的区域性而造成的信贷资源区域分配的失衡。而排除项目因素看,北京、上海、深圳三大发达地区信贷增长的逆势萎缩,呈现的正是一幅更真实的经济图景:生产性信贷需求下降,银行求贷无门。

  三地逆势下降

  人行营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北京地区人民币贷款当月增加775.7亿元,1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达到20920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增速14.9%,比上月提高1.9个百分点。

  14.9%的增速,不仅慢于全国19.78%的增速,而且比北京上年同期亦下降3.4个百分点。这说明,北京地区的信贷投放速度不仅慢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较去年出现了明显的萎缩。

  从贷款结构看,这种萎缩在数据上暴露无遗。北京人民币贷款1月新增775.7亿元,同比多增254.5亿元。其中,人民币短期贷款新增269.9亿元,人民币中长期贷款新增86.6亿元,票据融资新增418.7亿元,其它贷款新增0.5亿元。

  如果剔除票据融资,北京地区的贷款较去年同期不仅没有增长,反而下降近150亿元。

  无独有偶,与北京有相同景象的还包括上海和深圳等地。

  1月份,上海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5093亿元,同比增长11.7%,增幅落后全国约8个百分点。

  1月份上海新增本外币贷款780.4亿元,同比多增35.8亿元。从贷款种类看,中长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分别增加388.4亿元和295.5亿元,剔除票据融资,上海市贷款同比少增约260亿元。

  同样,深圳地区亦不乐观。尽管尚未得悉其区域数据,但是记者调查多家大行深圳分行后得知,今年的贷款完成情况均不佳,有的甚至没有完成今年全年新增贷款计划的10%。

  在比较这三地数据的时候,剔除票据因素,观测纯粹的贷款增长。原因有两点:一是三地票据融资多为直贴或者转贴,且贴现后很少持有到期,所以票据的波动性非常大;二是银票一般都附之以高比例的保证金,有的地区的保证金平均达到80%以上,其所释放的新增信用额度是有限的。

  而北京、上海、深圳,这三大外向型、经济发达城市信贷的乏力,并非简单巧合。

  求贷无门

  导致三大城市1月信贷增长乏力的一个共同的原因在于,当地政府性项目落地不多。

  以北京市为例,按照北京市发改委的年度规划,本年度内拟安排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仅为305亿元。

  商业银行人士称:“北京奥运会之前,已经把很多基建搞得差不多了,后续的项目增长是有限的。”

  而且,北京今年规划内的多项投资,并不会一次性带动全部项目贷款跟进。比如,今年内拟新开的地铁7号线、14号线、15号线、房山线、昌平线和西郊线等,这些线路在年内开工,但是贷款并不会一次到位,而会分期跟进,这也会导致在政府投资的总规模下,实际能跟进的贷款是有限的。

  除了项目原因外,北京、上海和深圳的经济结构特点决定了企业能释放的有效信贷需求不增反减。

  外向型、贸易型、科技物流型等为主的经济特点,决定了这三地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会更大。

  上海市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上海市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21.4%,其中,六大重点发展工业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51.48亿元,比去年同月下降22.7%。精品钢材、电子信息产品、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分别下降高达29.3%、27.6%和25.3%。

  经济数据的萧条,直接导致的就是信贷需求的萎缩。

  某大型国有银行北京某支行行长说:“现在企业不要钱。我中午刚请客户吃饭,想让他把几个亿一起贷走,结果客户告诉我只提不到1亿元。”

  另一家中小银行的公司业务部负责人也称:“感觉非常明显,现在要我审批的贷款申请单明显少了。”从年初至今,该行的中小企业授信户数已经比上年末减少了数十户。

  另外,他告诉记者,今年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是,客户提前还贷或贷款到期后,很多不再续增新的贷款,这导致银行新增的贷款往往被少增的存量冲销了。不再续增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企业调整投资计划,需求减少;另一方面,是由于北京地区以大型央企为主,这些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很强,综合成本比较,企业会选择成本更低的债券等产品。

  另一家大型银行的北京分行人士表示,今年1季度该行的信贷规模本来打算做到300亿元,但实际上1月份只贷出80亿元,2月份前20天贷出50亿元。

  记者采访的多家股份制银行北京分行亦多表示“贷款放不出去”。其中一家股份制银行北京分行负责人表示,今年1月份本来拟增10亿元贷款,结果不仅没有增长,反而与去年底比是负增的。

  他认为,负增的原因,主要与客户结构有关。该行大型央企企业和民营企业基本各居一半,但是大型央企成为银行“争抢”的重点,造成企业议价能力变强,有的不再急于贷款;而民营企业,由于担心“风险问题”,且一出事,“往往变成个人责任”,银行多选择慎贷。

  总结下来,北京地区的信贷少增,除了与上海、深圳等地一样受到经济周期波动而需求减少的因素外,大型央企为主的客户结构特点,决定了债券市场收益率走低的情况下,北京地区企业融资的特点是更多倾向直接融资而减少信贷需求。

  另外,北京总部经济的特点也导致,许多在信贷紧缩情况下惯用总部融资的方式变为属地项目融资,这导致集团融资被分散到各个项目地区。

  银行应对求变

  在信贷需求减少,贷款增长乏力的情况下,不少银行开始寻求变通之术。

  某股份制银行人士称,由于有考核要求,所以年初必须把指标做上去,“以后总行安排计划的时候,才会把额度给分行加上去,否则以后想要就没了”。

  于是,分行开始了多方面运作。首先,把年前做的30亿元信托理财全部转为表内贷款,其次,通过票据贴现做大贷款规模,今年该分行累计完成票据贴现高达300亿元。而扣除这些因素,实际上新增的贷款仅有20亿元。

  但显然这些并不具有可持续性。首先,可转化的理财产品是有限的;其次,票据贴现利率倒挂的情况下,已经逼近其资金成本,且受存贷比等限制,不可能无限扩张票据资产。

  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分行在二月份已经基本停止了票据融资。

  如何寻找新增贷款成为一个迫切的命题。在该行的解决方案中,拓展异地贷款成为最可操作的命题。

  上述人士称,充分利用北京的总部特征,该行强势突围北京总部集团,在总部拿到单后,与项目所在地分行进行合作贷款。这样,两地都能实现共赢。

  而深圳地区的银行客户经理也告诉记者,深圳的特点是本地企业最近开始大量走出去,进行异地投资。这种情况下,当地的银行就要跟着企业走出去,加强对总部授信,然后将融资跟进到项目所在地。

  商业银行人士称,在当前的情况下,银行积极求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真正消除银行的慎贷心理,争取扩大对民营、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就必须有一些得力的措施,比如增加财政对银行的风险补偿等。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