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特色与历史建筑保护——阮仪三“名人讲堂”演讲
为何要保护古城 建设是需要的,发展也是必要的,但如果我们的城市建设规划简单,只追求造楼速度,那么代价无疑将是城市风光、特色、人情味以及舒适度的全面丧失。 城市,是人们居住的场所。由于城市的自然环境、历史因循、人文特征和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风格。中国有1.88多万个城市,其中2000多个是历史古城,都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比如上海周边,这样的古城就有苏州、无锡、常州、扬州等,特色各异。古城按照功能来分,有都城(如北京、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等);有王城,演变成现在各大省会城市;还有州城、府城、县城等。这些城市都是按规划和制度建设的,这种规划从周代开始,到汉朝时形成了完整的制度。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建河西四郡,包括敦煌、酒泉、武威、张掖,这些是边防城市,后来修长城,设九边重镇,镇底下还有卫、所、台、燧,边防城镇分五级,例如大连、青岛,都曾是明朝时期的防御千户所城。还有商业城市如苏州、扬州、泉州、广州等,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这些城市都还保留原来的特色和功能。 如今,中国许多城市都自我标榜为经济文化中心,都宣称要努力建设国际大都会,这些与事实完全不符,抹掉了城市原本的发展历史。每个城市的独特风貌和特色景观,已成为这些城市中人们世代相传的宝贵记忆,也成为这些城市很重要的文化地标。可惜的是,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大规模建设中没有很好地吸取欧洲的经验,没有注意保护这些城市的特色。 北京古城,是中国所有封建建制城市的缩影。它宫城居中,中轴线对称,左祖右社,即左边是祖庙(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右边是社稷台(现在的中山公园)。这条中轴线长8公里,沿线有天安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景山等等,这种中轴线风格在所有封建建制的城市都保持一致。在一般的州府城市都是左文(庙)右武(庙),左府右衙,左边衙门右边城隍,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根据地理山川形势所建,这就是城市风水布局的重要特征。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建苏州城,就提出了八字方针:“象天法地、相土尝水”,即根据天文地理的形势规划地面上的设施,根据土壤、水流的情况来建设城市。苏州开辟了180多条河道,双棋盘格局,路是一张网,河是一张网,路河交界之处就是桥,整座城市共有391座桥。丽江,旁边有玉龙雪山,雪水从人工开凿的渠道下来,通到每家,家家门前有溪水,户户门前有垂杨,四季如春,形成美好的城市格局。平遥,是中国北方地区汉民族地区的县城,完整留存了明清以来的城市风貌,181处明代建筑,398处清代建筑,古迹比比皆是。这种城市的历史风光具有汉民族州县府城完整的典型特色。 苏州古城留存了江南地区完整的街巷体系系统。现在的苏州古城中没有一座高楼,这全要拜赐于上世纪80年代专家写给邓小平的建议:保护古城,另开新区做建设。苏州古城里原来有130多处园林,其中,对外开放20多处,世界遗产9处。苏州当时就聘请了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制定了苏州古城的保护方案。杭州、北京也做了相同的事情。划保护圈、限高度,苏州顶住了很多的压力,留存了原来的形态。但是许多古城没有做到。比如原来的福州城,有三山(乌山、于山、屏山)两塔(乌塔、白塔)一条江(闽江),三坊七巷,建筑风貌很有特色。但如今这“三山两塔一条江”都已经淹没在鳞次栉比的现代建筑之中,这是非常可惜的。因为这“三坊七巷”里的“坊”是唐朝的,坊有坊墙,有坊门,这些只有福州和山西还保存了一点。巷子里有石刻的巷规,顶端有土地庙,里面还有全国知名的名人故居(林则徐、沈葆桢、邓拓、严复等),还有十几个水师学堂培养出来的管带(舰长)等。房子也是明清建筑,极其完整。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使大量信息得以交流,另一方面城乡建设大规模急速开展,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简单地推倒重建,急功近利地追求政绩工程,这些都在导致城市特色的湮灭和退化。建设是需要的,发展也是必要的,但如果我们的城市建设规划简单,只追求造楼速度,那么代价无疑将是城市风光、特色、人情味以及舒适度的全面丧失。现在几乎到处都在追求欧陆风,“洋、大、高”,到处都在照搬照抄,洋为中用,以为外国的东西就是好的。殊不知,在这样的盲目追求下,我们的城市逐渐沦落成了西方建筑师的试验场。 广州的建筑是很有特色的岭南风格,岭南学派在绘画、文学、艺术上都有独特造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引领中国建筑的新潮流,但现在,岭南建筑的特色已不复当年。所以我强调,城市建筑不仅要洋为中用,更应当古为今用。所谓“古为今用”不是建假古董。比如,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建了一条“汉街”。可是建设者有所不知,汉、唐都只有“市”,而没有“街”,街是在宋朝时期才出现的,因此“汉”和“街”是不能写在一起的。这是典型的不懂历史、不懂文化、不懂建筑的表现。这条街上还出现了牌楼风格的建筑,这也是南宋时才出现的,《清明上河图》上没有,汉朝更没有。还有很多砖瓦房,汉朝是有砖,但砖只用在皇宫和坟墓里,一般民居都不用砖。再如北京琉璃厂古文化街,号称按照原来明清的式样重建而得。但这个文化街的问题在哪里?唐朝开始,皇帝对所有建筑都有规定,民居不准用高级建筑材料,禁用琉璃瓦、金、银、玉、大理石,只准用砖瓦;颜色也有规定:皇帝用黄色,天神蓝色,地神绿色,百姓用黑白,最多用棕色。房子门面不得超过三间,五间以上一品官,七间是亲王所有,违例要杀头,也不能用龙凤花饰。所以这个房子绝对不是明清民间建筑,如果是也只是宫殿。 这种情况全国各地都有。欧洲人来中国,搞不清楚什么是古代建筑,什么是现代建筑,什么是仿古建筑,什么是修复的古迹。现在假货频频曝光,但假建筑却无人问津,可见我们在观念上是有问题的。还有昆明。昆明是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它有三条历史街区:青云街、金马碧鸡坊、文明街。金马碧鸡坊是两个牌坊,根据天文气象的因素,当春分和秋分那一天,太阳和月亮同时升起的时候,两个牌坊的影子交叠在一起,体现了古代云南人在数学、天文学和建筑学方面的非凡造诣,现在已经拆掉了。 重要的是保护态度 优秀的建筑技术能很好地抵御自然灾害、呵护生命。之所以强调这一点,并不是说现在还要到处建木结构的房子,而是说这种技术理念和内在精神我们应当传承、研究、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民居蕴含人文关怀,民居布局分正房、东厢、西厢、倒座、中间天井,这种结构是阖家团聚的场所。无论是北方四合院、南方厅堂、上海石库门,都是这样的结构。欧洲的房子讲究居住的舒适性,按照功能划分成寝室、厨房、卧室、阳台等,中国不是这个理念。正房,礼仪场所;两侧,老人居住;厢房,子女居住;再往外,是外人和下人居住的。从而形成一个非常安全内敛、几代人一起居住的形态。安徽的四水归堂、云南的四合五天井、苏浙的厢房天井,上有天,下有地。山西四合院、江南厅堂、福建土楼、陕西窑洞也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同时,北京四合院形成的胡同,上海石库门形成的里弄,苏州厅堂式住宅形成的街巷,这些都出现了胡同情结、里弄特色和街巷风情,以及割舍不断的邻里亲情关系。而现代的住宅里,除了个别比较要好的邻里外,一个小区里面,大家互不相识、彼此冷漠,因为我们单纯地讲究功能和功利,而淡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