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国建筑精神
近年来,随着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和一座座新建筑的拔地而起,如何延续并创新本土建筑特色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是:20年来,西方建筑师“占领”中国高端设计市场已成为一道世界罕见的奇特风景,他们的作品以及大量跟风而上的仿制品充斥大江南北——“千城一面”与中国特色的缺失已引起愈来愈多的关注。 建筑创新的思想障碍 评价标准的同质化、西方化 “千城一面”和文化特色的缺失,反映了当前建筑设计领域中的诸多问题,但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评价标准的同质化、西方化,则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长期以来,中国文化“破旧有余立新不足”,在中国现代文化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的情况下,人们容易在文化交流碰撞中失语。以建筑领域的创作来看,多年来西方流行什么,中国也流行什么:现代主义、后现代(其典型表现是所谓“欧陆风”)早已走红中国;当下,解构“超三维”又成为一种“时髦”,盖里、扎哈成了一部分人的“偶像”——在建筑创作中以他人之新为新,已成为一种惯性思维,令人感叹和无奈。 与此相对应的,是对中国文化缺乏足够的自觉和自信。尽管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在文化界包括建筑界谈“中国特色”的人多了起来,但依然是赶时髦者众,认真思考者少。什么是“中国元素”、“中国特色”在很多人心里仍然是一个疑问——中国文化=传统文化=封闭保守的这种认识,经常在不自觉中表现出来。“路在何方”?至少对于中国建筑师来说,这仍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此外,行政的过分介入和商业的不良导向,使不少建筑师一直在看他人脸色做设计。同质化的文化导向和低俗的审美趣味,也使得一些有创见的中国建筑师在创作中步履艰难,他们的“中国探索”很难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同,就如丹纳在他那本著名的《艺术哲学》中所说,“群众的思想和社会风气的压力给艺术家定下了一条发展的路,不是压制艺术家,就是逼他改弦易辙”。 要改变目前这种由评价标准同质化所带来的“千城一面”,以及本土文化特色缺失的现状,既需要中国建筑师的自觉、自强,也需要全社会特别是相关领导部门的关注和反思。 建筑创新的思想基础 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评价标准的同质化、西方化与对中国文化缺乏自觉、自信,是一枚钱币的两面。因此,对中西文化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有一个基本的思考和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自己的文化观,对建筑创作十分重要。 我们需要动态地、全面地理解中西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质。从中国历史上看,传统文化中虽有“天不变道亦不变”这一封闭保守的一面,但它更是一个多元走向、动态发展的复杂系统,在悠长的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极为丰富、极具活力的哲学思想,至今仍闪现智慧的火花,给全世界的科技与文艺创新以重要启迪。日本首位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汤川秀树曾在《创造力与直觉》一书中,专门论述了东方思维——直觉,对科技创新的特殊作用,并以很大篇幅阐述庄子思想对他研究的重大影响。我也常说:现在很多人欣赏西方建筑师的创造能力,其实我们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创造性,远超出我们的想象——2000多年前庄子《逍遥游》中所表现出来的天马行空般的创造性思维,至今让人惊叹不已。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