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钢与木:刀断菊存
从历史方面讲,日本建筑甚至城市规划与中国同宗,同时因为木结构建筑具有良好的韧性和消震能力,一直被日本这个地震国延续发展。而二战以后,钢在建筑上的应用让人们找到了木材的替代品,并且用钢建造了超高层建筑。日本更是将钢材与木材结合,建造着世界上抗震一流的房子。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已经牢牢抓住了钢铁工业并将它出口到全世界各个国家,为第一世界的建筑、高端制造提供必需的材料。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跃居全球钢产量第二位,而其钢产业的技术水平却超国了前苏联和美国居世界之首。目前,世界上拥有2000立方米的大型炼铁高炉130多座,其中,日本就占78座,世界上大于4000立方米的大型高炉总共有21座,其中仅在日本就有15座,而超过5000立方米的,仅存在于日本,以致使今天世界铁矿石价格都必须看日本的脸色。日本钢铁在二战后的崛起,也曾给美国巨大冲击,其崛起的原因通常被归结为三个方面,但从本质来讲,则是因为日本的某些民族特质在起作用。 日本钢铁重工业崛起原因: 一、有可能是汇率问题,就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而言,日元存在较大的出口优势,日本劳动力市场价格低廉。 二、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日本资源贫乏,民族危机意识强烈,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世界经济平稳期)以其超前的思想意识廉价进口原材料(矿石、煤炭、石油)并最早囤积于海下仓库,以备日后换取更大的附加值或供内需。 三、绞尽脑计降低成本,曾以煤炭代替石油作为燃料降低炼钢成本,使之拥有比美国更有优势的出口价格。 在日本东北发生9.0级大地震和大海啸后,铁矿石价格骤降,日本作为全球钢产量第二的国家,预计年产钢量将受到这次自然灾害的严重负面影响。而日本的钢木建筑在重建之时,必定加大钢需求,从而又促进了其它国家的钢出口,以使整个亚洲甚至世界的钢市场发生转变。深谋远虑的日本民族,也许在这场天灾中也许发现菊与刀并不能并立。四十年前囤货的方法只是一种最原始的期货思想,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环境间的矛盾,任何一个团体都不能在全球化的今天独存。 就日本木材而言,日本应算是世界上做法到位的国家之一,目前日本40%以上的森林都是人工林,并严格规定采伐期,为人们的建筑、生活提供清洁原料,并想摆脱木材进口,并出口优质木材。总之这一策略不会被环境友好型人士所反对。因为种树总比建烟囱和核反应堆要强。2010年10月,日本通过了《公共建筑物等木材利用促进法》,要求3层以下公共建筑物原则上全部采用木结构建筑。要求政府和公共团体带头使用木材,以提高民众使用木材的积极性,建设低碳生活方式。这也是从降低资源利用方面考虑的。 综上,日本的钢与木,一个是攻击性的战略,掠夷资源以富己,一个是环境友好型战略,ECO式的产业转变。同样都是以自身资源缺乏为出发点,产生了不一样的长期行为,一把刀被砍断了,一枝菊却可以迎寒怒放。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