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乡村传统建筑环境与乡土文化
摘 要:本文以陕北乡村传统建筑环境与乡土文化的研究为例,以建成环境中文化特征的研究与保护为主要内容,探索乡土文化与传统建筑环境的整体性保护方法。通过对具体传统村落的调查研究,认识到建成环境中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环境及精神环境的文化特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因素占主导地位;传统文化脉络在乡村聚落环境中有多方面的体现,寻找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文化特征的体现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整体性保护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建筑环境,乡土文化,文化特性,整体性保护 2006年党中央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且指出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其实加强规划工作。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有部分新农村建设忽略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诸多影响因素,而只停留在物质建设层面。作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物质条件的具备无疑是新农村建设的最重要的前提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以牺牲传统文化,或者牺牲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传统建筑环境为代价。在我国乡村传统建筑环境中,乡土文化的影响渗透到了与日常生活空间相关的各个方面,文化环境的形态构成更是丰富多彩。可是随着“经济化空间”的日益扩张,传统文化的载体—乡村传统建筑环境面临着巨大威胁。因此我国的乡土文化与乡村传统建筑环境的研究与保护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 传统建筑环境中的文化特征反应了乡村社会诸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由于长期受自然生态环境和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传统聚落在形成及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以血缘性、地缘性为主要特征的相对封闭内向的形态。近现代的中国由于剧烈的社会变革使得乡村社会在短短的半个世纪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迁。特别是经济改革带来的价值观的变化,直接导致了乡村社会中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轻视。其显而易见的后果是传统建筑环境遭到破坏和废弃,许多新建的乡村建筑环境几乎没有了传承千年的传统建筑文化特征。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千差万别,民风民俗各有千秋,因此本文提出以乡村传统建筑环境中文化特征体系的研究为切入点,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乡村社会结构、乡土文化与乡土建筑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乡土文化与乡土建筑环境整体性保护方法与设计原则。 1、乡村建筑环境与乡土文化关系研究现状及意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陈志华教授主持的乡土建筑研究进行了二十年左右,成果颇丰。“而要研究民众的历史和民俗文化,便不可不读乡土建筑这本篇幅浩瀚的历史书。在祠堂和住宅里有香和火,在土地庙和五圣祠里有人和神,在义学和文昌阁里有耕和读,在水椎和凉亭里有义和利,如此等等。”“我们希望在乡土文化的整体中研究乡土建筑,把乡土建筑放在完整的社会、历史、环境背景中,不孤立地就建筑研究建筑,尤其不脱离有血有肉的生活去研究。”【1】陈志华先生在其著作《北窗杂记》中提出了乡土建筑研究的价值和主要研究方法。《建筑师》第81期中的“乡土建筑研究提纲—以聚落研究为例”更是系统的提出了乡土建筑研究的对象、目的、意义、研究的基本内容、聚落研究的方法及写作形式。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清华大学的乡土建筑研究小组先后调研了祖国大江南北的二十余座古村落,出版了十余本著作,其中有《梅县三村》、《丁村》、《西华片民居与安贞堡》、《楼下村》、《十里铺》等。有关于乡土文化与乡土建筑的关系,陈志华先生认为:乡土文化是最大多数人的文化,为最大多数人服务。它最朴实、最生活化、因此最富有人情味。乡土文化依赖于土地,是一种地域性文化。而乡土建筑是乡土生活的舞台和物质环境,它是乡土文化最普遍存在的、信息含量最大的组成部分。他的综合度最高,紧密联系着许多其他乡土文化要素,或者甚至是它们的重要载体。不研究乡土建筑就不能完整地认识乡土文化。乡土建筑的基本存在方式是形成聚落。和乡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相对应,作为他们的物质条件,乡土建筑包含着许多种类,有居住建筑、有礼制建筑、有祭祀建筑、有商业建筑、有公益建筑,也有文教建筑,等等。 由此可见,建筑环境是容器,其器型的特征与其承载的生活、文化、艺术、精神追求等内容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上述文献的田野考察工作与理论总结就是把建筑研究领域放到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研究,并且与其它相关领域结合起来研究。并且指出我们的研究对象—乡土聚落向来也是一个整体,建筑环境只是其中一部分。 美国当代著名的建筑学教授和理论家阿莫斯.拉普卜特在他的三部著作中系统的阐述了建筑环境的文化特征与建筑环境意义的关系,在最早出版的《宅形与文化》中提出社会文化因素应为决定建筑环境的主要因素;在新近撰写的《文化特征与建筑设计》中提出建筑应以所在环境的文化特征研究为基础。而所谓“设计”,就是在环境的空间组织中表现这种特性,并以人与环境的互动因素予以修正,使建筑获得文化上的认同,所以作者强调建筑设计是一种有文化针对性和适应性的研究工作。拉普卜特所说的“文化特性”研究,对我国建设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他一直持文化相对论的立场,认为文化的优劣不应以简单的进步或落后来区分,传统的文化特性应当受到尊重,并应顺其自然的演变,而不应人为的加以阻断,鲁莽的消除文化差异。即使文化由旧变新是必要的,也要考虑有一个渐变的适应过程,特别要防止局部突变带来的整体上的失序、断裂和肢解。【2】我国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大范围的城乡建设,渊源流长的中华文化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破坏和更大的威胁,有关传统建筑环境中文化特征及意义的研究在此时尤其具有重要的价值。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