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业建筑的多元复合设计之路
联街网研究整理:香港经过150年的发展,从一个只有几千人的小渔村发展为经济繁荣的国际化大都会。大量金融业、保险业、地产业、百货业、商用服务业集聚于此,大至巨型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中至百货商场、超级市场、旗舰店,小至门店、便利店,商业建筑千姿百态、各有特点。然而香港的城市建设用地并不充裕,商业用地更是少之又少●①,容纳并管理如此巨多的商业建筑,其高度复合的设计思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一 多元复合设计的背景原因 1 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 由英占殖民地开始,当时的港九(香港本岛和九龙)割让地作为重点开发的地区,特别是沿维多利亚港两岸。但是香港岛80%都是丘陵与山地,并不适于大规模建设,为满足建设需要,劈山填海成为一条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既无须迁移住户、征收土地,又避免蚕食农田,而且香港本地的花岗岩和火成岩较易挖掘,可解决填海物料问题。早期填海集中于中环、上环、坚尼地城及湾仔一带,其后范围逐渐扩大,遍及港岛和九龙,20世纪50年代先后进行了铜锣湾、中区、九龙长沙湾、柴湾和机场跑道填海等。70年代以来发展的新市镇也是用填海获得用地●②。 香港的城市功能分区明晰,工商业集中在填海得来的平坦地带,如海港附近和九龙半岛平地,居住区按阶层有规则地分布:富有阶层分布在市中心附近,如港岛半山区;中产阶级在第二环和第三环内,依赖廉价的公共交通;低收入人群聚于城市外围。位于半山和沿海地区之间仍有不少旧区,成为潜在的商业发展用地。 2 经济发展的物质保证 经济高速发展是香港城市建设的主要动力。战后,香港进入工业化阶段,政治局势使香港从依赖维港的物流业转而发展轻型加工业,这一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不断从内地吸纳移民,并兴建各种工业厂房和大批工人住宅,同时也促使城市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等公用事业和设施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使居民可以充分就业,逐步增加收入,政府税收收入随之提高,于是政府逐渐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兴建大规模公共建筑和各种现代化设施。工业化的长足进步和城市设施的现代化,有力地推动金融、信息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经济多元化壮大了经济规模,更促进行业水平走向世界水平。 20年来,香港经济增长了近3倍,超越了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也超越了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经济体系的增长速度,在亚洲仅次于日本●[1]。 3 文化价值的精神保障 香港文化是岭南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延伸,开埠之后又引入西方文化,在长期中西文化交汇中,既保留着浓郁的传统中华文化的精髓,又不断吸收外来文化。70 年代后,大众文化深入民间,“文化工业”以不可挡之势迅速发展。它们按赢利原则进行设计操作,以文化的市场行情和大众消费热点为自己工作重点,以追求利润为自己工作中心,使得香港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在经济活动中逐步形成:在资本主义经济运作逻辑里追求个人财富、讲求商业竞争,以“经济”、“致富”、“效率 ”、“发展”、“全球化”作为社会进步的指标●[2]。它维护着经济发展的轨道,以传媒、出版、甚至娱乐的多元化方式进一步促使经济社会高速运转。 以上历史、经济、文化三方面原因从精神到物质、从过去到未来,为香港城市的高密度、多元复合模式打下了基础。 二 多元复合的外在特征 1 城市元 香港商业建筑发展与城市之间的突出矛盾是用地问题,特别是交通流线导致的用地紧张。就问题最为突出的香港而言,北部沿维港的商业建筑几乎都沿着东西干线布局,加上与九龙、青衣、新机场连接的客运、货运也集中于湾仔和中环码头一带,因此,人流、客车流、货车流在东西干线上十分密集。为保证货车流和客车流的快捷高效,通过南北两条平行的东西向车道将其分隔开,南面为德辅道-轩尼诗道-怡和街-高士威道,设置小汽车、公共巴士、电车等客用车道,北面为干诺道-夏道-告士打道-维园道,布置高速车流和货车流。行人流线,则通过位于山坡、台地、商场内的自动扶梯、踏步、过街天桥、地下隧道,通过明确的标识系统通向各大商业建筑,而无需在车行街道上找寻商业建筑的入口。位于北面的商业建筑,如太古广场,则由于坡地地形,将货运流线置于底层,小汽车流线置于北面坡地上,与行人流线有部分交叉。但是通过速度限制、道路线形设计使车流减速,保证行人安全。至于九龙一带的商业建筑,如廊豪坊、又一城,由于道路密集程度增加,通过建筑前后两条不同标高道路分设客车和货车流线,均成功地实现了与城市的交通连接。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