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季飞解上海世博经济账 金融危机影响有限
专访全国政协常委、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副主任委员、执委会执行主任、中国贸促会会长万季飞: 详解上海世博经济账 金融危机对上海世博会影响有限,目前还未出现参展方退展情况 “在本轮金融危机中受重创的冰岛,也顶住重重压力,与我们签署了正式参展合同。冰岛代表表示,将把参展上海世博会作为重整冰岛经济的一次重大契机。”万季飞说。 作为全国政协常委、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副主任委员、执委会执行主任、中国贸促会会长万季飞对2010年世博会充满信心。“目前还没有出现参展方退展的情况。”他说。 据介绍,自2006年3月温家宝总理签发邀请信后,在两年多时间里,已有185个国家和46个国际组织确认参展,18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组织者签订了参展合同。 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持续,从签署参展合同到建馆、布展、展示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段,如果个别参展方因种种原因最终退展或缩小参展规模,作为组织者可以理解。历届世博会都曾出现参展方退展的情况。 在两会前夕,万季飞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专访。 《第一财经日报》:你如何看待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对2010年世博会的影响? 万季飞:虽然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扩散,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它对上海世博会的影响比较有限。 尽管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了部分国家,但迄今为止,上海世博会组织方尚未接到任何一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退展的要求和意向。场地建设和各项活动的组织工作正按计划有条不紊进行。 《第一财经日报》:企业参展的情况如何? 万季飞:目前已有包括中国石油、国家电网、中国移动、可口可乐等22家企业拟筹建16个企业馆。其中,12个企业馆的参展企业签署了参展合同。上海世博会已签约的全球合作伙伴为13家、高级赞助商10家、项目赞助商13家。 参展企业和赞助企业都积极履行合同义务,对上海世博会的热情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没有获得市场开发机会的企业,也在积极通过其他方式共享世博机遇。众多中小企业则通过参与世博会筹办工作,如特许商品的制作和销售、门票的销售、餐饮的提供等,抓住发展机会,壮大自己。 当然,金融危机对参展、参与世博会的企业的影响也正逐步显现。例如,西门子公司曾对在上海世博会上建企业馆十分积极,一直与上海世博局商谈签订参展合同事宜,但最近态度突然转向消极。 《第一财经日报》:资金方面,上海世博会目前有没有碰到困难和缺口? 万季飞:从中央层面看,中国政府已投入巨资并采取一系列配套措施保证中国经济的增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筹办工作,中国政府承诺对发展中国家提供1亿美元参展援助。 在上海近日出台的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八项措施中,加强世博会的筹办工作也被列入其中。近日,上海市政府出台了2009年要办好的22件重要工作,第一件就是做好世博会筹办工作。 从资金方面看,虽然面临金融危机的挑战,但上海世博会的资金将得到保障。180亿元的建设资金中,国家发改委已批准80亿元世博债券;政府投入占总额的40%左右,约72亿元;还有30亿元依靠银行贷款。市场运作需要106亿元,这部分资金也无须担心,将通过3条市场化运作渠道筹集。第一条来自于门票收入;第二条来自于赞助商及全球合作伙伴;第三条则来源于衍生产品销售利润,其总销售额将达到50亿元。 《第一财经日报》:各国自建馆建设是否会受到危机影响? 万季飞:自建馆中,目前已有39个与上海世博局签订参展合同,43个已任命展区政府总代表,32个提交了展馆展示设计方案。其中,法国、德国、卢森堡、澳大利亚和西班牙等已开工建设,其余自建馆将于今年上半年陆续开工。总的来说,大部分外国自建馆参展进程正稳步推进。 目前,金融危机仍在全球蔓延。上海世博会国际参展方参展筹备工作受到一定影响,自建馆建设周期较长、资金需求量较大,受到的影响较大,建设进程滞后。从目前情况看,外国自建馆数可力争确保40个左右。 《第一财经日报》:政府在这方面有哪些举措? 万季飞:上海市、外交部、商务部、贸促会和中国政府总代表于2月11日在京召开了上海世博会国际招展机制第十一次工作会议,提出要尽最大努力降低国际金融危机对外国自建馆参加上海世会的影响,研究制订了如下措施:将上海世博会参展工作纳入领导人高层互访日程中,推动进程缓慢国家的参展工作。组织者积极向外国驻华使馆、领馆发专函,通报上海世博会整体筹备情况,强调加快自建馆筹备进程的重要性和时间紧迫性,推动这些国家根据上海世博会筹办工作时间节点开展工作。组织技术团组出访,与自建馆筹备进程缓慢的国家进行技术磋商,敦促其按上海世博会筹办工作时间节点开展筹备工作。利用贸促会和商务部对外交往和对外援助的优势,推动有关国家的参展进程。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及时通报上海世博会国际参展进程,为上海世博会筹办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一财经日报》:是不是相对危机来说,世博会也提供了一种机遇? 万季飞: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认为,各国可以借此机会聚集到一起共同面对全球危机,进行全球合作,并促进全世界共同发展。 筹备期间,世博经济每年对上海GDP增长的拉动约为2%,对上海周边“长三角”地区投资的拉动约为30%。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上海GDP增长的拉动约为5%,对上海周边“长三角”地区投资的拉动将超过50%。世博会门票、餐饮、旅游纪念品等的直接销售收入将接近110亿元人民币。交通、住宿等间接旅游收入将达800亿元人民币。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上海世博会将推动长三角地区跻身世界级会展都市圈。上海世博会对于整合长三角地区资源、加强融合发展意义重大。 金融危机引发了我们对人类发展和生活模式的深刻反思。世博会能把一个时代的文明成果高度集中起来,通过一个主题加以完善化、系统化,其倡导的发展理念将从经济、文化、社会等多层面转化为全社会的思维和行动趋向。 46亿元招商目标:基本完成 金融海啸波及全球。令陈超觉得庆幸的是,在这场危机之前,世博会市场开发工作已基本完成。根据规划,世博会运营经费为106亿元,其中60亿元的资金筹集任务由票务工作承担,陈超所在的市场开发部主要负责赞助招商工作,承担着筹集46亿元资金的重任。 上海世博局市场开发部副部长陈超对本报表示, 46亿元的招商目标基本完成。 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东航集团总经理刘绍勇在电话里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希望借助参与世博会的机遇,提升东航的社会形象。 国际金融危机深化之时,欧莱雅决定赞助世博会。在今年1月的签约仪式上,欧莱雅中国区总裁盖保罗称,将借助世博巩固其在中国化妆品领域的地位。 36家赞助商并非最终数字,陈超透露,还有一些企业在商洽之中,估计一、二季度仍会有一些企业加入赞助商团队。“经济危机在企业界形成了一个世博会带动效应,对世博机遇有再认识的过程。”陈超说,民营企业兆峰陶瓷,去年底加盟世博会,希望借机提升品牌知名度。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递交了一份“扩大上海世博会公众参与度的建议”的提案。均瑶集团是上海世博会首批高级赞助商之一,主要负责世博特许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陈超说,特许费用只有几个百分点,这块的收益比重很低。不过,特许产品对于世博会的推广效应却不容忽视。 陈超认为,赞助企业为世博提供了资金、人才、技术等支持,世博会组织者也要利用好的资源和平台,支持这些企业,“共度时艰”。今年市场开发部的工作进入全面转型阶段,从招商转入全面服务赞助企业。 世博基础工程建设冲刺 久违的阳光洒满申城,周连航的眉头也因此舒展多了。 周连航是上海建工集团世博会园区工程指挥部工程部经理,3月5日,站在的“中国馆”前,他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最大的难点是工期太紧。今年10月,中国馆和主题馆要开始布展。 上海世博局工程部部长席群峰日前对本报介绍说,世博会工程经国家发改委立项批复的项目有110项。 世博会永久性场馆中,世博中心和世博轴从2006年开始建设,其余主题馆、中国馆和演艺中心在2007年底开工建设。至2008年底,世博会园区已完成总投资计划的40.5%。 至2009年2月底,世博轴基本完成结构工程,进入1#、2#、5#阳光谷钢结构和1-4区索膜桅杆吊装;中国馆已完成80%的内部结构施工和约25%的机电安装;世博中心正在进行外立面封闭和内部二结构施工;主题馆已进入机电安装;演艺中心钢结构施工已到顶;城市最佳实践区项目已全面开工。 “作为世博会配套的硬件设施和基础建设都需要一定的提前量,并给布展留下必要的时间。2010年1月上海世博会将进入试运行,园区主体工程必须在2009年底前建成。距2009年底,世博会工程建设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到300个日历天。”席群峰深感面临一系列挑战。 世博园区18个大型项目,上海建工集团承建13个,16个市政项目,上海建工承担10个项目,世博轴、世博中心、主题馆、中国馆和演艺中心等几大永久性建筑全部由该集团承建。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建工集团总经理徐征表示,国际先进的节能、降耗、环保和生态等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对施工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据他介绍,世博中心使用江水源冷却系统、地源热泵、雨水收集等节能技术;主题馆东西两侧外墙上遍植7000平方米垂直绿化,还有屋面雨水收集系统;中国馆采用冰蓄冷技术,利用晚间电能制冰,白天释放冷源;演艺中心则采用光电幕墙系统、江水源冷却系统、气动垃圾回收系统等多项环保节能技术。 周连航表示,世博建筑不像“鸟巢”等建筑那么复杂,难度较大的是世博轴,膜、钢结构桅杆、阳光谷等是第一次做,只能边摸索边实践。 席群峰则以世博轴为例说明世博项目的技术难度:世博轴18.5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目前属上海最大的在建深基坑,技术控制和风险控制难度非常大,世博轴的阳光谷安装,世博轴在建设期间与其他永久性场馆、与轨道交通及越江隧道等工程的交叉实施带来了一系列的技术攻关和技术控制课题。此外,主题馆的超大型基坑无支撑开挖、中国馆钢结构吊装等也都具有较大的技术难度和挑战。 承担了世博园区75%以上工程项目的上海建工集团,已经调集了1.1万建设大军,忙碌在工地上。今年7月、8月是世博工程装饰、装修攻坚阶段。周连航说,从集团、下属公司、项目部到分包商,安保和质保体系贯彻到这四个层次,确保高质高效。 美国参展最大挑战:5月底之前须筹到6000万美元 人们很难想象,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超级大国美国将不会参加,而这样的事情目前看来很有可能发生。 据悉,美国国会禁止动用国家财政参展世博会,而是希望由企业赞助。美国曾经缺席了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 美国律师艾秋兴(Ellen Eliasoph)目前成为“美国馆”能否成行的关键人物。2003年~2007年间,她担任美国华纳兄弟影业中国区董事总经理,目前是美国科文顿柏灵律师事务所在北京的律师。 她所带领的一支团队在2008年1月向美国政府递交了运作美国参加2010年世博会的申请,包括资金筹措、场馆建设等,6月正式得到美国政府授权。到目前为止,已经在上海、北京、华盛顿、洛杉矶向200多家美国公司进行宣讲,以期获得资金赞助。 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艾秋兴说:“我们总共需要6000万美元,这部分预算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建馆预算相似,如法国、英国等。尽管听上去数额很大,但和奥运会相比并不大。” 然而,金融危机让许多美国企业 “捉襟见肘”,在赞助完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赞助2010年世博会对他们来说可能有些“可望而不可即”。 “美国馆”的建设最晚将在今年6月1日动工,因此筹措资金必须在5月底有重大进展或者得到充足保障。 “从现在到5月底之间这段时间是最艰难的。”她说,“许多美国公司意识到中国市场肯定最有潜力,但预算很紧张。中国分公司的人员把建议提交到总部管理层,希望赞助美国馆,但没人能预料2010年的经济情况,很多决定变得相当犹豫。” 在艾秋兴看来,新任美国国务卿把中美关系放在很高的位置,强调全方面的合作伙伴关系,这对于他们团队的工作将会是一个福音。 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周汉民之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上海世博会组织者一直与美国方面的筹划机构及工作团队保持密切沟通,相信通过双方合作,可以解决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 “一些公司给了承诺,会出钱,但现在看来依然只是开端。”艾秋兴说。 经济天寒地冻_英国馆正常启动 世界各国正在经历被认为是有记录以来全球金融市场最风雨飘摇的时刻。以金融服务业为经济重心之一的英国,更是处于“艰难时世”中,不绝于耳的坏消息,在英格兰银行行长默文金前不久宣布英国已经进入深度萧条之后达到极致,彻底打击了市场信心,深刻影响到英国人的实际生活。面对如此困顿的经济现状,2010年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的筹备是否会受到影响,也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报记者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到英国主管世博会新闻发布的英国贸易投资署(UK Trade and Investment)的新闻官,由他们安排采访到英国上海总领事卡玛艾略特(Carma Elliot),从她那里了解到了一些英国馆的最新动向。 据艾略特透露,英国馆的投资大约在1200万英镑,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机构和商业赞助。 “英国馆的建设将在2009年年初动工。”艾略特表示,这次金融危机是全球性的,需要世界各国共同面对。上海世博会恰巧提供了一个机会,让各国的领袖、企业家、商人以及所有关心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的每一个人,进行对话,共同迎接21世纪的挑战,为创造更美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 关于英国馆将为人们提供怎样的具体项目和内容,艾略特很神秘地描绘道:“英国馆的整体设计,从外形上看如同一个被打开的礼盒。”英国馆将向参观者展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英国,传达如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暖等重大命题。出于英国人对足球的痴迷,整个英国馆是一个足球场的大小。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