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执行秘书长罗丽
为了创造更美好的建筑艺术--专访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执行秘书长罗丽 不可以把这个权力全部交给建筑师。虽然他们很懂技术,但是不代表他们在艺术欣赏方面的绝对权威。 而后,她却背负了400多万元的债务,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她精心打造2006年展览的信心,现在她带着她的团队已经开始等待2006年中国国际建筑双年展的开幕。 人人都懂建筑 记者:从外行人来看,建筑艺术是建筑师们的游戏。研究建筑学,包括认识建筑艺术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对于面向大众的双年展有何意义? 罗丽:实际上每个人都懂建筑,因为每个人的生老病死都是在建筑里面。我认为人人都是专家,只是大家不这么去认知。建筑技术是技术人员的事情,你只用直觉体验建筑的魅力就可以了。 记者:按您的说法建筑艺术是一个大众化艺术,我们怎样去体验建筑艺术的内涵? 罗丽:建筑的技术和设计结合起来,带给人们的体验,才是建筑艺术真正的内涵。 记者:让所有人体验到建筑艺术的魅力,是办双年展的目的吗? 罗丽:不仅如此,我们做这个展览的目的就是想将国际上的资源引入中国,让大家分享更多的建筑智慧资源,主要包括建筑技术和建筑理念层面上的资源。 记者:大众如何获知建筑艺术的含义呢? 罗丽:艺术不仅仅是一幅绘画、一个雕刻、一个建筑,更多的是生活的创造。其实艺术并不复杂,很多都是民众生活用品,其中记载了丰富的信息。同样建筑艺术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谈建筑艺术,不可以把这个权力全部交给建筑师。虽然他们很懂技术,但是不代表他们在艺术欣赏方面的绝对权威。 落后不是耻辱 记者:我想了解是怎样的一个机缘,让您做出了举办双年展的决定? 罗丽:最初的想法是在2002年,可能是脑神经的一个冲突,出现了这个策划的概念。因为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的是艺术批评专业的博士,一直在研究思考中国建筑界的现状和发展。 因为中国的建筑界落后于中国艺术界10到15年,80年代初,外来的译著就开始大量进入中国,艺术欣赏的多样性滋生开来。而中国建筑界是90年代随着中国政治开放、经济改革加上技术跟进而发展的。 记者:为何要等到现在才来做这件事呢? 罗丽:随着经济的稳定,建筑界到了90年代开始进入发展期。而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建筑市场,单单北京建筑的年总量已经超过了整个欧洲国家建筑的年总量。 这必然拉动建筑设计的发展,而中国现在重大的公共建筑、甚至一些高档公寓、别墅区都请国外的设计师来设计。 记者:确实,国外设计师的作品,在中国倍受争议。 罗丽:是的。我们发现国外的设计师对于中国人的居住习惯和生存环境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但是我们还是被动接受了这些舶来品。我们反思一下,由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国家大剧院和央视大楼,被业内戏称为“坟包”和“板凳”,并不符合中国的环境和中国人的审美。 记者:但是我们中国的建筑水平确实不如国外,这也是我们的一种无奈。 罗丽:建筑就如同一幅画,如果布局讲究,设计精良,游走其中绝对是一种无限的享受。反之,就是痛苦。一个城市是一个大美术的概念,它的美和色彩都是由人去感受,由人来创造的。不同的城市应该有着不同的特点,但是中国的城市并没有重视到这一问题,而造成了同一面孔的后遗症。 记者:既然如此,您如何看待你们在其中起的作用? 罗丽:我们批评并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为了改良而批评。双年展的作用还是为了创造出更好的建筑艺术。 (文章来源:中国科技财富 )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