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古建文化 古建通鉴 查看内容

无声的教化:麦积山石窟的摄影表现

2013-8-16 22:2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686| 评论: 0

摘要:   美术家选取智慧的微笑、优美的身姿、生动的衣纹、丰富的色彩;文物家选取历史的遗迹、朝代的特征、考古的发现、珍贵的文物;修行者选取佛门的法相、无声的教诲、宗教的知识、道场的感悟。笔者曾与卢援朝先生共同拍 ...

  美术家选取智慧的微笑、优美的身姿、生动的衣纹、丰富的色彩;文物家选取历史的遗迹、朝代的特征、考古的发现、珍贵的文物;修行者选取佛门的法相、无声的教诲、宗教的知识、道场的感悟。笔者曾与卢援朝先生共同拍摄麦积山石窟雕像与壁画,本文作为摄影心得,希望能有助厂读者从石窟照片中获得信仰的力量、观像的功德和心灵的慰藉。

  一、麦积山石窟的本质特征

  佛教石窟的本质是道场。《上观辅行传弘决》:“今以供佛之处名为道场”;又《维摩诘经》卷四:“闲宴修道之处名为道场。”礼佛修道之处谓之道场,麦积山石窟是也:此道场始于公元5世纪初。《高僧传玄高传》记载玄高在公元420年前后“杖策西秦,隐居麦积山。山学百余人:崇其义训,禀其禅道”。

  1600年前,麦积山地理位置正处于佛教东传路线上,仅甘肃省便有敦煌莫高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庆阳北石窟、泾川南石窟、文殊山石窟、金塔寺石窟、马蹄寺石窟、天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拉梢寺石窟等50余座石窟。麦积山成为道场的因缘之一,乃大环境使然。麦积山突兀陡峭的山体是因缘之二。麦积山位于秦岭西脉的群山之中,此山一峰突起,三面绝壁,极为险要。这样的山势既利于石窟的层层开凿,又利于石窟的长久保护。麦积山历代造像与壁画得以流传至今,幸赖于此。

  在1600年间,麦积山石窟经过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各代营造,至今保存有洞窟194个,大小造像7200余尊,壁画1300余米。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道场,我们称之为“佛国麦积山”。佛教石窟的道场功德与佛陀造像因缘密切相关。《增壹阿含经》卷二十八记载:佛陀去忉利天为其母说法,优填王思念深切。佛陀便同意弟子用旃檀木雕刻一尊佛像,以代佛身。这是佛像诞生并以佛像代佛身之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二十八记载:佛陀说法时,常坐于众弟子正中位置,弟子可观佛“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以获得福德。但佛陀外出时,弟子修行则受到影响。于是请孤独长者请求佛陀允许其不在时以佛像代佛身。佛陀表示同意,说:“随意当作,置于众首。”对于造好之佛像,佛陀对佛像说:“无为真佛实在我身,脱然会得。佛身即我身,我身即佛身。”这是佛陀对佛像的全权委托,不仅是对当时的佛像所作的委托,也是对后世所有佛像的委托。从此,信众便以此把佛像作为佛陀真身朝拜。

  《方便品》说:“若人为佛教故,建立诸像,雕刻成佛像”;“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为佛道”;“或有人礼拜,或复袒合掌”;“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章佳活佛在《造像量度经序》中也说到佛陀造像:“色身融相,虽类人天,相好庄严,奇特超绝,世无可比。因一切诸善福德具足故。众生若得见其躬,或闻其音,触其光,至于心所忆念者,具德无量饶益。其善远被慈愍,未得亲睹者,乃有造像之术遗于世间,作为方便第一福田。凡得见闻想触,但有接缘者,悉能消除身心之灾障,而今发二觉之心,引入无漏之境,利益不亚于原身也。”造佛像既有功德,所造之像亦作真身供养。

  《佛菩萨的图像解说序》:“庄严的佛像,使我们的心灵寂静喜悦,更让我们的慈悲智慧获得增长。在哀伤、苦痛时,我们安坐在佛前,自然获得了抚慰安宁;在面对抉择判断时,专注地看着佛像,这时智慧的佛陀,仿佛就在眼前导引我们,作出正确的决断。佛像就如同我们的父母、师长,更像最慈悲睿智的心灵疗愈师,永远用柔和慈悲的眼眸关注着我们,永远用最伟大的安忍耐心,安静地倾听我们的心声。我们可以说,这些佛、菩萨像,就宛如佛、菩萨的化身一般,紧贴在我们的身旁,帮助我们,走向光明、幸福与圆满。”

  所以,我们说麦积山石窟本质是佛菩萨道场,是宗教,这也是我们拍摄麦积山石窟的着眼点。

  二、镜头中的佛菩萨世界

  大乘佛教的世界里,佛是无量的。“人人可以成佛”的思想,使佛的数量变得不可思议。《三千佛名经》中有三千位佛的圣号,但有形象存世的却为数不多,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燃灯佛、弥勒佛、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宝生佛等。佛名虽异,佛面却同,惟在手印等方面存在一些区别。麦积山石窟中佛陀造像虽然众多,但趋于雷同,这显然是受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局限,使雕塑者造像时如法如仪。虽然如此,不同时代美学思想的影响,仍在佛陀造像风格上打上了时代的印记。例如北魏的“瘦骨清相”与唐代的“面如满月”,都是时代审美特征的反映。我们在拍摄麦积山石窟时,佛陀“清瘦”抑或“丰满”,并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关注的是佛陀的慈悲与智慧以及大雄者的形象。

  麦积山石窟的佛陀造像有一佛、二佛、三佛、五佛、七佛、千佛;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等,所有的造像组合都有特定的宗教意义,拍摄时必须在造像组合、构图角度、光线运用、拍摄手法、整体布局等方面准确把握。

  可以独立表现的佛菩萨造像,拍摄时尽可能保持这些造像的独立性。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弥勒佛、药师佛等,这些佛或者在地域上是大千世界中某一世界的教主,或者在时间上属于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的教主。他们在某些领域里是信仰的核心。因此,在造像上具有完全的独立性。有些窟内三面壁龛有佛,但无法以三佛并坐的组合形式拍摄,只可单独拍摄其中一尊。第156窟正壁龛结跏趺坐佛,第20窟左壁佛都属此种情况。此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一佛二弟子多菩萨的情况十分常见。

  石窟摄影所表现的美学特点应当是清净、庄严、祥和、宁静,所用光线应当有助于表现佛陀的慈悲与智慧。虽然石窟造像年代久远,佛像多有损毁,但只要用光得当,仍能无损于我们要表达的内容。一般说,对佛陀造像的布光要相对均匀,反差要小些。最忌在佛像面部投下浓重暗影。如拍摄第23窟正壁主佛时,无论选取的是右侧半身像,还是侧全身像,都采用了柔和的自然光,面部与身体都没有明显的阴影,佛像祥和的神情得到较好表现。利用自然光拍摄石窟佛像,首先要控制好光比。一日之中,阳光照射的角度处于不断变化中,必须对阴影部分进行补光,以便光线得到平衡。拍摄第90窟左侧佛像时,窟外光线自左侧射入,造成佛像右则出现阴影,因此在右侧用反光板补光,使光线对比达到理想效果。进入洞窟的光反射有时要作多次和多角度传递。一般情况下,佛座亮度高于佛面,解决的办法是用大块镜子将强烈的日光反射到洞窟中的另一块镜子或反光板上,而洞窟中的镜子或反光板则把光折射到窟顶,窟顶亮度增加后,就可提高佛面亮度。这样的折射光不仅色温与佛座光线一致,而且经过窟顶散射,分布在佛面上的光也十分柔和自然。对于无日光可反射、佛像光比又严重失衡的情况,则采用灯光补光。由于灯光的色温与日光色温相差很大,所以两种光源混用时,必须在灯光前加相对应的透明色纸以便两种光的色温趋于一致,这样拍摄出的佛像才可能色调一致。自然光源不理想或洞窟过深造成全部用自然光有困难,这时两种光混用是可行的。当自然光的利用值很低的情况下,则需改用灯光摄影。此时必须将窟口封闭,不使自然光进入窟内,以免造成光污染。拍摄第133窟第3号龛主佛与菩萨时,就封闭了窟口,完全采用灯光照明。灯光照明对于洞窟较深时有很大帮助。上述诸多手段,都是为了尽可能将佛陀造像拍得完美。

  拍摄佛陀造像的机位,应当低于佛陀头部高度,即采取仰拍角度。在佛殿中,佛像位于金刚座和莲花座之上,信众拜佛时必须仰望才可与佛目对视。石窟中佛菩萨像有时位置偏低,此时机位便要降低,以便照片中的佛像处于较高位置,使观看佛像时有仰视之感。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