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古建文化 古建通鉴 查看内容

临海古城区近现代重要建筑物掠影

2013-8-16 22:19|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1068| 评论: 0

摘要: 高墙内的银行 临海机械厂1958年烟囱   临海机械厂老厂房与烟囱   从远处望去,一座绿油油的青山与一家小有名气的国有企业紧密相伴;走近企业,映入眼帘的是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的厂区。它,就是临海机 ...


高墙内的银行


临海机械厂1958年烟囱

  临海机械厂老厂房与烟囱

  从远处望去,一座绿油油的青山与一家小有名气的国有企业紧密相伴;走近企业,映入眼帘的是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的厂区。它,就是临海机械行业的创始者――临海机械厂,其前身就是创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的利生铁工厂。

  俗话说,穷则思变。当时,正处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刻,时为海门恒利电灯公司工人的陈良法等人,为了养家糊口,就利用公司每天只发电五六个小时,白天停机工人休息的空隙,每人集资50元,买了一台旧的皮带传动的八尺车床,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办起了利生铁厂。工厂的业务以修理为主,兼营制造,主要为海门港口船只配制损坏机械另件,并兼修邻近客户送来的碾米机。后来,由于战乱等原因,曾辗转温岭、黄岩等地,惨淡经营,历尽沧桑,几度沉浮。1949年7月,陈良法带着一台车床,搬迁到临海城关。为了招揽生意,他选择了一家靠近轮船码头的南山旅社,在这家旅社内租了半间客房充作厂房,改名“利生(良记)铁工厂”,挂牌开业,以修理为主。

  全国解放以后,社会稳定,人民生活逐步提高。农业、工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其修理业务也逐步扩大,除轮船机件、碾米机、抽水机,还修理汽车、织布机。1956年,利生铁工厂转为公私合营临海铁工厂。期间,随着工厂业务的扩大,厂址从南山旅社,先后搬到邱士喜家、育婴堂旧址。1959年10月,经温州行政公署批准(时临海属温州地区),改名为地方国营临海机械厂,厂址从育婴堂迁到现临海东郊六角井。

  50年艰苦创业,50年铸就辉煌。20世纪60年代,该厂生产的水轮机就进入国际贸易市场,开创了水轮机首次外销的记录。90年代,被机电部定点生产水轮机的专业厂、联合国国际小水电中心确认为国际小水电网成员、浙江省机械厅的重点企业和省级先进企业。1973年7月20日上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来到临海机械厂金工车间,观看青年工人汪庆平运用“优选法”,切削20型水轮机的主轴表演。汪庆平既快又好的操作表演,博得了华老的称赞。

  “临海机械工业的摇篮”――这是对临海机械厂一句实事求是的评价。从这里派出的骨干,先后创办了临海农造厂、临海轻工机械厂、临海通用机械厂。同时,为保存企业发展史上的重要建筑物,经几任厂领导的呵护,至今,这里还保存着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厂房和烟囱。那支高达30多米的烟囱,弥足珍贵,它不仅镌雕着时代的口号――“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八个大字,而且,还是临海机械工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一座印记着临海金融业发展的标志性楼房

  位于巾山西路49号的一座三层旧房,它在临海经济中作出过贡献,曾经是“中国人民银行临海县支行”和“中国农业银行临海县支行”的办公营业场所。

  1949年7月,在临海城关成立的“中国人民银行台州支行”在紫阳街249号办公营业。1954年台州支行改称临海县支行,其后搬迁至位于巾山西路49号的一座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办公营业。

  中国人民银行临海县支行,在中国人民银行和临海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实行金融管理,整顿私营金融业,疏导游资,打击金银黑市,开展存款、放款、汇兑业务,运用折实储蓄和存放款利率等手段,调控市场货币供求,适度增加对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的贷款,扭转了临海县解放初期金融市场混乱状况,为临海县的经济恢复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中,中国人民银行临海县支行认真执行集中统一的综合信贷计划,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经营各项信贷业务,对本县国有企业提供超定额流动资金贷款、季节性贷款和少量大修理贷款,对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提供部分生产流动资金贷款,对农村中的贫困农民提供生产贷款、口粮贷款和其他生活贷款,为临海县的经济建设进行全面的金融监督和服务。

  1979年,恢复了中国农业银行临海县支行,巾山西路49号的三层楼一座老房子由中国人民银行临海县支行转给中国农业银行临海县支行办公。

  中国农业银行临海县支行恢复初期,它的主要任务是统一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领导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农村金融事业。到1986年,重点是对农村信用社实行改革,主要采取区域政策,按照各区的经济条件,对各信用社核定不同的存款准备金比例,并打破封锁局面,对全市信用社之间的资金实行横向余缺调剂。1987年,对行、所实行经营责任制和信贷资金管理责任制,下放贷款审批权限和财务管理权限,扩大了基层所的自主权,行、社之间也加强了内部资金余缺调剂,还积极开展资金市场,与省内外32家金融机构建立资金折借关系,缓解了临海当年的资金供求矛盾。1988年,进一步深化行、社改革,全面实行承包经营,搞活农村金融,促进经营活动更好地开展,进一步为临海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1988年10月,位于鹿城路227号的中国农业银行临海市支行新大楼落成,这座位于巾山西路49号中国农业银行临海市支行营业楼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但是,作为临海金融业发展的标志性建筑,应作为重要建筑物给予保留,以示于后人。

  临海搬运工人之“家”

  当人们来到坐落于临海市古城街道赤城路13号,走进铁板大门,抬头仰望时,“中国搬运工会临海县委员会工人休息所”十七个大字会映入眼帘,这座朝东而建,外表壮观的,具有时代性意义的现代建筑,是一座在临海装卸搬运史上具有历史性的标志。

  这座三层楼房建于20世纪50年代,它的建筑结构是砖木结构,一批半砖头扁叠打墙,大担、大梁很粗,四四方方的,是用整木做的,门窗都是用柏树做的,没有屋柱,很牢固很实用,是当时临海最好的一座房子。

  二楼建有会议室,可容纳300多人在这里开会,当时临海县委有重要会议也放在这里开。

  1949年,中国搬运工会临海委员会成立。1950年,开始建造这座房屋,其后使临海搬运工人有了自己的“家”。

  随着时代的发展,机构名称屡有更迭。1985年,公司有职工618人,自办修理汽车、挂车等厂,拥有各类搬运专用车277辆(其中汽车33辆),装卸机21台,3.5吨汽车吊可吊装大型机具、车辆。1985年,货运量达9.6万吨,收入221.2万元,搬运工人默默无闻地在临海大地上搬运着各种货物,为临海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特定时期特定环境来看,当时中国有直属的中国搬运工会,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搬运工人的重视和关怀。他们自己用一砖一瓦建造起来的“家”――中国搬运工会临海县委员会工人休息所,应该给予保护,让其放射出特定历史地位的独特光芒。

  回浦路上的红楼

  红,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最喜欢的吉利字之一:送红包、戴红花、披红袍……都贯穿着红字。说到红字,人们还会想到临海城关回浦路上的红楼。近年来,常有人问起红楼的历史、红楼的取名……

  这座红楼,大约建于1959年,当时是由县政府出资,县建筑公司负责建造的。临海城里建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极少。因此,建这座楼时质量要求特别高,别的三层楼是用一皮砖从底层打到顶的,而红楼的砖墙则用一皮半砖砌的,因此,墙体非常坚固。

  说此楼涂红的事。当时,是建筑公司在建造这座楼房前,曾组织有关人员赴杭州等地参观学习。有一次,他们在杭州火车站发现了一座红色大楼,无论从那个角度去观赏,都使人感到这座大楼红光闪耀,别具一格,难以忘怀。因此,临海的红楼就是参照杭州红楼的模式建起来的。由于红楼是涂红的,是临海历史上唯一的红色之楼,因此,刚涂上红色时,凡路过的人无不驻足观望。有的还不断发出赞美声:这座红楼真漂亮呀!因其外貌是红色的,故人们称这座楼为红楼。

  当时,县级机关的房子非常紧张,特别是文化部门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都挤在东湖的一座旧楼内,对外查阅和展览都有一定困难。这样,县政府就决定将红楼拨给县文化部门,一楼给图书馆,二楼给文化馆,三楼给博物馆。1962年左右,这三馆先后从东湖搬至红楼。后来,又搬出红楼。“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里还办过“红太阳展览”。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