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古建文化 古建通鉴 查看内容

蒋介石看风水选墓地 占住龙穴企望江山万世

2013-8-16 22:08|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586| 评论: 0

摘要: 中国封建社会的帝王,生前极端奢侈,死后也要奢葬,而且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选择自己的墓地。蒋介石虽自己标榜革命,然在继封建帝王之衣钵上,毫不逊色。 1946 年,蒋介石以抗战英雄之态还都南京后,就开始着意选择自 ...

中国封建社会的帝王,生前极端奢侈,死后也要奢葬,而且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选择自己的墓地。蒋介石虽自己标榜革命,然在继封建帝王之衣钵上,毫不逊色。1946年,蒋介石以抗战英雄之态还都南京后,就开始着意选择自己的墓地了。他秘密请来了雪窦寺长老太虚,向太虚说明自己意图。太虚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的8月回到缙云山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924,蒋介石驻重庆行营副主任贺国光和夏参议,受蒋介石电示,派专车接太虚大师前往,商讨开发川康藏边区佛教文化和宗教事宜。太虚慷慨表示:“康藏地大物博,矿产尤富,英人垂涎,已非一日,侵略计划,无为不至,如因循坐视,势必被其攫取。汉藏团结一致,使英人无隙可乘。如果文化沟通,岂特可望团结一致,一切纠纷自可迎刃而解,何患边防之不巩固。”

1938年初夏,“国民参政会”成立时,戴季陶提名太虚为国民参政员,蒋介石同意,汪精卫却强烈反对,他说:“太虚是和尚,不能干预政治,不能当参政员。”戴的提议被否决。但太虚仍不时地为国事奔波,不当参政员,照样在参政。且先后担任了文化运动委员会、东方文化协会、国际反侵略中国分会、中印学会、中缅文化协会等组织的理事、委员、名誉会长等。

话转回头。当太虚听了蒋介石的意图后,便在金陵四周为其寻龙穴,寻来找去,选定了中山陵与明孝陵之间的一处宝地。

明孝陵位于六朝故都金陵的东郊紫金山南麓的梅花山北,梅花山因广植梅花而得名,因三国吴大帝孙权葬于此,故此山又名“孙陵岗”。明初,朱元璋营造陵寝时,有大臣向朱建议,要把孙权墓迁走。朱元璋没同意,说:“孙仲谋也是一条汉子,留下他吧

明孝陵建于1381年。陵墓全为巨砖筑成,下有石雕须弥座,宛如一座大城门楼。门前为石桥。24尊巨大石兽,8尊石雕翁仲排列两端。明太祖之墓为石块砌成的护墙所围,石墙高丈余。陵墓既有皇家陵寝的威武浑壮,又与山水景色融为一体,人若至此,有入仙境之感。尤使人感慨的,是陵寝的正南方梅花山的山尖,恰在陵寝中轴线的南极。而梅花山上为孙权墓。这个江东“碧眼儿”似乎为朱洪武看门了。整个陵墓不仅选址山明水秀,而且设计得含蓄蕴藏,匠心独运,藏而不露。本来,明孝陵的石兽应该是东西相对的,而当时为了避开梅花山,成为南北相对。其甬道蜿蜒曲折,好似千里行舟,湾头一转,又胜景在目。陵区依山而建,掩蔽自如,屏隔有度。游人见之,无不赞叹。

在明孝陵的东邻,为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的陵寝,民国元年(1912)3月,先生为谋求南北和平统一,结束千年的封建帝制,毅然辞去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让位于北洋渠魁袁世凯。袁下令黄兴改为南京留守。时孙先生谓左右侍从说:“吾今日为自由百姓了。”41,先生同胡汉民、秘书、侍从等一起骑马出朝阳门打猎,到了明孝陵,转到半山寺,在紫金山中茅峰一高坡处休息。这地方为汇文学校美教授裴依理所办的“义农会”林场。先生同胡汉民等人步行上山,行至高处,但见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则崇岗翼抱,远则层峦后拥。又见其地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迎山带水,烟云缭绕,气象雄伟,地势绝佳,心甚爱之,遂谓胡汉民道:“当年明太祖选陵时,为何没看中此地?孝陵地势太低了,哪里比得上这里地势?”遂又笑谓左右道,“待吾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一g土以安置躯壳耳。”到了1925年,先生北上,不幸因肝疾而大行西去,先生在弥留之际,忆及猎时之语,犹以归葬紫金山为嘱。后经孙夫人宋庆龄女士及其子孙科先生和葬事委员会代表实地勘察乃定。陵墓由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上海姚新记营造厂得标承包。开工不久,吕彦直不幸逝世,由范文照继任。陵墓气势恢弘、古朴壮观。

孙中山陵墓竣工后,树立墓志铭,这在当时是一件很必要的事情。大家考虑再三,认为唯有与孙中山交谊密切,且国学功底极深的章太炎先生能胜任此事。章太炎自己也说:“论与中山先生交谊之密,互知之深,其墓志铭惟我能胜,亦只有我有资格写,我欲为中山先生作墓志。”孙中山治丧委员会也于1925315发出通函,正式邀请章太炎任追悼会筹备处干事,并撰写墓志。就这样,章太炎写下了古朴典雅、凝练审慎的《祭孙公文》。章太炎当仁不让撰写墓志铭也使蒋介石丧失了一次捞取政治资本的机会。因此,蒋介石对他忌恨在心,他以中山陵建筑总监的身份和党国代表的名义拒绝使用章太炎撰写的墓志铭。因此,中山陵建成之后,碑亭虽在,却没有墓志铭,不得已而将“天下为公”四字刻于亭中以代之。对此,章太炎愤怒地说:“蒋以个人好恶,竟宁使革命元勋之陵墓缺少碑铭,可憾也!”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