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维持中国经济高速运转的超级战略引擎
根据全球电力供应等数据,笔者推算:2008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了400ppm,这个水平接近联合国国际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界定的危险气候变化底线445ppm-535 ppm的临界点,这意味着全球平均温度的升幅将接近3摄氏度,由此,全球范围内将发生重大的气候和环境灾难。这个变化对中国而言,意味着2013年至2018年间将发生干旱、洪水、冻土变化、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周边洋流变化等直接灾难,以及粮食减产、疾病多发等间接挑战。为此,我们必须研究一套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再造中国的发展路径,制止全球气候和环境灾难的整体爆发。 笔者认为,2008年是发生了全球金融灾难的一年,这个危机充其量是百年一遇;同时,2008年也是发生了气候、环境和能源综合灾难的一年,这个危机是千年一遇。对于这种叠加的复式危机,前者仿如自杀,需要急救;后者仿如中毒,服毒后甚至能够产生兴奋,这也是后者变化还没有引起整个社会高度重视的原因。 灾中生机: 中国房地产业正迎来创新周期 灾难气候的不断变化,促使发达国家对建筑节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建筑也就应运成为建筑发展的流行时尚。笔者认为,虽然绿色建筑现在还是一个概念,但是我们迫切需要将其定量化、法制化。而且,绿色建筑并不等于高成本的建筑,绿色建筑也不仅仅是高科技的建筑,绿色建筑目前包括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多种形式,主要是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人工手段和科技集成,以人、建筑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创造的健康的居住形态。绿色建筑古已有之,而环境灾难之频生更要后有来者! 基于此,笔者将中国商品化房地产业发展体系划分为两个周期:其一,1987年至2008年,这个时期经过1987年1月2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率先颁布了《上海市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办法》,第一次以地方法规的形式确立了土地使用权可以转让的行为,此后深圳、海南、珠海、天津等地也推进了类似改革,这在当时是违宪的土地制度改革,为此,地方政府冒了巨大的改革风险,也是22年以来房地产改革的实际受益者。据此,1988年4月12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果断规定,将宪法第十条第四款修正为“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它实现了将土地所用权和土地使用权分离的制度安排,通过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肯定地方政府的试点法规,直接推动了以土地使用权商品化运转的制度框架,也制造了2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土地的旺盛需求。正是借此突破,中国的房地产业开始进入商品化阶段。在此阶段,中国房地产业实际上是以地方政府为主的土地利益的分配论构建了中国房地产业的架构,所以,这个时期房地产业的主体是地方政府和开发商。 在此期间,中国的GDP从1986年的18774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300670亿元,增加了16倍;1986年中国完成住宅投资181亿元,而到2008年中国房地产业投资完成额30508亿元,增加了100倍以上。经过22年的发展,中国营建了150亿以上的城镇房屋,每年平均竣工七、八亿平方米,这个规模拉动了经济增长,有效地解决城镇居民的房屋需求。 但是,这个房屋体系基本上维系于1824年英国人发明的水泥材质的基础上,造成的污染、耗能等问题比比皆是。水泥虽然不是毒品,可是对于当代中国而言,这个消耗也是巨大的,不可持续的!金融海啸和气候环境的双重危机需要转变这个局面,这就需要自2009年起进入到一个房地产全新发展的时期,笔者将这个周期定义为绿色建筑时代。 这个周期最低10年时间,它的本质就是以技术体系论为基本再造中国的房地产业;这个时期需要强大的开发商转型为高新技术企业,从整合、投资、销售房地产的业务调整为流程化的绿色房屋生产企业和服务企业,从以区域经营为主转变为跨地区、跨行业发展和企业整合,从以参拍土地项目到整体创造健康房屋和管理绿色建筑;这个时期房地产业的主体是创新企业和消费者。 对于这个时代的到来,我们已经别无选择了。 危中择机: 金融灾难的重建中,美国率先擎起节能建筑改革之旗 2009年1月25日,美国白宫最新发布的《经济振兴计划进度报告》强调:近年内要对200万所美国住宅和75%的联邦建筑物进行翻新,提高其节能水平。这说明值此危机重建之际,美国的事情万绪千头,但是奥巴马政府却仍将绿色建筑产业变革,择选为美国经济复兴的重心之一,明确希望这个产业焕发历史的爆发力量成为再造美国的龙头产业。对美国而言:房屋不但是金融产品,需要信贷救助;房屋也是能源和材料产业的精华,需要变革升级;房屋更是能源、气候和环境的体系运转的结合部,决定着人类未来基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因此,谁把握了绿色建筑革命,谁就将主导全球能源产业的变革,谁就将领跑世界,谁就将掌握全球3000亿平方米房屋改造和修缮的市场方向和商业机遇。 大能源变革将成为美国经济振兴的主力,节能建筑变革也就成为美国新能源产业革命重要组成部分。应对经济危机的冲击,中国也选择了以能源产业和房地产业为拉动内需的重要领域,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转型并没有将大能源变革作为主力产业,也没有将绿色建筑当做一场新技术革命来经略,更不用说要成为创新的领跑者。这就有可能使我们失去一次主导全球新技术革命的历史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