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专家为建筑耐涝指路
与北京“7.21”暴雨引发的连锁反应一样让人们关注的,是对这座城市暴雨中屡屡遭受内涝的反思。城市给排水系统设计标准的严重落后、城市设计理念的错位、排水设施的维护欠佳以及城市预警、应急系统的缺失等等问题均遭业内人士诟病。 ECOLAND易兰(亚洲)总裁兼首席设计师 陈跃中 场地设计理念上针对雨水应从“主排”转为“回收利用” 此次暴雨中那些被淹的对象,包括道路和具体的小区,实际上都是场地的组织没有做好。地形设计是我们国家设计界中最薄弱的环节,大多数设计师强调的是景观如何做才更好看,而忽略了景观的实用性。 在对雨水的处理上,首先,理念便是错误的。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去排放,而不是回收利用,在这个前提下,就无法把系统组织好,把相应的细节设计好。比如,市政绿地的设计中,绿地都比道路高,这样,雨水就直接排出绿地堆积到低洼处了。而所谓的地形设计实际上则能起到组织和管理雨水的作用,我们在景观的竖向设计上,首先要改变理念,不能力主“排”,而是要建立完善的雨水回收利用系统,让雨水来灌溉、形成景观,而不是将建筑物淹没。 华通国际(WDCE)副总裁 肖青 设置严谨合理的项目标高对于建筑耐涝尤为重要 要提升一个建筑的耐涝能力,需要做到“内外兼顾”,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着手。 首先,项目在做整体规划设计时,不能仅仅只考虑自己所在的那个地块,而是要从更高的角度去审视其在城市区域中所处的位置,要关照到整个城市的标高和竖向设计,要用大范围的视角去关照到项目周边的自然环境,不能“自扫门前雪”,不能只考虑小区内部的进出口如何与城市道路、城市管道交接的问题,而忽略了周边的环境。这首先是一个设计理念的问题。 其次,在项目具体的内部设计上则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充分利用和合理改造自然地形,合理选择整个项目的设计标高,让每栋房子的标高都安排合理。这点在有高差的地块上比较容易实现,但在平地上就需要格外注意。每栋房子的标高包括室内首层地面的标高和车库等功能空间的标高是不同的,很多房子首层地面标高是适宜的,但车库因为功能需要会低很多,且地下房间入口与车库相连,所以如果遇到暴雨,车库就容易进水并且殃及地下室;二是项目地面排水系统的走向设计和地下排水管网的布置都要合理,要充分考虑到小区内部的地面径流量。现在很多别墅项目,为了呈现开敞的视觉效果和方便采光,普遍采用下沉式庭院的设计,更有项目为了方便业主进入庭院,直接将地下室的入口放在了下沉式庭院或首层下沉式客厅,这样,虽然房屋一层的室内外高差挺大,在暴雨来临的时候庭院和客厅均很容易进水,并殃及地下室。所以这种房屋对地面自然排水系统的设计要求就更高。 另外便是一些细节设计方面的问题,比如这次暴雨中外部环境的反水从小区的电梯、楼梯进入,进而波及房屋,如果电梯竖井里提前设置有排水设施的话,便能及时把水排掉。这些都是关键的细节,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忽略。 然后便是项目所有的给排水设施的运行维护问题,设备运维是否能保证有效,排水通道是否经常检修以保持畅通,应急措施是否到位都是项目能否应对突发暴雨袭击的关键。 中国中轻国际工程有限公司给排水工程师 郑宝伟 管网升级和雨水调蓄式排放能有效增强建筑抗涝能力 对于现有的小区来说,对给排水系统进行重新改造无疑是个巨大的工程,但是对于未来新建的建筑,则可以吸取一些教训,在很多方面进行改造。 首先,在一个项目的土建初期,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要把整个小区在地势上做的更高一些,能作出一些起伏坡度,这样对于整个小区的排水是有利的; 其次便是管网的设计和维护方面的问题。目前,北京大多数小区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基本都是按照市政系统的标准去做的,能承受的重陷期一般是1-3年,新建的小区在资金满足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提高标准,这样做将来市政管网进行改造后也能很好地与其实现对接。具体提高标准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适当增加排水管道的管径;二是适度增大地下排水管道的坡度,从而产生高差,提高排放的效率,同时地面自然排水通道的坡度也要适当加大;三是在建筑设计上尽量少做下凹式的绿地、下沉式广场的安排,因为这种下沉式的设计基本无法配置相应的自然排水系统,大多只能通过水泵来排水。这种排水方式一是排水能力有限,二是一般情况下都只设有一台水泵,无备用泵,紧急情况下一旦水泵断电,整个下沉式部分便面临积水的危险。 另外,结合绿化和节水方面的要求每个小区可以做一些雨水收集池,将多余的雨水蓄存起来,不仅可以形成景观,而且还能用来灌溉小区绿地。这种方式还能实现雨水的调蓄排放,等洪峰过后再排入市政管道,这样也能减轻市政管道的压力。 以上是面对暴雨的应对措施,平时应对小雨量时我们提倡就地入渗,减少小区内硬化路面、沥青路面的铺设,多用一些透水砖、草坪砖,但是这两种砖铺设起来比较费工时,造价较高,而且养护成本也比较贵,相对于硬化路面,这些砖的抗压能力也较弱,所以一般开发商采用的较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