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修复到创作——建筑遗产活化利用及干预尺度探讨读书讲座成功举办!
摘要: 1月15日上午中国建筑图书馆9:30开讲此讲座为免费公益活动采用网络视频直播形式1月15日,由中国科协科技社团党委、中国建筑学会党委、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党委联合主办,由中国建筑学会科技培训中心、中国建筑图书馆共 ...
1月15日上午中国建筑图书馆9:30开讲 此讲座为免费公益活动 采用网络视频直播形式 1月15日,由中国科协科技社团党委、中国建筑学会党委、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党委联合主办,由中国建筑学会科技培训中心、中国建筑图书馆共同承办的第八期“品鉴建筑印迹”活动在中国建筑图书馆隆重举办。 本次活动邀请的嘉宾是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陈雳老师、北京北建大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所长姜芃。本次活动由北京建筑大学研究生程红菲主持 陈雳老师介绍了中、西方关于建筑遗产活化利用的概念理解,并且着重聚焦于建筑遗产活化利用干预设计的方法和尺度。 建筑遗产的活化利用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西方国家虽然有很多实践的经验,但是他们自身对于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法国的“风格性修复”(Stylistic restoration)和英国的“反修复”(Anti-Restoration)运动的区别。 在操作方法上,西方国家建筑师参与遗产保护利用的实例非常多,对建筑遗产进行了很多特殊的设计创作,以达到建筑新旧之间的形体协调和室内空间的优化整合,这其中的很多思路对我们当前的保护利用可能会有所启示。 陈老师认为,我国有数目庞大的建筑遗产,在活化利用方面,无论其理论、技术、规范管理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对于建筑遗产体系而言,文物建筑是最为敏感的一部分,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探讨和实施将推动整个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更加开放和务实。相信只要思路放开,界限清晰,政策到位,管理得当,建筑遗产的活化利用将会越做越好,为我国迈向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姜所长分享了他亲身经历的几个经典案例,涉及到上海永安百货大楼、上海首席公馆酒店、北京智珠寺的改造。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