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国外建筑师 查看内容

保罗·安德鲁 Paul Andreu

2018-7-24 08:23|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881| 评论: 0

摘要: 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法国建筑师设计师,1938年7月10日出生于法国波尔多市附近的冈戴昂(Caudéran),1961年毕业于法国高等工科学校(Ecole Polytechnique,1961年)、1963年毕 ...

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

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法国建筑师设计师,1938年7月10日出生于法国波尔多市附近的冈戴昂(Caudéran),1961年毕业于法国高等工科学校(Ecole Polytechnique,1961年)、1963年毕业于法国道桥学院(Ecole Nationale des Pontset Chaussees),1968年毕业于巴黎美术学院(Ecole des Beaux-Arts Paris)。

安德鲁在他29岁的时候,设计了圆形的巴黎夏尔·戴高乐机场候机楼。从此,作为巴黎机场公司的首席建筑师,他陆续设计了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机场、埃及开罗机场、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机场、日本大阪关西机场、文莱机场、上海浦东新机场、中国三亚机场等等。此外他还参与过许多大型项目的建设,像巴黎拉德芳斯地区的新凯旋门、英法跨海隧道的法方终点站等。在他的影响下,巴黎机场公司的活动逐渐向大型标志性建筑设计的方向发展。

他秉承了现代主义的理 性设计原则,在建筑与环境,建筑的象征性,建筑形体塑造和光线的巧妙运用上 显示出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其作品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曾荣获许多国际建筑大奖。安德鲁在中国最有名的项目是饱受争议的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广州新体育馆等。安德鲁还是中国重庆市城市规划顾问。

建筑风格——新现代主义

与其说安德鲁是纯粹的“现代主义”,不如说他是“新现代主义”。上世纪60年代末,西方建筑界开始了对于“现代主义”的反思,质疑那种纯工业主义的“理性”所表现出的排斥传统、民族性、地域性和个性的所谓国际式风格。法国建筑界由此兴起“新现代主义”,反对将现代建筑设计为缺乏人情味的巨大机器,而要在其中加入历史、乡土、个性和人情。

保罗·安德鲁成为这股建筑思潮的中坚力量之一。其代表性事件是,他在上世纪80年代参与设计、建造了法国新现代主义建筑的标杆之作——拉德芳斯大拱门(新凯旋门)。不过他造得最多的还是机场,在戴高乐机场之后,他在尼斯、雅加达、开罗、大坂等地设计了30多个机场。那些机场都鲜明地体现出新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即一方面采用现代的材料、结构和施工技术,另一方面又重视建筑物的精神性意义。

业界争议——安全性及能耗问题

他曾经于1967年负责规划建设了巴黎夏尔·戴高乐国际机场(位于Roissy)。2004年5月23日,2E侯机厅天花板坍塌,造成四人死亡,该候机厅一度被誉为他的最大胆的设计之一。特别质询委员会认定坍塌归咎于各种技术原因及设计上缺乏安全考虑,安德鲁则指责坍塌是建筑公司的不合格施工所致。2004年9月28日,另一个安德鲁设计的候机厅迪拜国际机场第三候机厅于建设中坍塌。安德鲁设计的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和中国国家大剧院,也被诸多专家直指在设计上存在诸多“能耗漏洞”,导致建筑后期需要巨额运营维护成本。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