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
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侧,高46.68米。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基础最深部分达到-32.5米,有10层楼那么高。国家大剧院壳体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拼接而成,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18000多块钛金属板中,只有4块形状完全一样。钛金属板经过特殊氧化处理,其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且15年不变颜色。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由1200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而成。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万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 1999年,安德鲁的方案经过两轮竞赛三次修改,在中国国家大剧院国际竞赛中36个设计单位的69个方案中夺标。1999年7月,获选为最终的建设方案。安德鲁曾说“我想打破中国的传统,当你要去剧院,你就是想进入一块梦想之地”。安德鲁这样形容他的作品——巨大的半球仿佛一颗生命的种子。“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一个简单的‘鸡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这就是我的设计灵魂:外壳、生命和开放。” 剧院之最 世界最大穹顶:整个壳体钢结构重达6475吨,东西向长轴跨度212.2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穹顶。 北京最深建筑:大剧院地下最深处为-32.5米,相当于往地下挖了10层楼的深度,成为北京最深的建筑。 亚洲最大管风琴:音乐厅内的管风琴共有6500根发音管,是亚洲最大的管风琴,造价达3000万元。 设计争议 保罗·安德鲁设计的方案是一座造型新颖、前卫的建筑,然而在人民大会堂西侧突然增加这样一个仿佛来自太空的现代建筑,引起很大的争议。2000年6月10日,140名院士和114名建筑师联名上书反对这个方案。为了慎重起见,国家发改委委托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论证会对这个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对这个方案的初步设计进行论证。他们请来了40多位建筑师和技术专家参加,会上争论非常激烈。与会的建筑专家支持和反对这个方案的正好一半对一半;技术专家中大部分支持这个方案;而艺术委员会到会的专家全部支持这个方案。国家发改委再次向党中央报告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的论证结果,获得了中央政治局的批准。 原来大剧院的造价大约在25亿人民币,后来由于材料等问题直接攀升到了30.67亿。大剧院工程内部三大剧院座位数确定为5473个,平均每个座位造价近50万。有人根据上海大剧院的运营经验预计,国家大剧院建成后的运营费和维护费用会十分惊人,仅每月的电费就需要400万元人民币,可以建16所希望小学。这也是大剧院设计饱受诟病的原因之一。 项目名称:国家大剧院(National Grand Theater of China) 建筑师:保罗·安德鲁建筑事务所 项目地点:中国,北京 占地面积:118,900sqm 总建筑面积:165,000sqm 项目年份:2001年-2007年 摄影by 杨超英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