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周恺
个人信息
专业理论阐释 梁思成先生是中国建筑历史研究与中国现代建筑教育体系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以先生名字命名的“梁思成建筑奖”致力于促进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繁荣建筑创作,提高建筑设计、理论研究和建筑教育水平,是中国业界最高级别的荣誉。能够参与这个奖项的评选是我的荣幸,现就这些年的创作历程进行总结。 一、“相融”的建筑观 以相融的方式建造是我一直坚持的建筑观,这种“相融”是指在尊重环境的前提下,用恰当的建造方式,营造有意境的空间,即关注场所、空间和建造。 1.关注场所 建筑作为城市中的一部分,与自然环境、城市肌理、街道空间或特定的场所是分不开的,我不希望过分地强调建筑的标志性,而是希望其与周边有一个良好的相互关系,有些建筑宁愿做配角,与环境相融合。但是,这种“背景化”的建筑并非没有创新,创新是在尊重各项限定条件下去实现的。 2.关注空间 建筑之所以区别于绘画、音乐,就是因为它可以使人体验,这种建立在建筑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建筑的内核是空间,它远远超过建筑的形式。我希望能够营造出一种符合中国人文化观念的、充满意境的空间,让人们能够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来感受它。例如,在很多建筑中我布置了院子,既引入自然,也回应了传统文化中内向、内敛的情感。 3.关注建造 建造是将设计落成实体的手段,是建筑的根本。建造逻辑的合理严谨,是建筑高质量完成的保证。另外,在当今的建造条件下,我不希望把建筑做得过于复杂,肆意的挥霍成本,而是希望建筑是有节制的,能够用一种相对简约的办法来实现。 二、“感性与理性交织”的创作心得 在创作过程中,我一直坚持感性与理性的交织,或者说是在限定中创新。 我是一个相对感性的人,对我而言,最具有吸引力的就是对事物的想象,这种感性的想象是创造出有感染力、有意思的建筑的关键,是建筑设计的魅力所在。但是一个项目的完成,还有诸多科学成分和限定条件。对此,先进行理性的分析,对建筑的规模、环境、结构体系有个基本的概念之后,就到了我最热爱的阶段——用极端的感性去想象建筑,直到某个想法真的打动我,才把它表现出来,过程中再根据理性的要求不断调整。最终,为不同的项目营造独到的意境及个性化的表达,创造性地解决功能、建造等问题。设计一直在感性和理性的两极切换,在限定中突破,每每在重重障碍下做出设计时,都格外欣慰。 三、设计之路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接触建筑起,我先后经历了国内系统的本、硕教育,然后留校执教,两年后去德国进修,期间大量考察欧洲建筑,对西方现代建筑产生了最直观的体验与感受。回国后,恰逢改革开放。在经历了一段作为独立建筑师的“游牧式”工作之后,与几个朋友一起成立了设计事务所,开启了我作为职业建筑师的创作生涯。如今,在设计工作的同时,还作为天津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带领研究生进行建筑理论的学术研究。这三十多年的经历中既有中国传统的根深蒂固,也有西方现代的积累更新。 回忆过往,从接触建筑的那一天起,这件事就时时牵动我心。对我而言,它已经不再是一个工作,而是一个能够让我在其中产生无数想象、获得无限享受的事情。此次参评,不论能否获奖,都不会影响我对建筑的热爱。未来,我依然会满怀激情,为建筑投入且乐此不疲,尽力多创作一些好的建筑作品,为使用者营造更多动人的空间,为城市的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2 主要学历(6项以内,从大专或大学填起)
3 主要工作经历(10项以内)
4 重要学术任(兼)职
5 主要获奖情况
上一篇:吴晨:中国新一代建筑师的崛起
下一篇: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创始人——吴良镛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