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博:对城市规划的思考
贾博 在今年的全国设计师营地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城市规划师贾博,应国内知名公益讲堂——国匠讲堂的邀请,在清建华元设计院的设计手绘营地给500多位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及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剑桥大学等海内外高校学员,带来对现有城市规划设计的经验分享,对此做了讲座的全面报道。 贾博简介,城市规划硕士,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城市规划师、华元设计手绘特聘教学顾问,担任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受益于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强教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史永强规划师的指导下,曾获首届“中国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大赛Idea-King”艾景奖金奖。工作期间完成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丰台区政府、中关村管委会、中关村发展集团、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等单位委托十余项工程项目,及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市对口支援和经济合作工作部署项目,并在相关期刊上发表数篇学术论文,具有较为丰富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经验。 规划师贾博的讲座从三个方面展开,梳理其对城市规划的理解。首先,以《沈阳薰衣草温泉度假区概念规划》为案例,详细阐述方案设计过程,并重点讲解规划构思来源、GIS场地分析、水系组织构思等核心设计环节。其次,从“海绵城市”视角,阐述该项目生态设计专题---低影响生态设施规划设计。 以下内容根据现场讲座整理: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晚上好,特别感谢华元机构的邀请!今天,我给大家分享是《沈阳薰衣草温泉度假区概念规划》的方案创作过程。该项目是对我影响较大的一个规划设计。 第一、规划方案创作 第一部分规划方案创作部分,包括规划构思来源,问题识别,解决策略,基于GIS的场地分析,水系、景观、道路组织构思来源等环节。 1.1规划构思来源 (1)对国际一流薰衣草休闲度假区的调研。 (2)区域分析。在环渤海以及东北亚的大格局中,思考度假区的未来。 (3)基于GIS的场地分析。 1.2问题识别 (1)基地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内容包括:冲击生态、破坏地表径流体系、土壤侵蚀、破坏水生栖息地、非点源污染、地下水涵养量减小。 (2)基地开发建设对乡土遗存的冲击。 1.3解决策略 (1)低影响开发:保护场地开发前水文生态环境。 (2)布局生态基础设施落实生态保护。 1.4基于GIS的场地分析 本规划利用GIS技术,模拟场地地表径流,结合场地植被、土地利用与道路的现状,对各种生态限制要素进行叠加,最终确定场地的生态基础设施格局。结合未来发展的需要,确定场地的“四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已建区、适宜建设区。 1.5水系组织构思来源 在基于GIS的地表径流分析,以及现状水系的基础上,确定水系的总体格局。在汇水量大的区域设置中心湿地景观。在汇水量小的区域,根据塑造多元化景观的需要,结合亲水平台、木栈道、休闲长廊等景观设施,设置小型湿地景观。 1.6景观组织构思来源 规划在保护现状松林以及花卉基础上,通过中西方造景手法的结合,组织植被景观,并且为湿地及水系两侧详细设计植被组织,以保证生态廊道的完整性。 1.7道路组织构思来源 一级路网:依据基地高程和现状松林边界,确定一级道路路网体系。 二级路网:采取中国古典园林路网的自由曲线形式设计。 三级路网:借鉴西式几何放射状设计花田路。 第二、低影响生态设施规划设计 第二部分,详细阐述该项目的生态设计专题,以低影响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为理念,即从最新行业热点“海绵城市”视角,构建四大水文生态基础设施系统、选择度假区生态基础设施类型、进行综合场地规划等。 2.1低影响开发 低影响开发是以水文学和水文生态学为基础,在场地规划与设计过程中, 从单个地块到整个流域,全过程导入场地生态和环境,通过设计创造多功能的水文景观,来模拟场地开发前自然水文环境,并滤除地表径流污染和补充地下水。 2.2构建四大水文生态基础设施系统 水文生态基础设施体系,按其功能可划分为渗透系统、存储系统、输送系统以及过滤系统四大系统。 (1)渗透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减少地表径流量,补充土壤水分和地下水。 (2)过滤系统通过土壤过滤、吸附生物等作用,来处理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 (3)输送系统可以引导、分配、传输地表径流,降低径流流速等。 (4)存储系统主要是对地表径流进行调蓄与利用,减少径流排放量。 2.3度假区生态基础设施选择类型 (1)植草沟:植草沟是指种植植被的景观性地表排水沟,通过滞留、过滤和渗透雨水,可将雨水径流中的多数悬浮颗粒污染物和部分溶解态污染物有效去除。 (2)雨水花园:薰衣草花田边布局生物滞留池。花园式的植物景观,通过植物收集雨水,减少地表径流污染,集约蓄水。 (3)生物滞留池:在低洼地区简单改变土壤结构,种植花草树木,汇集和净化雨水的一种花园式的工程设施。 (4)绿色屋顶:绿色屋顶是由预种植植被层、肥料层、基底垫、保护层、不透水薄膜等共同构成的技术设施,可以美化环境,降低风速和有效收集雨水。 (5)过滤带是设置于建设场地、农田等受扰动土地与环境敏感区之间的构造植物带,可为可以有效降低洪水峰值,保护环境。 (6)砂滤池:主要应用于雨水的过滤与渗透系统中。 (7)透水路面:具有较多孔隙和滤排水结构的生态开发设施。 (8)人工湿地:模仿自然湿地的功能建造的具有雨水调蓄功能的与沼泽类似的地表水体。 2.4综合场地规划 生态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布局:根据不同生态基础设施类型特点,确定各类型设施的布局方案。 地表径流线路组织:根据生态基础设施布局情况,设计市政管线走向,布局大型汇水分区。 第三、结语 运用生态基础设施之后,形成人工湿地,逐渐形成能涵养水源,调蓄雨水的功能,使得鸟类和各种野生动物聚集于此,环境得以改善,最终,人类和动物、植物和谐相处。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