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行业寒冬来袭,2016你还干设计吗?
如果说2014年的建筑市场颓势初现,那2015年的已是各种萧条惨淡,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尤为明显。一些小型设计工作室由于没有项目不得不停业,大中型的建筑设计公司也纷纷采取裁员降薪的方式压缩成本。那2016年设计行业究竟要何去何从? 上海某建筑设计院在2014年底进行了组织、薪酬改革,原施工图建筑所、结构所、机电所进行了整合。方案创作团队开始独立运营,除在公司业务平台上接单外鼓励各组人员自主接项目,收款除部分上交外自负盈亏。业绩压力大的部分创作组进行了裁员减薪。同地另一家建筑设计院作为一家全方位、多元化、国际化的设计集团,职能部门降薪,很多人不续约。北京一家的化工院,已利用项目考核进行裁员,人员流动性极大,近两年已裁员20%部分职能中层已离职。河南某交通设计院,去年底合并多个职能部门并裁员。 帝都的一刚入行建筑设计的菜鸟,在找工作中遇到近20家大小不同的公司,新岗降约50%后来被某国企设计院录取,项目数量比去年同期降低1/3,潜在项目同比下降2/3。北京的一家民营建筑设计院的设计师从2014年开始就没有了新项目,年底也没有了年终奖;江西一家设计院的从业5年的设计师,2015年的收入比2013年减少近一半。 行业遭遇寒流,虽让业内单位面临难熬的寒冬,但从积极的角度看,也是让曾经刮大风的躁动的行业逐渐平静,更加常态化地健康发展,这无疑利于优质企业的沉淀。业内单位应接受现状,沉下心来研究专业、创新技术,优化管理,以备再一次大展宏图。 建筑师强强观点 回看我们建筑设计行业,其实还停留在传统的图纸制图时代不思变革,现在的不少建筑师除了改图画图花大量时间外,绝大部分学习时间都花在注册建筑师考试上了,对其它知识一般少有热衷……而我们一些所谓的部分大设计公司,还在呼嘘呐喊地标榜自己的团队规模来吸引市场关注,或者继续走官场路线或者客户关系路线,甚至看不起肯定即将会干掉他们的一些专业化的小公司……设计八卦男观点 很多技术出身的人,他们迷恋技术的程度远远超过了他们迷恋市场的程度。设计一定是要通过市场需求来推动技术。如果市场不需要,设计一分不值。对于一家公司最大的杀手锏应该是有一批对市场,对用户非常敏锐的设计师去解读市场上需要什么,从而迅速研发设计什么样的产品。 建筑设计行业的未来有的已经看到 在建筑设计行业摸爬滚打多年,如今已经成为所在公司高管的设计师们,对设计行业未来5年的前景预判,仍不乐观,我们听到最多的类比是过去的家电行业。2000年左右,全国有上千家地方性家电企业在混战。到了2010年,家电业销售收入百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只剩7家。但是经过轰轰烈烈的淘汰赛之后,家电产业的普遍利润率从1%~2%上升到了目前的8%~9%,劳动生产效率更是脱胎换骨。淘汰掉的全是过去仅凭价格战求生的企业,十年间生存并壮大的全是在创新方面有绝技的企业。所以,活下来的不光有汤喝,还可以大块吃肉。 “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上,最终只有少数几家设计公司生存下来,其他都会被淘汰。没有长期发展思维或者苦练内功的企业,最后结局都不太好。未来3到5年,如果这个行业没有过多地受到行政干预,经过竞争,弱小的企业会消失,胜出的都是有理想、有信心的企业……存活的一定是优秀的企业。这些‘优秀企业’不一定必然规模很大,也会有一些在设计上很有灵感的工作室,一些有创意的设计师领衔的团队,也会生存得很好。但是必须要有品质和理念上的坚持,这很难。”成都某建筑设计公司的高管在去年底给公司所有员工的致辞中如是写道。这样的危机意识也许现在大多数建筑设计公司都有了,但早半年时间认识到行业危机,改变、调整也比别人早了半年启动。 及早认识到行业危机 值得设计行业人士欣慰的是,《2014-2019年中国绿色环保建筑设计市场评估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建筑设计行业营业收入2006至2012年平均增速达43.85%,行业整体效益稳步提升。2013年以后,尽管房地产行业不景气,部分设计院所受到冲击。但《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指出,至2015年末,我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可达15%以上,行业将进入稳步发展阶段。但仍需要指出的是,勘察设计这一环节,并非每一家建筑设计公司都具有相应资质,每一项勘察设计最终也并不一定都转化为建筑设计的业务,实力不足、业务单一、没有创新能力的建筑设计公司,是时候出局了。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