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光华路校区大楼项目BIM技术应用
摘要:清华大学光华路校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址),本项目设计阶段采用BIM技术,主要应用点包括:BIM可视化设计、方案比选及优化设计、BIM协同设计、管线综合设计、施工动画模拟、工程量统计方面。 项目背景 清华大学光华路校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址)整体坐落于北京市CBD核心区二期规划的土地一级开发范围内,为了配合北京CBD核心区的开发建设,同时弥补光华路校区教育基地,清华大学拟建设清华大学光华路校区大楼项目(北京CBD核心区Z1b地块)。 清华大学新建光华路校区东至规划的金和路,西至规划的步行街,北至现状光华路,南至规划道路,用地规划性质为教育用地。 项目概况 建设单位:清华大学 建设地点:北京市朝阳区CBD核心区Z-1b地块 建筑功能:超高层办公建筑 建筑面积:总建筑面积149974㎡(地上120000㎡、地下29974㎡) 用地面积:8876㎡ 建筑层数:地上48层、裙房4层、地下3层 建筑高度:219.8m 结构体系:塔楼采用筒中筒结构体系,裙房与地下采用框架-抗震墙体系
BIM应用情况 本项目设计阶段采用BIM技术,主要应用点包括:BIM可视化设计、方案比选及优化设计、BIM协同设计、管线综合设计、施工动画模拟、工程量统计方面。 1.BIM模型 利用BIM技术进行方案设计,模拟三维立体建筑可使项目在设计、建造、运营等整个建设过程可视化,方便进行更好的沟通、讨论与决策。设计过程中BIM模型不仅包含了几何信息也记录了材料信息、造价信息等非几何信息。 建筑模型结构模型2.重点部位方案论证及优化 利用BIM模型进行重点部位的细节推敲,迅速分析设计和施工中可能需要应对的问题。借助BIM提供方便的、低成本的不同解决方案,通过数据对比和模拟分析,找出不同解决方案的优缺点,从而选择最合理的方案。 3.管线综合 利用BIM技术,通过搭建各专业的BIM模型,设计师能够在虚拟的三维环境下,直观的发现设计中的碰撞冲突并合理的解决,从而大大提高了管线综合的设计能力和工作效率。这不仅能及时排除项目施工环节中可能遇到的碰撞冲突,同时显著减少了由此产生的变更申请单,更是提高了施工现场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由于施工协调造成的成本。 管线碰撞示意碰撞报告及优化建议4.方案优化 优化前优化后5.工程量统计 BIM是一个富含工程信息的数据库,可以真实地提供工程各个阶段各种需要的工程量信息。设计师利用BIM直接得出所需要的报表,比如门窗表、设备材料表等,大大减少了繁琐的人工操作和潜在错误,保证工程量信息与工程设计的完全一致。 工程量统计6.图纸及效果 在三维设计平台上,不仅可以快速准确的出各专业工程图,还可以出综合施工图。 (各专业施工图+碰撞检测并修改后=综合施工图)如综合管线图,综合结构留洞图,碰撞检测错误报告和建议改进方案等使用的施工图纸。
4D施工模拟具有很强的直观性,通过4D施工进度模拟,可以直观地反映施工的各项工序,方便施工单位协调好各专业的施工顺序、提前组织专业班组进场施工、准备设备、场地和周转材料等。 由清华大学科技发展部供稿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