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路桥 查看内容

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项目优质高效施工探秘

2016-2-29 15:43|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1197| 评论: 0|来自: 网络

摘要: 摘要: 一座长6.653公里的海上跨海长桥,在复杂的地质、恶劣的海况、多变的气候条件下,需要多长时间建成?三年?五年?都不对!两年零八个月,港珠澳大桥离珠海侧最近标段的主体工程就完成了,顺利拉通了全标段,刷 ...

摘要:一座长6.653公里的海上跨海长桥,在复杂的地质、恶劣的海况、多变的气候条件下,需要多长时间建成?三年?五年?都不对!两年零八个月,港珠澳大桥离珠海侧最近标段的主体工程就完成了,顺利拉通了全标段,刷新了中国海上连续长桥建设的速度。

港珠澳桥隧工程

港珠澳大桥效果图

港珠澳大桥示意图

这也印证为什么前段时间,微信朋友圈里非常火的一条名为《别小看!这9项制造,已近乎称霸世界》的微信把中国的桥列为9项中国制造之首的原因。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被誉为“中国建桥国家队”的中铁大桥局一直以引领中国桥梁事业发展为己任,在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新中国桥梁建设的迅猛发展注入了磅礴动力,其发展历程可以说是整个新中国桥梁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中铁大桥局的前身是为筹建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于1953年4月1日,经政务院批准成立了铁道部新建铁路工程总局武汉长桥大桥工程局。自成立之初起,中铁大桥局积极响应党中央“建成学会”的号召,建成了武汉长江大桥,学会修建更多的长江大桥;60年代,“奋发图强”,独立自主修建南京长江大桥;90年代末,率先以“质量宣言”向全国建筑行业倡议对工程质量终身负责;新世纪,以“走向海洋”的大无畏精神,修建了东海大桥、杭州湾大桥、胶州湾大桥等等。
      60多年来,几代大桥人在世界的江河湖海上建设了2000余座桥梁,桥梁总里程超过了2000公里。60多年的积累,60多年的传承,中铁大桥局形成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优势、文化优势、技术优势、装备优势、人才优势和优良传统。这些建桥国家队的独特“气质”让中铁大桥局在祖国南海港珠澳大桥这个超级大舞台上与其他单位同台竞技中实现了领先一步、略胜一筹,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掌握了核心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占据了优势。在桥梁施工领域,也是如此。中铁大桥局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采取一些创造性的施工技术为安全优质高效建设好大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按照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的理念施工,将传统的先后作业变为同步作业,将高空作业变为低空作业,将海上施工变为陆地施工,这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施工风险,保证了工程质量。具体来讲,我们创造性地将承台和墩身一次性整体浇筑,一次性整体安装,这在国内以前是没有的,这样的技术使得预制的承台墩身内实外美,安装的精度远远高于现浇施工。”中铁大桥局港珠澳大桥CB05标总工程师潘军介绍说,“以往的钢塔施工都是拼装一节焊接一节,这样不仅效率低、风险大,而且质量还得不到保证。我们在主桥九洲航道的主塔上塔柱施工,采用一次性竖转方式安装到位,有效解决了传统施工技术的缺点,填补了国内桥梁主塔钢塔竖转施工领域的空白。还有我们采用的双壁锁口钢围堰也是国内首次运用,围堰可以整体下放、整体安装、整体拔出,也能分块安装和拔出,还能重复使用,可以说是又好又快又省。这样的先进技术在港珠澳大桥项目运用的还有很多。”
      研发了先进装备
      中国制造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除了要掌握核心技术外,还要有先进的装备。在超级工程的施工现场有许多大型船舶装备,如“天一号”3000吨运架一体船、“小天鹅”号2500吨运架一体船、“大桥海天”系列混凝土工作船等等,这些先进的装备为大桥的优质高效建设增添了优势。
      “天一号”、“小天鹅”号两艘大型船舶是起重类船舶中的翘楚,它们都属于中心起吊船舶,作业性能稳定且都自带动力,可以进行三次定位,有效保证桥梁构件安装的精度。
      “我们这两艘船,一艘船就顶上别人的一个船队。我们的船自带动力,相当于别人一艘同吨位的起重船和一条同吨位驳船,所需的抛锚船也比别人的船要少,安全又高效。我们有137个承台墩身构件、148片组合梁,9个双壁锁口钢围堰(每个来回倒用了约7次),每个都超过1000吨,最重的2000多吨,都被安全优质快速安装到位。特别是我们的组合梁架设施工,从2013年12月2日开始施工至2015年2月10日架设完成,仅仅用了436天,除去台风、季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影响,可以说我们基本上做到两天一片梁,这个架梁速度在国内外海上跨海大桥的建设上都是领先的。”港珠澳大桥CB05标项目副经理佘巧宁介绍说。
      组建了高效团队
      港珠澳大桥规模宏大,影响深远。参建港珠澳大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为了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好港珠澳大桥,中铁大桥局集团派出了公司工程项目建设史上最豪华的项目管理团队。项目经理由中铁大桥局股份公司总经理谭国顺担任,党工委书记由公司副总经理罗兵担任,总工程师由公司副总工程师潘军担任。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现场经验十分丰富的同志。参建的二级单位也都是中铁大桥局内部作风过硬、战斗力强的单位。
      人才上的优势为港珠澳大桥项目建设提供了有效智力支撑。“我们的项目经理谭国顺同志一生都在桥梁工地摸爬滚打,参加工作40多年,参建或主持建设的大桥有二三十座,经验十分丰富,提出了很多有创造性的工法和方案,都取得良好的效果,被行业内的同志们称为‘桥王’。谭总对我们标段建设的宏观布局、进度安排、资源调配等等把握的十分精准,是我们的‘领航员’,让我们在大桥建设过程中没有走弯路。其他同志也十分优秀,比如我们负责测量工作的兰其平教授,年纪不大,经验十分丰富,带领他的团队为我们项目施工布设了精密准确的控制网,为我们施工顺利推进擦亮了‘眼睛’,不仅优秀地完成我们标段的测量工作,还帮助和指导兄弟单位的测量作业。”中铁大桥局副总经理、CB05标党工委书记罗兵如是说。
      发挥了优良作风
      中铁大桥局这支成立于新中国初期的桥梁专业施工企业,在60多年的征程中,形成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优良传统和企业文化。行业内外的人们将中铁大桥人这种敢打敢拼、善做善成的精神称之为“四特”精神,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奉献。
      项目经理谭国顺同志年过六十仍然战斗在桥梁建设一线,为了保证大桥建设的稳步推进,连续四个春节期间都坚守在工地。在港珠澳大桥建设的三年多来,他的老父亲多次生病,都未能及时赶回去陪伴照顾。工程建设期间,非通航桥围堰施工曾遇到不少困难,围堰一度下不下去,也拔不出来。五公司工区的领导班子们将指挥中心前移,一班人马住到施工船舶上。工区副经理何建伟曾三个多月没有下过船。总工程师潘军在九洲航道桥主塔206号墩上塔柱竖转施工期间,曾在冒着风雨和工人在现场战斗了30多个小时。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凝聚着每一位参建者的辛勤付出和汗水,也是每一位大桥建设者的自豪和骄傲。他们用心铸造、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战高温、斗酷暑、抗台风、顶暴雨,用实际行动演绎了辉煌的建桥岁月,造就了伟大的超级工程、世纪工程、大国工程——港珠澳大桥。
      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正如项目经理谭国顺2015年12月初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采访时所说:“我们能这么快这么好地把港珠澳大桥CB05标这个桥的主体工程做完,除了我们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努力外,与国家的综合实力的提升是密不可分。比如说我们承台墩身一次性整体预制的模板是一个机、电、液集成控制系统,没有机、电、液行业的进步,我们就做不出这样一个先进的模板,也就实现不了承台墩身的一次性整体预制。所以说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一个行业的进步都是建立在整个社会和其他产业共同进步的基础上的。”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