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冯纪忠先生百年诞辰暨冯纪忠学术讲座 首讲——韵:宋代的一个艺术观念
摘要:2015年11月18日,纪念冯纪忠先生百年诞辰暨“冯纪忠学术讲座”首讲——《韵:宋代的一个艺术观念》讲座在北京大学举行。 今年是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冯纪忠先生的百年诞辰,作为系列纪念活动之一,由冯纪忠学术讲座委员会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建筑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冯纪忠学术讲座”首讲——《韵:宋代的一个艺术观念》(主讲人范景中先生),于2015年11月18日(周三)下午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秋林报告厅举行。 (冯纪忠学术讲座首讲现场——主讲人范景中先生 刘小虎摄)冯纪忠先生是中国老一代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人以及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及风景园林专业的创始人,自1946年奥地利留学归国后执教于同济大学六十余年,一生致力于中国现代建筑之路的探索和建筑人才的培养。值此冯先生百年诞辰之际,冯纪忠学术讲座委员会将陆续组织系列讲座,邀请建筑、艺术、文化领域的知名学者分享各自在专业领域的研究和见解,以学术精神之传承来表达对冯纪忠先生的纪念。此场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建筑学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讲座为“冯纪忠学术讲座”的首场,由著名建筑与艺术史学者王明贤先生主持,原北京大学副校长郝斌致辞,冯纪忠先生的首位博士生、武汉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创院院长赵冰教授介绍冯纪忠学术讲座,冯纪忠先生的女儿冯叶女士发言致谢。 (本次讲座主持人王明贤先生 刘小虎摄)(原北京大学副校长郝斌教授现场致辞 刘小虎摄)(赵冰教授介绍讲座内容 刘小虎摄)(冯纪忠先生之女冯叶女士发表致谢 刘小虎摄)讲座主讲人范景中先生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德国海德堡大学客座教授及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东方研究所研究员。上世纪80年代,范景中先生主编《新美术》、《美术译丛》等刊物,翻译介绍西方艺术史的重要著作,出版贡布里希的书,提倡美术史是人文学科,为美术史成为独立的学科做了大量工作。范景中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亦很精深,先后用时七年、数易其稿的《中华竹韵》,就是一部中国文化研究的力作。 首讲内容概述 范先生讲座以冯纪忠先生就上海方塔园规划答记者问作为引子,他提到当时冯先生的想法是要把宋代的韵味传达出来,其所援引的苏东坡的一句话引起了范先生的思考,这就是今天讲座题目的由来。范先生继而提出“何为中国艺术理论中最重要的观念”的问题,答案是“韵”,接着他从一段书论中,夹叙夹议、深入浅出地查询宋代苏东坡的文人圈子中关于“韵”的内容,从苏门四学士之一北宋黄庭坚(号山谷道人)及其师傅苏东坡的书论、画论中寻找“韵”,但是所有这些蛛丝马迹中还是没有明确地表述究竟何为“韵”。范先生谈到他从80年代初即开始关注这个问题,言及对于“韵”的讨论当推《潜溪诗眼》一书,并提到在翻译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的过程中,对于这本书有了新的理解,随后便延伸开来详细地分析了书中部分章节的内容。 他认为苏东坡对于“韵”的表达并不囿于形式,就如东坡所言“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范先生继而提出了猜想:黄山谷提炼了东坡的各种表达,将其归纳成了一个“韵”字,他认为这跟柏拉图关于永恒存在的理念是类似的概念,“韵”即为万物归一的“一”,它是一种理念原型。最后范先生以苏东坡对《渔翁》(柳宗元作)的评点作为结束,东坡曰:“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这后六字也就是讲座纪念的冯纪忠先生当年所援引的内容。 范先生讲完后与会场的北大学子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现场气氛热烈,最后,到场的嘉宾们在台前留影纪念,活动圆满结束。就让我们以此次讲座中所彰显的学术精神来纪念著名的建筑学家冯纪忠先生。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希望您继续关注冯纪忠学术讲座。 (讲座结束后留影纪念左起王明贤冯叶范景中赵冰王昀 刘小虎摄)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