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香港建筑发展史
导语香港建筑是变化多端的。由于土地有限,很少市区内的历史建筑能够保存下来。可是,作为现代建筑的中心,很多古老的建筑物都被拆卸让出空间给新的建筑物。香港建筑的历史可以粗略分成三个时期,中国传统建筑时期、欧美建筑时期及现代建筑时期。
香港著名围村有元朗锦田吉庆围、沙田博康邨旁的曾大屋、上水乡内的上水围、由彭氏家族兴建的粉岭围和九龙新蒲岗东光道的衙前围村。到了开埠初期,中环太平山街附近人口急增。因此人们开始大量兴建唐楼解决居住问题。唐楼不少混合了中式及西式建筑风格,常以西式的石柱及装饰花纹配以中式的小型露台。由于当时的建筑技术所限,一般唐楼都属3至4层高,分为前、后座,前面设有骑楼,部分则设有露台,楼底比现代住宅建筑为高。唐楼地下一层通常为商铺,楼上则作为住宅。唐楼没有电梯,只有楼梯连接各层,很多旧式唐楼没有厕所设施。 随着香港人口不断上升,城市不断向西环、铜锣湾及九龙各区发展,所以唐楼在这些地区不断涌现,直到香港政府推出公共房屋政策为止。深水埗的雷生春,湾仔的蓝屋都是著名的唐楼。因为后来开始改用三合土为建筑材料,唐楼的楼层可以多达7层。现在大部分战前唐楼由于城市发展及日久失修而慢慢消失。
△欧美建筑时期
首个被认为摩天大厦就是建于1935年的前汇丰总行大楼,当时已经设有空调。大厦楼高70米,共13层,设计属美国芝加哥学派。现在则由1985年所建成的香港汇丰总行大厦所取代。在香港,拥有30年代的现代竖直线条及德国包浩斯风格的建筑物只有中环街市和面临被清拆的湾仔街市。湾仔街市是由当时工务局内的英籍建筑师所设计的,而且还有一点装饰艺术运动后期那种流线型外貌的风格。位于香港黄竹坑华南总修院则揉合了中国及意大利建筑艺术,成了当地很有特色的建筑。
一直以来兴建的高楼大厦都是作商业用途。直到1953年石硖尾大火,多层楼宇才成为居住楼宇的标准,同时也成了公共屋邨政策的标准。兴建于1965年的美孚新邨标志着私人屋苑时代的开端。首个为中产阶层而设的大型私人建筑项目就是1972年由太古公司负责的太古城。太古城的设计重点是没有把土地浪费在铜像或地标身上。这样的设计成了新标准。 1985年重建的香港汇丰总行大厦是香港第一个提供中央空调的商业大厦。中环的高级商业楼宇的需要日渐上升。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中环成了大量高楼大厦的集中地。这些大厦构成维多利亚港吸引大量游客的天际线。 1990年代起,一些住宅楼宇亦以摩天大楼形式兴建,部分住宅楼宇的高度比一些国家最高的办公室大厦更高。现时全港最高的住宅天玺是世界第7高的纯住宅大厦,其他还有君临天下、晓庐等等。随着启德机场在1998年关闭,因飞机降落安全而设的管制高度也提高了。很多摩天大厦都计划在九龙兴建,包括了西九龙填海区。
更多网友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