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新举措 何镜堂院士为建筑学研究生授课
简介:近日,建筑学研究生迎来了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第一讲,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何镜堂院士冒着高温在34号教学楼以《建筑理论、创作与建筑师素养》为题向2015级建筑学研究生新生不间断地连续讲授了近3个小时 ...
近日,建筑学研究生迎来了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第一讲,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何镜堂院士冒着高温在34号教学楼以《建筑理论、创作与建筑师素养》为题向2015级建筑学研究生新生不间断地连续讲授了近3个小时,授课现场人气爆棚,讲台前、过道中、窗户外,全都被前来聆听何镜堂院士授课的同学们围得水泄不通。 何镜堂从建筑的属性娓娓道来,并由此引出传承与创新是建筑永恒的主题,他告诉同学们要传承天人合一的和谐观、以人为本,传承维护建筑本体的基本理念、传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并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设计既中国又现代的建筑作品、使建筑与所在地区自然和环境融为一体、实现生态与技术进步并引领时代精神。何镜堂结合自己首创的“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以及包括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大量的建筑创作实践,向同学们分享了建筑精品创作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何镜堂还专门就如何开展岭南现代建筑创作进行了详细地阐述,他强调建筑师既要有数学家一样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要有艺术家一样的形象思维能力,要培养综合思维的能力,在错综复杂的诸因素中,学会优选和定位,善于综合思维,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还要有创新精神,要有不断自我否定的气量,并重视原创性思维的培养。他结合多年的创作和研究经历,鼓励同学们提高自身素养,建筑师不仅要以人为本,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与精神境界,还应当具有匠人精神。 最后,何镜堂呼吁中国建筑师要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扎根本国,立足创新,在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上下功夫,寻求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走有中国文化和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道路,多创作一些既中国又现代的作品。 据悉,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课程是何镜堂院士负责的建筑学研究生必修课程,鉴于建筑学的综合性、双重性和多元性等因素以及为了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更好发展,何镜堂对该课程的授课进行了改革,邀请校内外建筑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分别围绕不同专题进行授课,整个课程分8-10个专题。这一创新举措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建筑设计的前沿热点问题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成果,也能让他们感受不同名师的学术思想和人格魅力,一举多得!(华南理工大学设计院供稿)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