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强:BIM与改变
摘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黄强在“2015业主项目管理BIM战略高峰论坛”上发表题为《BIM与改变》的演讲。 2015年度筑龙网“业主项目管理BIM战略高峰论坛”于7月11日在京正式拉开帷幕,本次论坛全方位覆盖建筑领域各参与方,汇集企业决策者、高级管理者,以及代表中国建筑领域新一代中坚力量的设计师、工程师,为推动行业创新发展带来有益借鉴。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黄强在论坛上发表题为《BIM与改变》的演讲。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黄强在发言中黄强先生深刻阐述了BIM发展与国家利益的紧密关系,指出了BIM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变与不变,详细分析了BIM技术在国内的应用现状以及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BIM技术未来的发展战略。 精彩观点: 1、所以我对BIM的发展战略是以我为主、尊重他长、智者同行、互联互通。发展策略是化整为零、专业传递,化繁为简、平台协调,尊重传统、创新提升。 2、对于中国软件供应商及广大BIM而言,我们希望能在政府正确引导下共同努力,结合工程实践,根据BIM的核心思想——“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将那些已经为中国工程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既有软件按照BIM核心思想进行改造升级,并开发出更多符合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和管理流程、符合多数设计人员、项目现场各方管理人员、项目经理、工程师和工人工作习惯的中国BIM系列(符合数据交换标准)软件,这样才能有效促进中国BIM逐步健康发展。 以下为演讲实录: 大家上午好! 我讲的题目是BIM与改变。 第一、BIM与国家利益。这是我们整个从规划开始,到设计、施工的过程,现在不管BIM怎么变,没有这些人参与,楼是建不起来的,所以这是变不了的。同时,现在外围还有很多,包括绿色评价、竣工图审查、企业管理、竣工监理等等,然后中间要给我们装上一个东西,这个东西装上以后我们试图从这里面,水设计还得我们做,电设计还得我们做,所有的还要我们完成。在工程建设范围内有这么多事情,这个软件中能完成几件事呢?能做的主要是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机电协调、碰撞审查、施工的总承包、协调管理,能做的就是这四件事,其它现在基本还做不成。但也是在把它认为是一个全生命周期应用。 本来信息交换是大家之间互相交叉、你要什么我给你什么。现在BIM建模软件把所有的东西装在一起,大家在这里获得信息,一对多的情况变成了一对一。那么首先要有BIM软件、建模软件,第二个有分析软件,还要有预算造价软件等,这些一套都是国外软件。 因此,国内政府的推广BIM,首先必须买建模软件,买完建模软件还要培训,除了做复杂设计和碰撞检查其它应用得很少。目前,政府部门推BIM可能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在美国BIM把它认为是“孤独的BIM”,就是拿个软件自己玩一下,但是我们需要社会的BIM,而“社会性BIM”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IM软件是不行的。其可能带来的后果包括:首先我们政府发文部门就可能无意中成为国外软件商的推销商;第二,严重打击了甚至毁灭了中国建设工程软件业;第三,今后没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建设工程软件;第四,巨大的国外建模软件购买和培训费用;第五,如果有建筑信息安全的话,要考虑中国建筑业信息安全问题;第六,最重要的一点,如果这样就失去了李总理号召我们的互联网+创新创业的机会。 政府推动BIM技术,只重视应用层面的推广,不重视技术研发层面的扶持,这在客观上助推国外软件开发商扼杀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BIM技术。如果国外的BIM软件能够解决中国BIM应用推广过程的大部分问题,这倒也没什么,但在国内近十年推广BIM过程来看,住建部提出“以工程建设法律法规为依据、坚持科学进步与管理创新结合,在建筑领域普及和深化BIM应用,提高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各参与方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保障工程建设优质、安全、环保、节能。”那么仅凭国外建模软件达不到建设部的基本指导意见要求。所以大家一定注意,中国软件开发必须以国产软件开发商及BIM技术应用者为主体。 第二,BIM没有改变CAD。根据CAD与BIM定义,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两回事。CAD不是计算机辅助画图,是计算机辅助设计,有好多计算包含在里面。只有我们中国有这种软件,国外没有。我们的三十多年的建设就靠这些软件来完成。CAD软件是建立BIM数据库的重要工具之一。 第三,3D模型不会替代二维图纸。 第四,没有改造建设项目的建设流程。这个流程是从设计到施工,包括我们没做完地基就做不了结构,结构没做完机电就做不了,这都是规律,这些管理流程我们通过政府在管理上花费很大的气力,这些管理一时改变不了。我们可以看到,BIM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创建,整个BIM没有改变建设的流程。 第五,BIM没有改变项目参与者的基本角色和责任。建房子是个集体运动,一个是输入,一个是处理,一个是输出。 建筑师继续做建筑师的事情,其他各参与者都还是做自己的事情,BIM的主要改变是允许项目参与者在设计、协调、制造和建造过程中,自动完成某些任务。根据这张图来看,从复杂的信息交换变成以数据为中心的数据库的交换,它只改变这个东西。那么什么叫BIM呢?不是设计分析,而是你可以电子输入信息,输出的信息是BIM,也不是大家建成一个模型就是BIM。 第六,改变NBIMS建模及应用方法研究。现在软件开发商给我们描绘了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把建筑视为一个产品,像造飞机一样。我们都知道,BIM是由产品数据管理来的,我们在建筑信息模型管理时,把它认为是一个产品。一个产品实际上是由多产品组合而成,桩基、结构、电气、装饰工程、采暖工程、给排水工程等等,远不止不只这些,按照工程验收统一标准50300算下来,可能达到100多个产品,因为它的验收方法和施工方法都不一样,所以在这里我们只要不让这些产品碰撞就可以,要不然大学分专业就没意思了,水暖电也没必要分开学,都在这个模型中学习就可以了,所以这是改不掉的。所以我们提出了基于工程实践的建筑信息模型的实施方式(P-BIM)。 P-BIM:基于工程实践的建筑信息模型的实施方式 我们讲BIM是个数据库,我们把数据库可以分为三层数据库,一个是总BIM数据库,一个是子BIM数据库,一个是分BIM数据库,最后这层分BIM就是分层产品的数据库,比如水暖电三个层,或者还可以分出更多层。总BIM和子BIM保证逻辑上是关联的,是一个整体,我们总说现在的问题在于大家自己干自己的,不是一个整体,因此要保证这一点。在每个节点上都可以自己运作,这就是数据库的结构方式。在每一个数据库里,围绕着干活的人不同,比如说在建筑性能分析、绿色建筑评价等在主BIM上工作;会有很多施工企业、专业工程公司的管理等,在子BIM上工作;分BIM上有项目设计师、现场建造师等。也就是说,把一个很复杂的BIM模型尽量围绕一个模型去做,分成很多个模型,用这样一个形式把人员分开。这样我们就把美国BIM标准的一个模型转成几十个模型,每个人分在每个组里工作,这样使得BIM落地变得比较简单。 就数据上,50300讲的分项工程、子分部工程、分部工程,这些分BIM工程放到子BIM中,子BIM放到总BIM中,BIM要拆分出很多的模型才能做。 一开始编BIM统一标准的时,按照国外的标准,有BIM第一版本、第二版本、第三版本、好多版本。但实际上我们只需要几个模型就够了,第一个是设计交底模型、第二个是合约模型,还有竣工模型和运维模型。 改变BIM的研究方法 BIM可以理解为Model、Modeling、Management三种。我们现在总说BIM是Modeling,其实存在很大问题,虽然并没有错,但会误解为BIM就是建模。这是我的最新研究成果(BIM技术研究图),BIM分3个层次:分BIM,子BIM,主BIM。主BIM为一个;设计模型(5D概算)组成一个;合同模型(4D、5D);竣工模型组成一个;运维模型可能组不成一个,组成一个也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的任务就应该看分BIM与子BIM的数量,横向是BIM数据的集成,纵向是工作流程(包含模型粒度LOD),中间是所有的数据管理,是要建模的地方(CAD软件及BIM软件),所以这是一个工作的流程和数据的集成,这里包括了BIM软件和CAD软件。 在建筑方面把总模型分为地基子模型、结构子模型、机电子模型、室内子模型、外装子模型、室外子模型。前三个按工序,后三个按工作面。六项之间的信息关联度极小,可以拆开分成六个部分。这个是分项工程的深化设计图,一个建筑信息的集成。那么设计交底模型是什么?总BIM分为建筑设计建模软件和总BIM建模软件。子BIM中,5个会有,地基设计由很多软件模型组成,结构设计也由很多软件组成,机电设计也有。那么后面3个(室内、外装、室外)在设计上包含在可建筑设计建模软件中。实际上将建筑设计模型分解成六个,建筑模型就是挂在墙上的纸,现在建筑模型包含下面三个方面(室内、外装、室外),所以我们在设计阶段一般需要三个模型,结构、机电跟建筑,但实际上建筑包含了后面那三个(室内,室外,外装),我加了地基,在中国,地基基础是另外一个设计软件,跟国外不一样,所以这个应该是四个步骤。这些做完以后不是要这个模型,而是要一个数据怎么传给下面施工深化来用。所以在施工合约模型中,地基、结构、机电、室内、外装、室外模型都变得很多,在施工验收模型里面也是。在设计交底模型里,分专业图纸加电子文档交付,地基设计中分别有四个软件(勘察建模软件、桩基建模软件、处理地基建模软件、基坑建模软件)。在施工合约模型中,主要是分项工程施工合约建模软件,使用对象是施工企业技术部。在竣工验收模型中,分项工程竣工验收建模软件使用对象是施工现场项目技术部。 设计不知道施工要什么,施工不知道现场要什么,设计难以成为BIM的需求者、信息需求者,反过来只有现场干活的人才能跟深化设计提出BIM需求,所以施工管理各方是BIM最重要的一方面,没有他们BIM做不成。所以只有靠质监站、安监站、业主、设计变更、建筑企业、住建局、项目部管理才是建模真正的需要。所以要改进,一别人做事对自己好;二自己做事只对自己好;三自己做事对自己好,也可能对别人好;四自己做事不利己或则很少利己。一四不可能实现,我们要做利己利人的BIM。我们要改变研究顺序,从工地上开始研究BIM,从现场——技术部——设计软件这样一个顺序过来,从现场转到信息发生方向,有用信息的需求方向,把模型定好持续改进,就可以做成下里巴人都可以用,而不是高大上的项目谁也做不了,只有这样才做好。所以我们认为,设计模型、合约、竣工、运维模型所有管理者软件都是基于以上四个模型。 2、模型工作岗分类研究。 3、模型建模及应用价值研究。 4、软件信息互用关系研究。 5、项目全生命期各方BIM管理模型及软件研究。政府、业主、设计变更、施工企业、监理企业、质监站、安监站BIM管理,都把这个数据拿到自己的数据库、分BIM,财务管理也都在这里。 我们需要的P-BIM工作方式,以前自己开发的软件运用工作,可视化、三维、施工任务都可做到。通过BIM能够得到一个新的软件、信息共享协同目标,只要通过信息共享,即可决定你的信息对否,是否有碰撞,如果没碰撞再做下去,没有碰撞再修改。BIM的结果是可卖数据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聚合信息,为我所用。简单说,设计完成后自动产生一个数据库,这次正是施工单位建模、投标需要的数据库。施工单位需要100个工建模,我卖120个工都要。前提是我设计没花什么精力,软件帮我做出来了。 国外软件开发商BIM与中国BIM创新架构现在整个对于BIM建模软件,千万不要把BIM的应用搞成建模软件的应用,所以我们必须要形成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BIM建模及应用软件,国外软件变成中国的BIM应用软件。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