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直播】蔡嘉明:节点法项目管理在超大型会展项目中的BIM应用
摘要:云南城投集团副总裁蔡嘉明在“2015业主项目管理BIM战略高峰论坛”上发表题为《节点法项目管理在超大型会展项目中的BIM应用》的演讲。 2015年度筑龙网“业主项目管理BIM战略高峰论坛”于7月11日在京正式拉开帷幕,本次论坛全方位覆盖建筑领域各参与方,汇集企业决策者、高级管理者,以及代表中国建筑领域新一代中坚力量的设计师、工程师,为推动行业创新发展带来有益借鉴。 云南城投集团副总裁蔡嘉明在论坛上发表题为《节点法项目管理在超大型会展项目中的BIM应用》的演讲。 蔡佳明——节点法的BIM应用价值主持人:接下来的有请云南城市投资集团副总裁蔡嘉明,他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项目管理理念,他的主题演讲是“节点法项目管理在超大型会展项目中的BIM应用“。 蔡嘉明:各位同仁,有志于搞BIM的同仁在这儿一起做一个交流。 节点法项目管理在超大型会展项目中的BIM应用,题目很清楚我们就三个目标,第一,节点法项目管理就是超前预控,按项目管理的环节一个个落实,BIM应用是在项目管理当中的模拟和验证。第三,两个结合下来希望打造一个管理智慧的建造。 BIM的现状,所谓业主还是集中在深化管理和价值的衍生,希望还在田野上,需要各个业主不停的探索,拿出一种模式可行的办法。设计应用、综合集成、专业协调上楼就到了,看大家努不努力,这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方面。机电主要是集中在机电安装、施工模拟和整个涉及成本工序,也是上楼就到。所以说整个行业在这两方面取得了巨大飞速的进展。第三方面是服务,服务基建单位很尴尬,培训前沿、资讯前沿,但建模不主动,施工逐渐萎缩。运维主要集中在空间管理、设备管理、管线管理,但希望也很渺茫还在天边,我们做了一些探索。整个的问题,在全过程BIM应用的方法个实践,经验严重的不足,各说个,各阶段应用的目标和价值差距巨大。这五个方面的问题价值取向不一样,所以它的价值对谁来说也不一样。各阶段的定位模糊,带来了BIM应用的混乱,同时都在争论谁该出钱,只要把定位边界落实清楚谁出钱就很清楚。 节点法的管理规则。在中国干工程必须遵循中国的规范,中国干工程站在业主的角度必须遵循第一个规范工程项目管理的导则,这是基本建设程序、基本法律法规,几百个有关于建设规程的规范也必须遵守。第二要遵守成本控制的基本方法流程,我们都在市场上闯,业主该掏钱,定价规则是什么,产品到底值多钱,怎么定价都是从这儿来的。第三施工管理方面的基本方法、流程、理论,《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资讯规程》,软件不是管理,无论BIM软件还是什么等一群的软件,他就是一种管理工具。 通过我们的实践,单项目、群项目的管理项目应该是有模式,而且这种模式中国应该能落地,根据建设管理的法律法规缓减是可以落地的,如果站在业主的角度,设计院的角度,实际就是建设咨询管理,无论是业界还是总承包管理,都是一样的逻辑。首先为了项目的决策方案、初设、概算不能少。从目标到成果设计招标、施工是业主干的事,但这是一系列的服务单位在干的事。最后是评价总结阶段,过程怎么评价,效果怎么评价,可持续发展怎么评价,对所有的参与者都一样,这就是模式。以施工为总承包的咨询管理模式,施工单位赢得合同在现有设计管理、施工管理、招标方案的管理首先得有工程清单,全过程造价,参加投标,跟业主定合同。这一阶段是怎么获得效率的决策阶段,这一决策阶段和前一阶段相对应,再组织施工、组织外包、组织决算,把经营结果决定经济结果。 所有的模式中实际上只干四件事,组织管理是怎么做的,过程怎么控制的,目标怎么确定,成果怎么管理。组织决定规则,目标指导行动、过程确定结果、结果提升管理。把模式贯通到工作中,这就成了,这是两种模式。模式贯穿下去必须得有工具,必须得有技术、必须得有手段,第一个工具就是组织理论体系,理论的体系、组织的模式、系统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解决组织体系、模式、组织方法以外,还得有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的管理工具和平台,这也是我们的节点法项目管理的管理平台的体系?第三还得要全过程进行精细化的成本管控,站在业主角度集中采购评价系统,大规模的集中采购,整个的成本降价,在市场价格投资招标当中获得企业成本,这是尊则所在。 项目管理中无论用什么规则、工具、秩序实际都在实行三件事,第一项目管理的理念、沟通、交流实现一种语言,不能你说你我说我,要不然就没有向心力、方向。第二项目管理的方法、成果、技术工具上实现同一个轨道,第三是在项目管理的考核、评价、总结、积累上实现质量平衡。这就是中国的文化,这三句话怎么来的,秦史皇统一中国就这样来的,一个小小的项目按照中国的历史文化哲学不能统一吗?肯定可以。按照模式化标准、标准化的管控做出来,评价体系做出来就可以了。 BIM不是管理,BIM就是一个工具,就是辅助管理的一种技术信息化的节点,BIM的应用有没有模式化的应用,我们的模式当中是有的。我们产地的总评模拟验证,得量化。在产评当中怎么做,多少时间、花多少钱,是不是最优的,可以做。设计院把图纸画出来要验证,设计合不合理,是不是最优设计,经济性、可行性、造价等等怎么保证?在设计服务的基础上,如果我要施工,我怎么模拟?在施工的过程中,哪些难点和哪些重点,怎么控制,用什么方案。建设成果的原则?如果我们能把五个节点全部弄完,这五个节点是我们管理的重要环节,五个重要的环节BIM的应用就放在这儿,没必要全部做。一个是时间来不及,一个是要花很多的费用,这就是节点法的BIM几个标准点。 到底有什么价值?价值讲清楚大家就有动力,包括设计院、业主、施工单位,既然节点法是一种项目管理的理论和组织方法,是在项目中以模式化的组织为核心,在成本品质上以标准化的全过程成本管控为基础,所有的BIM都要为我的目标、工程、结果增值。用BIM的目的第一是有组织、有模式、有重点用BIM解决超前预控、模拟验证,精细化、标准化的过程控制中有目标、有步骤,分阶段的实现我们全过程的智慧建设。从来我们就认为,BIM只是节点法项目管理的共聚合手段,他是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的锦上添花。自己的标准化、信息化没有做好就别用BIM,那是烧钱,为什么?我们把管理的目标和BIM建模应用相结合,建模和应用是两回事,建模的人很多,真正会应用的人不多,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用的比较好,业主自己建不了模,更重点的是应用。通过建模来实现管理,就是超前,节点法要对重要的节点有系统、有目标的实现三维可视的表达,业主不专业,设计院的图纸拿出来看不懂,画一个渲染图几出来是这个样子。我们有组织、有模式来提高项目管理的能力和组织能力,这是BIM在业主应用的价值。第三点价值,业主说的很多,设计院的问题也很多,项目到底该谁出钱,节点法的BIM应用没有实际可视化过程中就可以体现解决这些问题,管理、施工、运维的问题,他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所以有针对性的主导设计和施工的应用,和业主主导是一致的,你不主导怎么知道对业主有帮助有价值,你怎么知道你该出钱,只有设计BIM应用、施工BIM应用,即对他们的设计、施工管理有价值,也对业主的项目管理有现实的价值和管理的增值,这时候双方才有积极性。节点法与BIM有效应用,就是要形成业主BIM落地的受益者和推动者,如果业主不收益没办法推动。筑龙的讲台很好,把业主的诉求,为什么能够推动BIM发展这个诉求一定要讲出来。 站在业主的角度、项目管理的角度节点法的作用是什么?要能够实测项目的实际状况,要预测项目的发展趋势,显化项目管理存在的缺陷,还要明确。这不用BIM也可以,这是项目管理的水平问题,但如果用了BIM,就是另外一个,可以创新形成,用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并能够用组织、团队的力量来实现。往往个人的能力超过组织的能力。实际项目管理在我们国家的规范上全系统、全体系,能够形成组织力量和团队力量,这样的话谁都可以经过专业的培训谁都可以把项目管好。 节点法BIM应用在这几个环节到底干什么,目标弄明白才能指导方向,他是三个最大的作用,无论哪个环节都一样。辅助决策、强化沟通、明确目标。支撑如果能够做到可视化,支撑很有力。强化沟通,沟通的语言有障碍,业主的语言、设计的语言、施工单位的语言,甚至同一单位运维语言,为什么要强调疏通就是这个道理,加强沟通。通过决策、沟通明确目标,在设计上明确范围,要明确规模、明确品质,这是我投资决策的一个基础依据。投资的强度、区间、周期回报目标都要通过这个环节来定下来,成为可以量化的东西。建设的顺序、进度、质量、成本、目标要明确,因此管理的整体性重点性、预控性就得明确。四个方面明确BIM管理就有目的。 节点法的BIM项目案例应用用一个专门的例子来说明了一下节点法项目管理怎么实现创新的管理模式,这是我们自己的昆明理工大学的津侨学院,场地高差很大,从校园入口到最后高差65米,都是石头山,要挖石头很麻烦。BIM怎么落地,这是我们的思路。第一,通过BIM把地形模建起来,把模型拿给设计院,把总体设计重上去,有的中心小河高差是六七米,还有一条主干道要挖山洞,进行优化、设计规范、施工规范调。调的过程中哪些是挖方,哪些是调方,调的过程中就出来了。道理大概四米左右,永久性的就可以解决,这就是沟通、这就是量化,这就是模式。通过这个为了干我们大的项目,先做,前前后后花了三个月,设计院也很麻烦。原来业主没办法量化,看不见摸不着,除非自己算,BIM模型很快就可以出来。通过这个建立第一种模式,土施方场景的标准模式,这是设计的优化。 参照怎么用,滇池国际会展中心,投资400亿。第一个就是做模拟,在方案的基础上,把土施方、打桩、地下水、钢结构分几个节点开始验证。图纸没有按照历史经验算,钢结构7.5万吨,按照省政府给的规定,当时只给一年半的时间做,每天投资两千万,每天投资八千功,每天用材料5000万。这是按照2014年6月份进行模拟,模拟完了自己也吓了一跳,确实完不成没办法,沟通交流很方便。通过模拟把整个的资金流列出来。不用BIM可以吗?用3D也可以,只要立体化、形象化、数量化的东西给我就可以。 应用在设计管控上,以设计管控对建筑结构机电总图管控的应用,原来模型上截图,每一个展馆都是异形结构,当时模拟是网架,用网架根本完成不了,屋面强度250米长,排水在地下出不去。当时因为做这个模型,对这个模型还没有多少认识,以项目管理的角度来分析。经过分析才看出来,我们的平面方案、网架方案行不通,立面行不通,排水行不通,管线行不通,马上改出来对设计进行改造。首先改造平面,形状网架要6个月的工期怎么完的成,首先把结构体系改了,改完以后为了完成任务怎么办?整个屋面系统不允许异形,那就是13个标准化。对标准还要进行结构的排布,这就成为13个标准的拉旋转型结构,前面的网格也一样,建模。 沟通交流、优化很重要,还没有到施工,设计在这儿用模型天天吵架。设计图纸上大厅里这样行不行,我们说不行,设计院说这样行不行,还不行,设计院说这样行不行,行,这里又不行再改一下,这样就行了。钢结构怎么画?把设计院逼的没办法,设计院就建模了,恐怕这在中国是第一次,整个项目的钢结构全部建模,工程量多少,交界怎么搭建,建好模就方便,把模给人家,现在就告诉你中标了,哪天到了现场装。最后设计定型就这样,设计定型整个项目基本完成,拿着图纸验收。 对各个环境的深化设计、机电进行模拟比较优化,这就是我们的场地。同样的再来一次,总图、分图,整个土方量多少,多少工期,节约多少钱,行不行,行就干。机电综合模型都建出来。网格怎么办?以后更复杂,全是双驱动,支撑、吊灯、吊砖怎么走,全部在施工模拟上做出来,加固楼板,有轨道要加固,准备好,把一个个模拟全部做出来开始施工,整个施工是不是一样。背后的孔雀鱼鳞,中间的树型柱就可以做。这个接口和我们的效果一模一样,站在业主的角度花这么多钱,做这么多设计,得到的效果图一模一样,再把装修的做上去。这是最后的结果,灯光打上取得效果。这是整个建设过程的照片,包括灯光,先把模拟图建出来,然后再拿他画。 30万平米的展馆总共110万平米的综合题没有办法,因此全面建设,不管前期施工设备模型,还是运维模型、系统模型、设置模型,怎么建也有规则,按照节点法项目的管理,建设一个图纸模型的数据源,最后做到可看可用可查,按照三维建模实现智慧制造,向智慧应用的转移。 工程建设同期实现,运维期间整个需要的模型全部建完,以后不需要再用图纸、翻资料,一个展馆的图纸256,长度五米宽,你每一个房间里的实用功能,每一个房间里的管线、设备,按照竣工资料集成,而且还可以放大。展馆的直径一公里,灯熄了什么都找不到,现在可以整个集成上去,最后形成一个完整使用管理的察看模式。还有消防运行模式、疏散运行模式、人流、车流、货流管理模式全部可以进行呈现,最后模型派到什么样最大的用处超出我们想象。本来建模型,建设团队给运维团队是两块,没有参加建设,匆匆忙忙,把模型建处理达到另外一个用途。开会的组委会看不懂图纸,让我们去讲,这个馆怎么用,人流怎么组织、交通怎么组织,我们把这个放大、缩小给他看,他懂了。最后警卫局来了,国家领导人要过来我怎么布控,图纸看不懂,理论上讲你的功能是什么,就用这个图纸讲清楚,哪里布警察,哪里布应急车辆就都清楚了。消防过来,在你的平台上停20辆车,我说给你画清楚是消防通道,别的地方停了楼板塔了怎么办,告诉你这个可以用、那个可以用,那里不能用,消防也搞定了。最后是安保,安保说保卫不行,领导流线怎么走,国家领导人来了走哪条路,就用这个图形讲清楚,我们的设计功能是什么,讲完以后他自己就去了。地下的停车场可以停9300辆车,当时全面建立把车放下去,安保部门不相信我们,车管不好,你们是没有经验,我们是开过二十三界昆交会,不相信我们,结果公路上的汽车停出去4公里,楼下9300车辆只停了200多辆管理车辆,结果一片骂声。通过运维模型的管理,能够很大的沟通上级管理部门,运维管理部门,今后的运维很方便,竣工完成所有应该整合的资料。这种模型怎么建,一定要BIM模型吗?你说他是BIM模型吗?是,和设计有关系吗?有一定关系,和施工有关系吗?有一定关系,但他施工模型吗、是设计模型吗?都不是,他是节点法项目管理的运维模型。 我的介绍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