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BIM 查看内容

【图文直播】圆桌对话:政策引领下的BIM发展

2015-7-11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618| 评论: 0|来自: 网络

摘要: 摘要: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黄强,云南城市投资集团副总裁蔡嘉明,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副总工程师邓明胜,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张金月在此环节就政策引领下的BIM发展问题进行圆桌对话。 ...

摘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黄强,云南城市投资集团副总裁蔡嘉明,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副总工程师邓明胜,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张金月在此环节就政策引领下的BIM发展问题进行圆桌对话。

 2015年度筑龙网“业主项目管理BIM战略高峰论坛”于7月11日在京正式拉开帷幕,本次论坛全方位覆盖建筑领域各参与方,汇集企业决策者、高级管理者,以及代表中国建筑领域新一代中坚力量的设计师、工程师,为推动行业创新发展带来有益借鉴。

 主持人:最近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推出一个《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今天非常荣幸请到了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司、工程技术处的贾抒处长来到这儿,给我们做《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内容介绍。

贾抒:各位专家,各位同仁,非常高兴来到这儿听到在座非常精彩的报告。 

《指导意见》的几个特点,做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在座的很多专家也参加了2012年BIM的课题研究,很多的高校、设计施工单位专家都有参加。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对课题提供了初稿,又广泛征求各地主管部门和设计施工、研究、软件开发单位的意见,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黄院长也是我们课题的组织者。  

第一在国家层面的应用渠道的软件,上海、深圳。第二是国家层面关于BIM应用的指导性文件充分肯定了BIM应用的重要性。第三是文件强调了建筑工程项目权声明周期的BIM应用。包括构建生产、拆除,文件从全过程的应用都有谈到。   

文件提出了五年的应用目标,也是在大家基本共识的基础上提出,提出的工作重点从政府主管部门到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总承包单位,也突出了工程总承包的管理模式,还有运行管理维护的单位。最后提出七项保障措施。文件的五部分内容,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工作重点,保障措施。   

在意义里有一个定义,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但实质是一致的,多种信息模型的技术是建筑工程物理特征和功能特征数字化的承载和可视化的表达。提到BIM通过数据共享为产业链贯通,为工业化建造和繁荣建筑创作提供的技术保障,中国尊的项目可以说体现了这一个点,他的意义包括对支撑和各方面的分析、检查,模拟和全方案的优化决策提供依据,包括支撑各专业的协同工作,查找错漏空缺,支持虚拟建造和经绣花管理,为建筑业增效环保创造条件,也提到了现在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法规、标准不完善,发展不平衡,本土软件不成熟、技术人才不足等等。   

指导思想强调BIM应用最根本的目的保证工程建设的优质、安全、环保、节能,不是为了应用而应用BIM,基本原则三条。企业主导、需求牵引,行业服务创新驱动,政策引导示范推动。发展目标从两个层面,在企业层面强调了大企业,包括勘察设计的甲级,施工乙级,必须全面强调BIM技术,而且要和企业自身的管理系统和其他的信息技术做一个集成的应用。在工程项目层面,强调了新立项以国有投资为主的中型建筑和申报绿色建筑,目标是五年,到2020年能够做到BIM应用的结构。   

工作重点,主管部门也提到,三项任务,结合实际制定BIM应用配套激烈政策和措施,上海、深圳都有;第二是扶持和推进相关单位开展BIM的研发和集成应用;第三是研究适合BIM应用的质量监管和档案管理模式。今年也给予了上海实践的课题,BIM设计的数字化交互使用,他们也在做试点。   

文件的一个特点分六大类,从建设单位、勘察单位、施工单位等等每一个单位的工作重点都有提到。今天是甲方的论坛,主要说一说建设单位的工作重点,全面推行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和各方参与的BIM应用,甲方要对各参建方提出要求,使数据信息能够更好的传递和应用,使信息能够更好的共享,能满足工程建设不同的阶段对质量控制和工程进度投资的具体需求。具体来说有七项重点工作,第一是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在方案设计阶段通过BIM可视化信息模型提高各参与方的参与度,能够更好的对方案决策发挥作用。第二是建立BIM应用框架,对实施阶段的任务、交付标准、分配都需要有一个框架。第三是建立数据管理平台,对各参与方的平台支持。第四是五建筑方案的优化,在各阶段对整个性能分析、对比,通过BIM来实现各专业方案的优化。第五是施工监控和管理,通过虚拟建造、施工组的方案也进行优化,对整个工期能够更加合理。第六是投资控制,第七是运营维护和管理,这也是甲方比较关心的问题。另外对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总承包单位、运营维护单位的重点工作都提出了重点。最后一部分是保障措施,一个是宣传理念,再有是激励的政策。第二是法律法规合同文本,价值分配机制要做研究。第三是工程建设的标准和BIM应用的标准体系和技术服务平台。第四是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第五是政府的质量安全监管,审查、监理、造价、档案管理怎样能够适应BIM应用的发展。把BIM应用到政府的管理部门。第六是产业联盟和示范工程,第七是关于人员培训。这是七条培训措施。   

相信指导意见的落实,BIM的应用一定会对推动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和健康可持续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希望政府和行业内所有的专家大家一起努力,为BIM技术在咱们国家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贡献力量。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贾处长。所以说还是要沟通,刚才黄院长台上提出的问题,贾处长现场就及时的给予了解答。接下来进入下一环节的政策对话,对话开始之前可以用筑龙悦见约谈现场嘉宾。  

 有请嘉宾: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黄强,云南城市投资集团副总裁蔡嘉明,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副总工程师邓明胜,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张金月。

圆桌对话:政策引领下的BIM发展

张金月:很荣幸这一环节由我来主持,地方政策出台,相关的讨论我们在微博、微信平台上看到了很多。  

首先中国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的话题,倡导中国自主知识产权BIM软件的应用,BIM不等于软件,但BIM软件是BIM应用的一个基础,刚才黄院长又再次提到了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我想请问黄院长,中国对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的发展提一些建议,应该怎么发展,我们应该怎么做,应该是由中国软件商倡导还是由科研机构或者说其他部门倡导,谁来做怎么做?

黄强:中国的建设行业只有设计阶段,我们用中国设计软件改造达到现在所有的要求,不排除国外软件作为一个任务软件使用。第二深化设计以及后边的竣工、运维,国外的软件不能用,他的软件设计是对于现在处于设计阶段,后边的软件需要自己开发,而且要求技术水平比较低,设计阶段开始有很多的规范标准,你那里做到,施工阶段就是深化设计。而且这是中国互联网+建筑业最好的一个机会。所以任何单位都可以做,包括各管理软件都是自己做出来的最好用。  

题目叫做政策引领下的发展,我想大家注意一下,至少将来的政策与创新引领下的还是比较重要。   

圆桌对话:政策引领下的BIM发展

张金月:请问蔡总,国货和进口软件有什么区别?

蔡嘉明: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有比较完善的经历,自己业主来看,国外软件、国内软件现有技术水平基本上能够达到应用可视化三维设计的要求,至于怎么用是各有各的特点。从国家政策引领上有一点需要加强,第一步管怎么用,首先要符合国家的建设行业法律法规,必须以这个为依据。第二还必须符合所有验收工程,使规定各个分部分项要达到资料的要求。第三至于叫模型还是图纸,我觉得都不重要。第四业主用软件自己要明白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最后要明白你可以干什么。

圆桌对话:政策引领下的BIM发展

张金月:从施工企业的角度上,邓总您觉得,我们有几个应用的层次,一个是完全在勇国外软件,一个是黄院长倡导的开发自己的软件。还有一种现在很多的企业在做的,在国外软件基础上基于本地化的二次开发。还有一种干脆收购国外的软件,而且业界也有实例,您怎么看待?

邓明胜:部里出台指导意见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是非常好的契机,不是所有的业主都能这么开明的空前来做这个事,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业主尽可能的不出钱或者说少出钱。但在过程中,设计单位尤其是施工单位,面对市场的压力要大量开展BIM工作,有了指导意见出台,相信这个工作会越来越轻松,应该说会做的越来越好。  

在我们应用BIM过程中,我本人从05年开始接触,作为总工程师承接国外的项目,确实非常难,逼着我们必须选择这些方案来做。这样的情况下,可能用的更多的是国外的软件。在用的过程中,确实发现对于局部的碰撞检查,比如说难点的分析起了很好的作用。但对于企业的人才需求可能比较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说有国产软件,和相应的软件相匹配的环节,可以起着非常好的出发点,对BIM在过的应用推广也是非常好的促进。 

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现有的软件企业要重新起来做可能比较麻烦,假如说引进国外成熟软件,把他们的技术结合中国的国情本土化是一个很好的促进。尤其是进一步深入应用过程中,比如说4D、5D,这样的情况下这些软件不能跟中国的规范标准说话,这个难度就很大,这项工作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谢谢!

圆桌对话:政策引领下的BIM发展

张金月:补充问一下蔡总,作为业主是否担心用国外企业软件的安全问题,因为现在具体名字就不说了,某企业已经把云技术在北美、欧洲部署完,下一步要把技术部署到中国,如果我们的项目信息放到云上,放到他们构架的云上有没有这种关心。

蔡嘉明:真的BIM应用涉及到国家安全,把所有的模型都建完,人家要搞一个恐怖活动,从哪里进去就很麻烦。BIM应用更广大的市场在城市管网的管理,这些管理实际上也是国家级的。真要查资料实际也能查到,但不能很及的查到。另外对于BIM模型应用的管理和限制、访问权限和服务器放在哪里肯定很重要。站在企业角度来说,肯定不会把我自己管的区域和项目模型分到公共模型下,如果自己认为是公开的信息,谁都可以用,我还担心在这里是一个很大的战略性的限制,所有的资料对于中国来说就没有用了。

张金月:第二个问题想跟三位专家探讨一下,指导意见中多次提到应用的一体化和集成的问题,在指导意见中,一是多次看到集体应用强调的词汇。比如说2020年末,一级施工工程企业,应该掌握并实现BIM与企业系统和其他信息系统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这就已经超越单纯的BIM对于一个建筑本身的管理和企业管理和企业的信息管理的滞后。我想首先请问邓总怎么看待一体化和集成应用的概念,八局作为我们BIM施工企业应用的领先者,八局在一体化和继承应用上目前做的怎么样,以后应该会做什么样?

邓明胜:集成我是这么理解的,从模型本身来说施工企业做的比较单一,最开始从技术层面出发,普遍技术、基建技术,如果不推广对绝大部分企业是单一的作用,这些作用如果能跟设计模型结合起来,尤其是这个过程跟运维结合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随着指导意见出台,业主作为牵头者,但怎么牵?像中国尊这样的业主或者说顾问团队,目前来说还不是太大,所以说这样的情况下,业主或者说后边的运维团队脱离、脱节,现在集成应该停留在口头上。顺着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感觉如果从城市发包的模式上有所突破,比如说IPG集成模式交互的问题,以及做的比较多的设计+建造DB合同或者EDC合同。施工企业主导整合、设计、施工和后边相对前期运维的工作,这个可能性会更大一些,这个情况下整个模型综合的集合、整合会更好一些。从八局自身工作经验来看,我们国外做的类似项目,BIM的推广集成效果正好应征了这一点。

张金月:您讲到项目层面上的项目周期结合,有没有考虑跟企业的ERP系统,多个项目怎么跟企业的ERP集中采购?

邓明胜:BIM工作分两条线工作,一条线的一些大型项目,业主要求由施工企业牵头实施BIM工作,最开始设计的时候还没有纳入BIM议程。首先这一种类型业主就要求我们完成LOD到最后三版、四版的模型,我们约束做与不做都要完成。另一条线是企业的管理层,包括自身提高企业自身项目管理水平,就要以3D为基础,这两块一结合,实际上以信息为纽带来推进,具体跟企业里的ERP系统、项目管理系统,要做一些工作。按照目前现有成熟的工作难以覆盖这方面的工作。这就要求企业自己来做相关的研发,在整个科研立项当中差不多能占1/4到1/3的份额。

张金月:邓总提到了整合方面的二次开发、研发工作,请问黄院长,研发机构应该怎么从战略上、平台角度更好的支持勘察设计企业、业主单位、施工企业把BIM技术和他即有的信息管理和企业管理的平台进行整合和对接?

黄强:应该说大家都已经讲到了,我想说的是,2020实现企业部署,技巧上很难行,不敢说不行,为什么这么说?什么是BIM大家没有搞清楚,企业管理系统是什么,其他信息化技术是什么,如果还是ERP式企业管理系统肯定不行,科研企业已经这么多年已经证明不行,为什么说技巧上可行,中国企业包括施工单位没有理由不花钱,2015年广州BIM的价值调查报告,讲到了我们施工企业BIM初级水平能做多少,英国是33%,中国的建筑企业调查出来是14%。BIM出现很多精品工程都是没有的,还有一个是什么,为什么说技巧上可行,不出半年,可能分享之后就能听到集成应用的例子,技巧上是可行的,技术上非常难行,如果还是找BIM建模软件,建设、设计、施工一条线走下来绝对不行。   

圆桌对话:政策引领下的BIM发展

张金月:今天是业主的论坛,提到一体化集成管理,蔡总在项目管理中对在座其他业主代表提一下您的建议和感想,应该怎么把BIM向项目管理进行一体化的进程?

蔡嘉明:站在一个专业开发商的角度,我们干工程不是只干一个,而是要干一群,这个问题引发了我们在项目管理领域单项目和群项目的管理也是有很多的论文、研究文章,实际这个问题从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遇到的都是一样的问题,和开发商一样,设计单位要做无数个项目,施工单位也要做无数项目,业主开发也是无数项目。时间、地点、周期、人员搭配,我们遇到的问题都一样。这就注视我想一个问题,我们的业务管理、项目管理有没有模式?我们认为是有的,而且这种模式是基本的构架,能够使得你任何一个团队,都能够按照一定的模式开展工作。按照这个模式就是我们的管理流,你有一个标准的管理流和一个规范的管理流,你就能得到相应的信息流,从下到上的信息流,信息流规范了条件是什么?管理规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标准化、规范化,然后得到信息化。  

BIM的应用对我们来说实际也是如此,BIM应用在信息化、标准化基础上来应用目标非常明确,会花很少的钱,同时BIM应用从管理的角度来说是分城市的,设计院的应用,设计院首先用BIM,解决他自己三维设计、综合协调、管线综合等问题。解救的是设计项目管理的一系列应用。作为施工单位应用,他是解决他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模拟、施工管线综合、管线优化、深化设计等一系列的问题。设计院的应用跟施工单位的应用跟业主有关系,但不能解决业主急迫想解决的问题。所以说业主应用又是另外一个层次,业主的应用应该贯穿到设计应用、施工应用上,我们做的是一件事,设计应用上业主更关心什么,首先设计的是形态,立面、结构体系、造型、最后的效果。能不能脱离我们的渲染图,最后盖出来渲染图怎么就不像,能够把整个三维设计贯穿进来,品质保证。  

到了施工单位更细化的深化设计,深化设计有没有像黄院长所说有没有违反合约造价的总造价、总工期、总范围,有没有大量增加所有的辨证或者说所有的签证。这是业主关心的和施工单位共同。最后前面设计的模型,后边的施工模型,到最后竣工模型以后,怎么接。有一些信息哪些信息要,最后形成业主需要运维的竣工模型,竣工的模型按照很大的数怎么读取,读取的方法、运用的方法,整个可以总结。建设工程,谁都说建设工程是合一的,建设的法律法规,分布分向的管理要求,总的是整体的规律,整个的建筑工程不同,仅仅因为个性不同、环境不同、时间不同。因此按照统一的模式,把我们的建设管理设计管理规范好了,BIM应用也是有规律可寻的,也是可以做好的,用什么软件不重要,核心是管理,BIM就是一个建模,见模和应用是两回事。

张金月:把过程理顺了,过程就可以复制的。下面的问题比较尖锐,刚才在我们的指导意见里提到一个目标,90%,在2020年底,国有资金投资的大中型项目集中应用BIM比例要达到90%,这一条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也引起巨大反响,有的认为是机会,有的认为是挑战,我想请三位专家分别从各自角度、业主角度,是不是压力大,有没有必要所有的项目都上BIM?针90%的目标在战略、战术上有什么思考?

蔡嘉明:问题比较尖锐,我的理解,业主的BIM应用和下面的管理结合起来,我们认为希望还田野上,很远,设计企业已经看到了希望,设计企业的应用上一层楼就到了,施工企业上一层楼也就到了,运维企业希望也还在田野上,整个政策配套、大的环境,建设工程的计价规程都还有差距。大的项目如果不是全面的深入应用,根据自己的管理需求和管理能力是能做到的。

黄强:看了文件建设部的指导文件非常契合实际,所有的单位每个部门应该做什么,我讲的很多内容跟文件都是对算,唯一指标不高。国外讲BIM的集成是对模型的集成,我们这里连企业管理+其他信息技术都得用上一个集成,这是非常难的,但是整体来说对于大家依然很好理解,现在部的文件要求我们做重申。如果真正要求一级企业不用BIM,我看全部都能完成。实际上这个事情不是BIM这么容易的,经过这么复杂的项目管理过程,国外项目管理比较简单,建筑师说话算数,多少人管理这个事,要把企业合起来考虑这很难。  

每个企业怎么做BIM,那里可以考虑问题,但这个指标希望最后不要拿这个指标来卡大家。如果都用建模软件来做,拿不到数据。还有一个我们只在模型上没有取到现场的信息,管理就谈不上。都在模型里搞什么管理,都有现场竣工实施数据,不能像以前那样填一个报表往前走,所以90%项目达到了目标有点高。反过来,我们搞BIM的一个习惯,好东西为什么别人不会用,变成政府要求用,好东西自然会用,政府也不用给钱,所以这有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今天呼吁一下,这个指标可能太高了,希望贾处长回去考虑一下,往这个方向发展的目标大家应该往这个方向做,而不是拿90%要求,有一些事情不是建设部说了算,指导意见还到不了这个数字进度,做BIM一定要主动,对施工企业怎么提高效益,怎么提高质量,有了这个动力才能做,如果依靠甲方给钱,这个事情做不成。整个的指导意见,发了两年,也是琢磨了很长时间,指导意见比任何一个指导意见都更贴近实际情况,唯独这个指标高。


邓明胜:八局在这里走过的路线,八局BIM工作的开展还不算早,差不多是2012年真正有结果,之前还是学习阶段,参与不是太高。从2012年起步,目前为止做了大量的培训和应用,截至今年初,我们有3000多人次的培训和应用,去年我们的合同额是2500亿,营业额是1500亿。在这里从2012年起步已经有了百分之四十的项目应用BIM,作为企业来讲所有新启动的项目必须全部应用,为什么做这个事情?我们承接的上海迪斯尼、上海的国展、周大福的项目,业主作为招标文件参与,你要参与必须要做,做了工作必须有结果。BIM随着项目的推动会成为社会的压力推动施工企业要必须参与。  

面向这样的情况下,90%的指标我个人认为分三个层次逐步扩展,第一个层次是按项目个数的应用面,比如说90%,从八局2012年到现在三年时间覆盖40%的比例,应该说对于超前的企业这个指标可以实现,但从部里要求全社会做说实在还是有点高。第二个层次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前面的层次是社会要求我们做BIM,施工企业在做的过程中,05年进入之后确确实实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大的作用,因此从技术层面来说,首先进入之后觉得这里有很多可以辅助我们、促进我们提高管理水平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是被动用变成我们要用,这样的情况下,而是要贯穿到过程中。第二个层次的90%能不能深入到90%的过程都用BIM。因为90%的项目,建议模型里就要用,全过程都要用,所以说第二个层次的90%是按照全过程,90%的过程推进。第三个层次的90%,我们的培训从2012年到现在有3000多人次的培训,按照几何层次扩展,老师培训一批出来,出去的人员应用过程又培训,前期攒基础难,后期越来越顺畅、越来越方便,第三个层次的90%是90%的人来用,这就不仅仅的是工程技术人员,包括管理人员、预算人员,甚至企业其他相关人员都可以用起来,这就可以做到了全员。第三个层次的90%能够实现,我想部里的90%才是真正的实现。

张金月:非常感谢三位嘉宾的分享。

圆桌对话:政策引领下的BIM发展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