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黄强在“2015业主项目管理BIM战略高峰论坛”上发表题为《BIM与改变》的演讲。
2015年度筑龙网“业主项目管理BIM战略高峰论坛”于7月11日在京正式拉开帷幕,本次论坛全方位覆盖建筑领域各参与方,汇集企业决策者、高级管理者,以及代表中国建筑领域新一代中坚力量的设计师、工程师,为推动行业创新发展带来有益借鉴。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黄强在论坛上发表题为《BIM与改变》的演讲。 ![](data/attachment/portal/201507/13/154315wqyya5rocbbyy1db.jpg.thumb.jpg)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黄强 主持人:接下来有请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黄强先生给我们带来“BIM与改变”,有请! 黄强:BIM与改变要做,BIM政府不改变不行,我们每个人不改变不行,但BIM不要我们改变,三十多年的技术经验、管理经验哪能轻易改变,所有的技术是靠我们适应人家,哪有技术让别人适应我的技术,任何一项行动没有这么推广的。只有BIM站在这么高的地位,要求政府改变、要求施工单位、设计改变,这就不好办。 试图BIM软件来实现一部分工作,功能建设过程中有几件事要做,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基建协调、碰撞审查。这中间装的是什么?建模软件,建模软件又有施工,全部看下来全是国外软件,唯独我们院的PK项目,这是一个结构设计软件并不能独树一帜,这里更多的还是国外软件。信息交换是互相之间的交叉,你要什么给你什么,BIM是软件把所有的东西装在一起,大家在这里拿信息,国外软件一整套设计已经全有了,在于你怎么用。 国内政府的推广,首先必须买建模软件,一个软件的培训费。李总理号召互联网+创新创业的机会,如果只注重BIM技术应用成本的推广,可能扼杀中国自主知识产权软件。软件解决不了问题,建设部推出坚持科学进步与管理创新结合,组建三方应用提高项目应用前两个效应,仅凭国外建模软件达不到建设部的基本建设要求。中国软件的开发必须以国产软件开发商与BIM应用为起点,尊重传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实,我们没有说我们有问题,只不过我们的碰撞有问题。这是关于CAD的定义,这是BIM的定义,这是两回事,三十多年的建设靠这些软件完成。CAD软件建BIM模型最初的模型之一,3D模型不会替代二维图纸。没有改造建设项目的建设流程。建设项目的流程从设计到施工,包括结构没干完地基干不了,管理流程中国政府在管理上花很大的气力,这些管理不是一时可以推翻的。在BIM应用创建的几个情况下可以分不同的情况创建,完全协调的BIM,整个BIM并没有改变建设的流程。BIM没有改变项目参与者的基本角色和责任。BIM主要的改变是项目参与者建造设计过程中主动完成任务。复杂的信息交换变成数据中心,软件开发商给我们描绘很重要的一个事,把建筑视为一个产品,像造飞机一样,所有的建筑视为一个产品。BIM是由产品数据管理来的,我们在建设信息模型管理数据中,就把他认为一个产品。实际上多产品组合,装机、结构、电气、装饰工程等等非常多。把他按照工程验收统一标准,可能达到100多个产品,因为他的方法不一样,所以在这里实际上我们只不过这些产品,只要不让他碰撞就可以,要不然大学分专业没有意思,都在这个模型中学习就可以了,这是改不掉。 总BIM和子BIM保证逻辑上是关联的,而不是说大家自己干自己的,在每个节点上都可以具体运作。这样一个形式把能源分开,把美国软件开发商BIM标准一个模型转成几十个模型,使BIM的落地比较简单。设计管不了人家工地怎么建,除了按照标准图纸建,其他管不了,个人在个人的上面来做事。数据上,50300项目工程、子分布工程,工程组合起来放到指定地区,拆分出很多的模型才能做的了。编BIM统一标准的时候,按照国外的标准第一版本、第二版本、第三版本已经乱了,实际上我们只需要做设计交底模型、合业模型,施工单位跟甲方签合同的时候,就这一个模型。分包和总包,这个模型中包括造价和总量。我为什么可以干成竣工模型,是因为有证据可以在里边,一层层的模型分的很清楚。 改变BIM的研究方法,BIM一个是Modeling、一个是管理,BIM的模型让普通老百姓以为就是建模,造成很大的误解,软件开发商管他叫Modeling,而实际上BIM有三个流程,一个是BIM的Modeling,一个是BIM的模型,一个是BIM的管理。 我们的任务应该看分任务多少个、子BIM多少个,往这个方向BIM数据的集成,别人要的是我这个集成,往这个方向是工作的流程,包括LOD都可以用。中间是对所有的数据管理,这是任务,这是模型,所以这是工作流程数据的集成。BIM软件和CAD软件在这里都可以用的上。 建筑上把总模型分地基、工建、室内、外装等六个,前面三个按工序,后边三各的按工作面,子BIM的6个模型,对于设计交底模型是子BIM、基建、外装等等,地基设计会有很多软件组成,结构、基建等等都有很多软件组成,后边的三个设计很习惯,包在建筑设计中,后边的三个模型在设计阶段包起来,建筑设计模型分解成六个,建筑模型就是挂在墙上的纸,现在包含下面三个。设计阶段一般需要三个模型,结构、基电跟建筑,但是建筑里边实际上包含了后边三个,加地基,中国地基基础是现在的设计软件,跟国外的不一样,这应该是四个模型来建。这些做完之后,要数据怎么传。施工合约模型,地基有四个分模软件,施工现场技术部用。 BIM技术怎么研究,所见所得完全一致,但所见绝非完全一致,我们必须靠这些功能把这活干出来,哪能跟所见完全一致,模型建的再好,必须跟别的信息分出来才行,所以所谓所见所得并非完全一致。我们要做什么事?第一要研究现场的BIM以及现场施工管理研究。 设计不知道施工要什么,使功不知道现场要什么,设计难以成为BIM的需求者、信息需要的需求者,反过来只有现场干活的人才能跟深化设计提出BIM需求,只有深化设计才能跟BIM提出设计需求,管理后方是BIM最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没有他们BIM做不成,只有靠质监站、安检、住建局、项目管理这些才是建模的。既然做了事情,把信息分出来给别人,对自己好、对别人也好。先建BIM模型再给大家用,这是谁也做不到的。王总老说经济、经济,经济就在这里。研究设计要孤立往前走。从现场转到信息发生方向,有用信息的需求方向,只有持续改进,把模型定好持续改进,就可以做成下里巴人都可以用。而不是高大上的项目谁也做不了。所有广泛的软件。我们在建筑过程中,把建筑工程看成一个产品,就可以做到应用PDM的成功经验。在设计中必须要有BOM,这就是材料概算清单。 模型的传递方向,地基到分BIM,六个子BIM形成一个总BIM。信息集成需要集成什么?要求解规模多少。依据什么?建设部的建设设计文件以及50030。这是建立分模型时最重要的依据,这才能跟我们结合起来。所有的管理软件,政府管理、业主管理、施工企业管理,都把这个数据拿到自己的数据库、分BIM,财务管理也都在这里边。 开展审查软件,试装软件,地基协调软件,施工图审查软件,每一条线的完成。用三个建模软件就可以形成地基的总模型,在地基模型、分模型有这么多,竣工模型两个相对应,把所有地基工程设计的总情况都做出来,在地基工程的装机、分机形成一个地基BIM的组合服务。 地基设计的时候会有地基基础设计软件,这是大家都有的。通过外部条件跟勘察子BIM就可以做成装基设计成果,得出子BIM模型,子BIM模型包含勘察等等。三个重要的模型,施工图模型,CAD组成三维细分最后的图形。合约模型,分装模型,施工完之后把项目经理、主体责任人都放进去。地质报告有不对可以传给甲方,这跟定合同的过程是不一样的,必须要改造价成本。 最后实现建筑工程信息交换实施标准,PPT上都是软件,软件信息交换按照这个流程下来。建筑信息模型的完成就在这上面四各地方。建筑工程信息实施标准,一个模型跟美国所说的IDM的区别就在于一个小模型跟互相之间的交流,这就实现了无中心的,虽然他有中心,但是通过标准形成无中心,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干自己的事情。去中心化,至下而上,从分BIM往上推,所有的阻力都非常符合这一做法。我们要做成这个工作,模型要考虑这些问题。工地上的管理,可以提起这些数字,组成建筑物单一产品的BIM,规划成运维信息和管理,总的数据库完成各专业组合和优化管理。 基础信息库装在这里,通过规划建模产生规划建模的信息,规划的BIM信息,规划任务模型,规划完成的任务信息,规划局交电子文件,规划局自己没有软件读交电子文件干什么。建筑信息模型大家都需要用,各企业提出要求,政府提什么要求,政府没有管理软件怎么看人家的信息,我给你的信息怎么看,必须得有软件,所以政府完成五方责任制,图纸一出来,结构工程师是谁,他就可以查软件,可以查这个人是不是,编号多少。右边才是BIM,设计开始建模,再规划施工聚模,每个人就在自己的软件上工作。左边是图纸交互、电子交互,右边是电子交互。 需要这种方式,以前自己搞一个软件开始工作,我的任务可视化、三维、施工都可以做到。通过BIM能够得到一个新的软件、信息共享协同目标,只要做完就可以决定你的信息对于不对,碰撞没有,如果碰撞再做下去,没有碰撞再修改。BIM的结果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简单来说,设计做完自动产生一个数据库,投标需要的数据库,施工单位建模卖120个工全都要。 传统方法是这么建,BIM方法有一个协调模型,上面不叫协调,改变一下通过BIM总模型协调照样可以完成。整个对于BIM建模软件千万不要靠BIM的应用搞成建模软件的应用,必须要通过知识产权建模软件以及应用软件,国外软件中国的应用软件,他也可以建模。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