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直播】罗能钧:BIM改变项目管理模式
摘要:中信和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能钧在“2015业主项目管理BIM战略高峰论坛”上发表题为《BIM改变项目管理模式》的演讲。 2015年度筑龙网“业主项目管理BIM战略高峰论坛”于7月11日在京正式拉开帷幕,本次论坛全方位覆盖建筑领域各参与方,汇集企业决策者、高级管理者,以及代表中国建筑领域新一代中坚力量的设计师、工程师,为推动行业创新发展带来有益借鉴。 中信和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能钧在论坛上发表题为《BIM改变项目管理模式》的演讲。 罗能钧:BIM改变项目管理模式罗能钧: 各位嘉宾,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业主的项目管理及BIM的峰会我也有参加,参加这一论坛会议的主题和我个人的企业追求非常吻合,所以我也非常关注这一论坛。 BIM这项新技术,因为我从2008年总承包企业,花2万钱课题费做小模型,通过营销拿到项目尝到甜头,所以一直非常感谢BIM技术给我们企业主行业带来的认识。BIM技术改变项目管理模式这是命题作文,我的理解,新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技术和管理的活动,不是技术改造项目管理模式,而是技术不断对项目改造管理模式和工作提出新的要求,确切说BIM技术改变项目管理模式,这项技术能够改变。 项目是北京朝阳区Z15地块项目,影响巨大,在这儿将建18栋超高层项目,引领超高层建设群的项目。对于这样一个全球关注的项目,大家给予文化品质上很高的期望,不光是期望解决超高层建设的项目,更希望承载更多的东西,因为它是中国尊。 罗能钧:BIM改变项目管理模式超高层施工建筑挑战最高的一栋楼,他是超过500米的超高层。业态相对单纯——写字楼。顶上有观光,建设时期面临的挑战,巨大的挑战来自于施工环境,当然从软的方面来讲,这样一个超大型的项目,巨大的挑战来自于项目管理的环境和条件。整个项目施工图完成5.0版本,全国超高层知名公司都已参与这一项目。目前项目核心层已经到了地面10层。为了反思项目的BIM技术人员,对技术的有几点给大家讲一讲,以结合项目来做一个思考。 项目全周期的应用BIM技术,而且实践过程中也不断的体验,每一个地方,整个建筑从诞生到采取,每一个环节技术发挥什么样的价值,在整个周期中各参与方应该做什么样的工作应用这项技术,这是我们在方方面面都在做一些研讨和推进。但是中国的建筑市场与国际市场有差异,我只拿设计环节来说,特别是大型的超高层项目,往往初步设计之前会由国际公司完成,初步设计阶段完成之后,国内的设计完成,这之间有一个交接的问题。施工图走向施工还有一个技术层面交界的问题,全方面集成化的技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施工极端要求做加工,组织物流、组织现场的临时措施和永久建筑之间的协调关系等等,都需要有这样一项技术去进行提高效率和提高质量。 这项技术的应用,入围极端这项技术,怎么用,一个大楼盖好以后将来有什么功能提前做一个约定可以提前用。一个虚拟的建筑完成之后,一个数据库加一个模型,数据库怎么用,模型怎么用。现在能想到的,而且条件比较成熟的是一个静态的应用,原来建筑出现什么问题,只可能找图纸,现在一个数据库可以很方便的找相关资料和参数。但怎么把虚拟建筑、实际建筑互动起来,运营管理人员通过运营管理虚拟建筑解决实际运营的问题,目前还没有看到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模型是怎么形成的,各项目参与者负什么样的责任。模型开始建立是由设计方,模型施工阶段的建设是施工方,模型完成整个建筑过程形成数据中心或者数据库,数据的资产主要的影响是业主。但鉴定无法展开,责任很清晰,一个建筑完成三大责任主体,各主体应该有各自应该完成的任务。08年已经有权威机构提出了BIM技术的研究结论,结论是鼓舞人心的,对工期、设计、造价等等作为一线工作的人,08年提出来已经有了一个理想化的目标,目前在项目应用过程中还没有切实感受到这样一个结论。 罗能钧:BIM改变项目管理模式这项技术的推进过程中,技术提出的条件,什么条件下BIM技术才能发挥我的价值,理论条件、现实环境之间的矛盾目前为止是最大的压力。BIM技术的应用和全周期产业链、集成协同的应用,在整个项目管理有一个方式对应IPD,合作共赢而不是零和游戏,商业模式上要打造一个高层的故事,一定要把项目做到最好。要考虑工作团队参与项目是否以这样的思维导向。 经济建造管理,生产远远低于工业,考察生产线,感慨现场施工,施工过程的标准、流程就像工业企业的工厂,但有没有必要,做到什么程度恐怕要根据建筑本身的特征。我们有工期的要求,有自己的目标,我们是一个不断变化而不是重复性的。所以经济建造和经济生产这种思想的融合是怎样做变化,这在每一个推广的过程中技术应该考虑的。BIM技术在建设应用完设施阶段如何优化运营管理技能、物业管理水平,这是一个商业模式的变化。目前物业管理的收入很低,作为有技术、管理能力较强是否商业模式要发生变化,能够有足够的收入保障维护数字资产,这都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所有采取分工协作,不同的团队、不同的合同怎么去做协同?我们实际面临的环境是什么?我们现在的设计施工分别管理。 而且施工总包,施工单位不能做一个认证,但是有很多施工阶段的图纸深化都是由施工单位完成,所有的施工单位都是我们面临的政策问题。而且成熟的市场条件、环境、软件、硬件,大家的认识程度不高对技术接受能力不强,不是用起来很不方便,这时我们应该反思应该补哪些短板。很多来自设计院,在设计方案的时候是不是考虑到设计完要施工,是不是考虑到设计方案施工结束要很好的运维。当然你的设计合同总没有要求,施工不是你的责任,但你采取的终极目标是什么,终极目标不是好的设计方案,但要变成好的设计产品。 我作为中国遵项目BIM技术管理协调的推动者,BIM技术在项目上发挥应有作用,实现他的价值,最主要的因素是因为我们公司的决策者、领导的全力支持和推动。我们不是为了BIM而BIM,是想技术为项目的品质带来好处,我们也有一些原则,2011年提出来推进项目的一些基本要求,目前在逐步的完善和落实,我们要对所有的资源配置和整个项目的运用状况,他能够支撑这项技术的团队和成员提出可持续的行动规则。 罗能钧:BIM改变项目管理模式我们也希望全国推动这项工作。过程中施工、评审做了很多要求的流程。按照这个思路推进,整个过程中不断的反思这项技术的应用,并不断的改革。反思在成功的要素中应该有一些点,不一定全面,但这些是成功的要素。启动的时候整个业主项目管理团队在王总带领下考察,这都是2011年底、2012年初的照片。而且也要和设计总包方建立BIM设计能力,也将是考察可行的。能成功是因为这个过程中不断得有信息分享机制,BIM技术信息分享很重要,不是与BIM之间相关,但只要知道信息才能不断的完善数字成果。对所有参与方提出相对清晰的技术要求,对他提交什么样的成果都要做一些约定。我们自己主导和参与不断更新,技术标准、原则等做一系列约定。根据业主项目BIM实施导则,总包和项目的参与者都提出了他们的行动方案实施细则对应文档。沟通很重要,要真正拿模型去用,重点关注的设计阶段考虑条件不成熟情况下,设计师和BIM工程如何很好的互动,保证二维同志和模型,更多考虑的是模型在施工阶段的应用,可施工行为能不能解决,能不能和专业分包之间有很好的衔接,磨合和实际工程中一致性的问题。这样一个大的模型下的应用。主要的设计单位共同工作的联合作用,不断完善模型。 B7层、6层、5层、4层、3层、2层、1层,一层层的把模型做出来,在设计协调中的作用有一个简单的统计数字,但数字的精准表达BIM技术对项目的应用和贡献,通过模型的审核,在过程中效率极高,原来我们是综合的3次、5次,现在可以达到几十次,一是比较方便的工具。就地下工程来说,经过综合协调,我们的量远远小于同类再建工程的量,而且我们地下要比他们多四层,两倍的地下室。单单从模型的行使结果来说,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问题,对模型划分和构建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也是非常重要。上面是模型,下面是实体,不断的推进。 我的报告就到这儿,抛砖引玉,针对项目提出体会,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提出指正。谢谢!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