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0年前的7月,一场史无前例的洪水灾害席卷了以广州为中心的整个珠三角:378万人受灾,30多个市县灾情严重,死伤灾民达10余万,其中广州城中遭到水淹7天7夜的重创……假如“乙卯水灾”重来,今天的广州能否抵挡得住?
![](data/attachment/portal/201507/02/105543ns626sllc6yzvi06.jpg.thumb.jpg)
1915年7月乙卯年大水灾广州沙面受淹情景广州市水务局15日启动“乙卯水灾百年祭”系列巡访活动,走访广州城区周边大型水利设施。 昨日巡访的第一站是南沙。南沙区位于广州市东南部的珠江出海口,是广州的南大门,在全市防洪体系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使命。南沙水利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南沙区共包括13个联围,外江堤防总长441.63公里,约占全市江海堤围的48%,现未达近期建设标准堤防131.99公里,未达规划防洪标准堤防226.67公里。近年来,广州水利部门高度重视民生水务工程建设,按200年一遇防洪(潮)标准建设了蕉东联围、小虎岛环岛、沙仔岛环岛外江堤围约53.168公里、穿堤建筑物9座,按50年一遇防洪(潮)标准建设了万顷沙联围、义沙围、沥心沙围外江堤围约17.689公里、穿堤建筑物21座,按50年一遇防洪(潮)标准整治蕉东联围(东涌镇范围)约9.9公里及1座水闸、鱼窝头联围约34.665公里及1座水闸、番顺联围堤围约30.9005公里及1座水闸,外江防洪排涝体系基本形成。上一阶段的堤围建设有效提升了南沙防洪能力,在多次防御台风洪水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充分发挥了工程效益。 昨日巡访的第二站是番禺。番禺地处珠江出海口,区内河流众多、河网密布,有干支流13条,河涌206条,外江堤防210公里,是典型的岭南水乡,也是遭受台风、暴潮、洪水等自然灾害侵袭的多发区域。新中国成立以来,曾遭遇数十次“水灾”,造成重大损失。近年来,番禺将河涌综合整治作为“惠民一号”工程来抓,多措并举治水,累计完成外江堤防达标加固工程约180公里,水闸134座,防御体系能力从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至100年一遇,具备抵御50年至100年一遇洪水、10级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完成了106条河涌及百越广场周边等多个水浸黑点整治,尤其是市桥河水系、砺江河水系得到比较好的整治,整体防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