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建筑大师承孝相《贫者之美》新书发布
“一个城市如果不能拥有存活的沉默,则会通过没落找回沉默。”27日,韩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承孝相作品《贫者之美》在重庆举办新书发布会。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设计师、作家刘家琨,重庆博建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总规划师许剑峰,《城市•环境•设计》杂志社执行主编柳青等建筑设计界知名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建筑界哲人承孝相的建筑哲学和美学理念。 承孝相是韩国知名的建筑设计大师。1989年开创建筑师事务所履露斋,他是引领韩国建筑界新风气的4•3集团成员之一。当代建筑艺术作品“长城脚下的公社”让承孝相在中国扬名,其在作品还有北京前门大街修复工程、朝外SOHO、海南博鳌蓝色海岸等。著作包括《贫者之美》、《古老之美》、《智慧的城市/ 智慧的建筑》、《建筑,思维的符号》、《地文》、《卢武铉的墓址》等。他从主导20 世纪的西方文明的批判中出发,提出“贫者之美”主题,并将此放在他建筑工作的中心,目前已荣获“金寿根文化奖”、“韩国建筑文化大奖”等各种建筑奖项。2014年被任命为首尔市总建筑师。 《贫者之美》是承孝相关于建筑理念的第一本作品。在该书中第一次提出了之后让承孝相闻名于世的"贫者之美"的建筑美学理念。表面上看是对城市中的建筑和建筑构成的城市及其功能性、舒适性、目的性和影响力进行探讨。实际上是对建筑的一种美学和哲学层面的讨论。承孝相结合了书法作品、戏剧作品等展开"如何用有限的条件创造美"的探讨。 承孝相的建筑工作始于寻找场地的意义。他优先关注的是发掘土地以及土地上的建造物在时间长河中积累下来的生活轨迹,然后再根据每一个瞬间、根据直观做出的决断,重新构筑其现在性。并且,其决断的动机不管是积极正向的还是负面的,都基于对生活的深深眷恋,所以他的建筑始终是健康的。从这个角度看,承孝相是进步主义者。 但是,他的进步主义轨迹区别于20 世纪初试图绘制梦幻理想主义社会的革命者的理想。如果说革命者的理想是颠覆之前成就的所有价值,在白纸上绘制幻想和梦想的世界,那么的态度是根据当下的时代要求,选择性地接纳过去累积的所有轨迹,在此基础上增添新的现代性。在这个角度上,他又是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 承孝相的"贫者之美"不是贫寒者无可奈何选择的退行性美学,而是心甘成为贫者的人追求的实践性美学。"贫者之美"的建筑美学理念是对主导20世纪的西方文明的批判,隐含了对建筑本体问题的一系列反思。承孝相不仅反思建筑的本质,对建筑材料也十分感兴趣,他的理念启发着建筑师去发现,赋予建筑独具一格的外部形态和不同的心理感受。 承孝相认为,如果说城市是各种生活气息的集合体,那么建筑也是生活气息的共同体。就像生活气息不应受到管制一样,建筑也不应困在城市的牢笼中。城市和建筑向对方互相敞开时,其中的生活矩阵才不会发生断裂,可以享受从最小的单元扩张到巨大的宇宙量级的生活广度。土地应在生活矩阵中被定义,矩阵中建造的墙体只是用来限定生活的一个过程。拆除领域的围墙,将剩余的空间返还给城市,将城市的道路延伸到其剩余的空间等,都是打造开放生活的第一个阶段。 刘家琨表示,作为成就卓著的建筑师,承孝相在此书中提出“贫者”的美学观念,旨在探索韩国当代建筑的出路——面对大行其道的西方现代主义价值体系,建筑师如何打破固有理念的局限而对时代精神做出自我回应,建筑如何承接当地传统并融入真实的日常生活——这对中国建筑师尤其有启发性。而作为身居要职的首尔总建筑师,承孝相强调建筑的根本,提倡节制、留白,这样的姿态值得城市管理者反思。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