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应多关注人文和民族文化
摘要: 任何一种公共建筑,当它矗立在公共视野中,就不仅仅是单纯的建筑物了,而成为了公共审美、民族审美的无意折射。所以,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文化品质,一定要和公众审美需要、民族文化,进行密集对接。充分放大民族美 ...
任何一种公共建筑,当它矗立在公共视野中,就不仅仅是单纯的建筑物了,而成为了公共审美、民族审美的无意折射。所以,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文化品质,一定要和公众审美需要、民族文化,进行密集对接。充分放大民族美、文化美、饱满的人文含量,让大众看着舒服,成为美丽的公共景观。 作为文明古国,我们有丰厚而博大精深的建筑审美、规划设计理论,一向注重和谐美、模糊美、均衡美、文化美以及精神美。所以,公共建筑在借鉴现代建筑主义风格的同时,必须充分挖掘民族内涵,让传统文化审美观念释放出魅力光彩。这才是公共建筑规划设计不可或缺的人文本位、民族本位。 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中国似乎成为了古怪建筑的试验场,“非怪不取”,一味追求怪诞另类、颠覆传统等,似乎越是怪诞越能吸引眼球,越是怪诞知名度越高。打造了所谓的让人震撼、吸引眼球的公共建筑,却远离了醇厚的民族审美、源远流长的设计理念,公众感觉不舒服,和城市整体布局、公共文化格调格格不入,严重污染了公共视觉。 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表达,中国的建筑应该体现中国的文化特点。我们应根据城市需要、公众心理需要、民族审美需要,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民族内涵、历史内涵的公共建筑,“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将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个性、时尚和中国特色有机结合起来。这种既有现代特色,又有民族特色;既有专家审美思维,又尊重公众情感、需要的建筑,才是真正的“好建筑”。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