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水利 查看内容

国内野生大熊猫生存 受水电站等威胁

2015-3-2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873| 评论: 0|来自: 网络

摘要: 摘要: 国家林业局2月28日公布的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1864只,增长了16.8%;栖息地面积达到258万公顷,增长了11.8%;全国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375只。 ...

摘要:国家林业局2月28日公布的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1864只,增长了16.8%;栖息地面积达到258万公顷,增长了11.8%;全国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375只。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物种,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国宝”和“活化石”之称,是全球自然保护的旗舰物种,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关注的热点。
  历史上,大熊猫曾广泛分布于我国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气候和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干扰等,致使大熊猫的分布范围锐减,种群数量下降。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陈凤学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我国于2011年10月启动第四次大熊猫调查,调查范围涉及四川、陕西和甘肃3省16个地(市、州)53个县(市、区),野外调查面积超过320万公顷。
  我国曾于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本世纪初开展了3次大熊猫综合调查。此前从世界自然基金会得到的数据显示,前三次调查的野生大熊猫数目分别为:1974-1977年调查,2459只;1985-1988年调查,1114只;1999-2003年调查,1596只。
  陈凤学介绍,近年来我国大熊猫野生种群数量稳定增长。四川省1387只,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的74.4%;分布县数量比第三次调查增加4个,栖息地面积增长11.8%,潜在栖息地面积增长6.3%。
  但陈凤学同时表示,“调查结果显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矛盾十分突出,大熊猫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调查发现,由于自然隔离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大熊猫野外种群被分割成33个局域种群。目前有24个局域种群具有较高的生存风险(涉及大熊猫223只,约占野外种群总量的12.0%)。
  此外,栖息地破碎化仍是威胁大熊猫生存的主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大熊猫栖息地内存在的大型干扰包括水电站319个,道路总里程1339公里,高压输电线268.7公里,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了栖息地破碎化程度,给大熊猫的生存、繁衍带来威胁。
  在保护经费上,陈凤学介绍,部分大熊猫分布区存在保护经费投入不足、一线工作人员专业技能普遍偏低等情况,严重制约了大熊猫保护成效,保护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世界自然基金会多次参与全国大熊猫调查,并提供了部分资金和项目的支持。该基金会项目执行总监刘晓海介绍,由于野生大熊猫生活的地方大多人迹罕至、山大沟深、植被茂密,虽然每个个体生活在一个相对狭小的范围,但居无定所。因此,大熊猫的“人口普查”实际上要比人类社会的“人口普查”复杂得多。
  发布会上,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还就近期陕西濒危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发生了圈养大熊猫发生犬瘟热疫病死亡一事回答了记者提问。截至目前,该中心共有5只大熊猫确诊为感染犬瘟热病毒,其中死亡4只。
  这位负责人称,除4只死亡外,1只确诊患病和3只疑似患病的大熊猫经过全力救治,血液检测结果全部转为阴性。目前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其它养殖单位未现疫情。
  就大熊猫野外放归问题,这位负责人说,我国已成功开展了大熊猫、朱鹮等20多种野生动物的放归自然工作。但“现在看来,大熊猫由于受自身繁育能力低、食性单一和栖息地破碎等因素影响,放归野外的难度高于其他野生动物。”
  这位负责人表示,尽管实验中出现大熊猫死亡的情况,但大熊猫放归自然的科学探索不会就此停止,国家林业局将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支持有关单位扩大人工繁育大熊猫放归自然规模,促进野外大熊猫濒危小种群的恢复和发展。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