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论文 行业视点 查看内容

古建筑火灾:“人祸”多于“天灾”

2015-2-25 15:19|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59| 评论: 0

摘要: 今年1月3日,拥有600多年历史的云南巍山古城拱辰楼,在一场大火中化为废墟。经调查,此次火灾事故损失严重,拱辰楼木构部分基本烧毁,烧毁面积约765平方米。 无独有偶,2014年古城古镇、古村古寨等文物古建筑频频 ...

今年1月3日,拥有600多年历史的云南巍山古城拱辰楼,在一场大火中化为废墟。经调查,此次火灾事故损失严重,拱辰楼木构部分基本烧毁,烧毁面积约765平方米。

无独有偶,2014年古城古镇、古村古寨等文物古建筑频频发生火灾,这一现象也被列入发起的“2014年度十大文物事件”评选活动的提名事件之中。

2014年古建被毁事件

云南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大火。2014年1月11日凌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发生火灾,有1300年历史的古城核心区变成废墟,烧毁242栋房屋,古城历史风貌被严重破坏,部分文物建筑也不同程度受损,财产损失上亿元。独克宗古城历来为滇、川、藏茶马互市之通衢,是中国保存的最好、最大的藏民居群,而且是茶马古道的枢纽。

贵州报京侗寨大火。2014年1月25日晚,贵州省镇远县报京乡报京侗寨发生大火,300年历史侗族村寨100余栋房屋被烧毁,当地侗文化遭毁。报京大寨是黔东南北部地区最大的侗寨,曾是中国保持最完整的侗族村寨之一。

湖南怀化洪江古商城4个月内连发4起火灾。2014年2月17日晚,中国第一古商城——湖南怀化市洪江古商城的一栋古窨子屋民居突发大火,火势凶猛,浓烟滚滚,多户居民的房屋葬身火海。据相关人士介绍,自2013年10月20日洪江古商城曾国藩兵服厂附近发生大火以来,这座明清时代的古城,短短4个月已经陆续发生了4起火灾。洪江古商城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江南民居经典之一,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国时期古建筑300多栋,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古商城古建筑门类齐全,包括窨子屋、寺院、镖局、钱庄、商号、作坊、客栈、报馆、烟馆等。

山西千年古刹圆智寺发生火灾,千佛殿屋顶被毁。2014年3月31日,一场大火将距今千年的唐代古刹圆智寺千佛殿的屋顶几近烧毁,殿内壁画也有些许脱落,大火燃烧1个多小时才被当地消防部门熄灭。据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文物旅游局负责人介绍,起火原因系监控线路老化引起短路导致火灾发生。圆智寺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金天会九年(1132年)重修,明清两代多次重修,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所建,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院占地约9000平方米,从南至北依次为山门、倒座天王殿、钟鼓楼、东西厢房、千佛殿、东西配殿、大觉殿及东西禅房。

上海新场古镇火灾。2014年4月5日上午,上海浦东新区新场古镇发生火灾。所幸半小时后火情平息,无人伤亡。新场建镇约在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至今有800余年的历史,得名源于下沙盐场之南迁形成新的盐场,故名“新场”,元代初年,即有两浙盐运司署松江分司迁衙于此,是一座因盐而成、因盐而兴的江南古镇,近年来,随着电影《色戒》在这里取景而名声大噪。

云南丽江束河古镇大火烧毁4个院落。2014年4月6日凌晨,云南省丽江束河古镇街尾村65号成都冒菜馆发生火灾,此次火灾烧毁4个院落,致10间铺面损毁。起火原因初步确定为该菜馆老板将未熄灭蜂窝煤炉置于馆内,引燃周围物品蔓延扩大成灾。束河古镇是纳西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也是纳西先民从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过渡的活标本。

河南鸡公山近代建筑群第119号别墅严重受损。2014年5月2日下午,河南信阳鸡公山近代建筑群中的第119号别墅发生火灾,火灾造成119号别墅屋顶、大部分门窗及地板烧毁,一度危及古建筑活佛寺。鸡公山近代建筑群位于信阳市浉河区鸡公山上,1903年至1949年建造,现存建筑119处,2013年国务院核定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浙江宁波老外滩天主教堂发生火灾。2014年7月28日凌晨,位于江北区中马路2号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波老外滩天主教堂发生火灾。经现场侦察,火灾为教堂建筑群的1层砖木结构主教堂着火,本次事故实际过火面积约500平方米,无人员伤亡。江北天主教堂建于清同治十一年,光绪二十五年增建钟楼。建筑面积4846.4平方米。整组建筑由钟楼、主教公署、本堂区及若干信徒宿舍及生活用房组成,结构整齐,具有较典型的哥特建筑风格。同时也受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是现存较早中西建筑融合的重要实例,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浙江宁海前童古镇发生大火。2014年10月6日晚上8时15分,宁海县前童镇联合村一处民宅发生火灾,火灾造成几十间房屋烧毁。前童古镇,始建于南宋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地处浙江省宁海县西南,面积68平方公里,人口2.6万,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地理环境独特的江南古镇,先后被命名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和浙江省旅游城镇。

贵州剑河久吉苗寨起火,286间房屋被烧毁。2014年12月12日下午4时,贵州省剑河县久仰乡久吉苗寨发生大火,500户房屋葬身火海,286间房屋被烧毁。据了解,久吉苗寨已有200多年历史,是剑河县最大的苗族村寨之一,也是剑河县苗族传统文化留存保护较为完整的村落。2006年,久吉苗寨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古建筑的防火设计

古建筑为何火灾频发呢?我们先来看看古代的建筑防水设计。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教授王贵祥指出,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火所未至,撤小屋,涂大屋”的火灾预防办法。及至元朝,著名的农学家王祯在他的《农书》中对于建筑防火和防火材料更有详尽的论述,他提出了“火得木而生,得水而熄,至土而尽”的理论,由此研制了“用砖屑为末,白善泥、桐油、枯莩碳、石灰”等五种材料,然后用“糯米胶”调和出一种比较原始的防火材料。

山墙、风火檐、室内防火墙、室外防火墙等防火分隔物也有防火和阻止火势蔓延的作用。我国古建筑的山墙中,硬山墙和马头墙的防火效果较好。风火檐的设计要求不能开设门窗洞口,而且还要把墙上的屋檐用砖或琉璃等非燃烧材料封严,不允许可燃构件外露,以此达到阻止火势从外部向内部或从内部向外部蔓延的目的。现存最完整的室内防火墙是建于明朝的銮仪卫仓库,每隔7间房屋空出一间,并将这间房屋砌成无门无窗的砖墙,具有很好的防火功能。护城河与城墙则是最好的室外防火隔离带。

“当火灾真正发生时,要做的是第一时间灭火,这时就体现了消防设施的重要性。”王贵祥说。他介绍,消防最重要的即是水,建筑周围设置的大量水缸实际上就是古代的消防设施,类似于现在的“灭火器”。

根据《大清会典》记载,紫禁城内共有太平缸308口,每口缸可容水2000升,达到现在一辆水罐消防车的储水容量。而且每口大缸有16名太监编制专门管水。冬天为防冻,缸下面设置炭炉,为缸里的水加温。

古建筑的防火劣势

相对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来说,中国的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其主要特点。单体古代建筑主要由砖石台基、木结构的屋身和瓦屋顶组成。木结构古建筑的柱、梁、枋、檩、椽、斗拱等承重构件以及门、窗、隔断等非承重构件都由木质材料构成。“木材本来就是干燥且易燃的材料,因此木结构建筑一直存在如何防火灭火的问题。”王贵祥说。他表示,木结构古建火灾频发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最根本的还在于其建筑材料的特性。

古建筑中的各种木材构件,具有良好的燃烧和传播火焰的条件,耐火等级低。而古建筑的平均木材量为每平方米使用1立方米木材,现代建筑则要求每平方米不超过20千克木材的火灾负荷量。由此换算,木构古建的平均火灾负荷量是现代建筑的33倍。“单体建筑中如此大的木材用量,要是放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甚至是无法达到消防规范要求的。”王贵祥说。

根据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研究员王世仁的研究,古建筑用木材做成的柱子和梁架等主体结构在发生火灾时的燃烧速度为每分钟2厘米。由此推算,木构建筑在起火以后,如果在15—20分钟内得不到有效灭火,即会出现大面积燃烧,温度高达800—1000摄氏度。

房屋结构方面,由于其屋顶结构严实紧密,屋顶内部的烟热不易散发,温度极容易积聚。建筑布局时,古人往往注意其艺术效果,而很少考虑防火间距和防火分隔。

“古代建筑的这些特点使得一旦出现火情,燃烧速度会非常之快,而且容易出现连片燃烧。这就是古建保护领域常说的‘轰燃’现象。”王贵祥解释道。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专业的防火和消防技术也越来越多,效果越来越好。木材阻燃、火灾探测、注氮控氧等技术在现代古建筑保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王贵祥认为,从理论上讲,现在可以从技术上完善古建筑的防火和消防设施。在针对古建筑的特殊性制定的消防方案中应包括消防布局、消防站、消防通道、消防给水、消防设备等内容。“古建筑没有现代建筑的消防规范和应用,在这些方面是需要有一些补救措施的。”王贵祥说,“但之所以说它是理论上的,因为这种消防改造需要很大的投资,在具体实践当中往往容易被忽视。”  

现代经营性开发应适可而止

公安部和文物部门的统计显示,2009年至2014年初,全国文物古建筑发生火灾1300余起,生活用火不慎引发火灾居首位,占总数近四成,电气原因占总数的两成,其他原因依次为放火、玩火、吸烟、雷击。文物古建火灾的发生,绝大多数是人为因素导致,而多数灾难背后又都存在商业开发的魅影。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翟辉认为,火灾频发,并不是单纯的规划和管理问题。古城楼是古城里面的公共建筑,不宜用作商业。开发利用后,使用功能发生改变,就应遵守使用过程中的一些规矩,尤其是冬季使用明火要谨慎。“现在的许多古城,古代结构和现代使用功能‘拧’在一起,造成安全隐患。”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建筑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郭超则指出:“古建筑的现代保护,缺的不是技术,是意识。”近年来,古城、古镇、古村落的旅游开发如火如荼,急功近利的古城改扩建和电路改造,极易让原本就严重老化的电线负荷剧增,造成线路短路,引发火灾。近年频繁发生的古建火灾事件中,很大一部分都发生于经过商业开发的古建筑。过度的商业开发使古城古建原有的防灾功能基本瓦解,现代化的消防安全工作又跟不上,这是近年来古城古建火灾频发的主要原因。基于此,郭超呼吁:“古建筑的经营性开发一定要适可而止!”

历数近年来发生的一起起古建筑火灾事故,在令人扼腕痛惜的同时,不得不引人思索:古建筑作为火灾防控工作中的“重点关注”对象为何频频失火?行业人士指出,除了古建筑耐火等级低、消防设施匮乏等劣势以外,古建筑的过度开发和无序管理尤为突出。

云南省社科院副院长杨福泉表示,古城火灾频发和各地政府的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如果各地政府不够警醒,不依法管理,古城火患将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一座古城、一个古镇不是静止的景观,而是“活”着的历史,但由商业开发引起的过度人类活动,已成为威胁古城古建安全的祸首。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许多地方对古城进行改扩建以增加现代化设施,这种行为在破坏古城古建历史原貌的同时,也为火灾埋下了重大隐患。中国传统建筑早已将防火的智慧融入其中,在建筑空间布局和防火预留空间方面,历代先人都形成了严格约定。然而,目前的商业开发行为,抛开传统建筑的防火理念,日益拥挤的建筑物“消灭”了原有防火间隔,古建的防灾功能也就不复存在。

探寻古建筑火灾事故的原因不难发现,“人祸”多于“天灾”。古建筑管理和使用者对消防工作缺乏重视,重利益轻保护、麻痹侥幸的思想较为普遍,到处可以看到擅自将古建筑改造成具有商贸、旅游、餐饮、娱乐等商业性质的场所,让原本就严重老化的电气线路荷载剧增,整个古建筑火灾危险性陡升。同时,管理体制混乱,古建筑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特别是失去控制的“急功近利”的无序、过度商业开发愈演愈烈,更是将古建筑推向了火灾的边缘。于是,许多本不应当发生的火灾事故就灾难性地发生了,其破坏之惨烈,理应为社会各界所警觉。

古城、古建筑是中国历史文化进程的写照,是中华文明的灿烂结晶。近几十年来,许多中华文明的精髓却不得不面对两种命运,要么因为妨碍了某些人的利益而被直接拆毁,要么因符合某些人的利益而被过度开发利用,而最终结果还是难逃毁灭。这些年,火灾毁灭了多少古城古建,也就毁灭了多少历史记忆和文化信息。一次次火灾对我们的警示,不止是要加强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更警醒我们,要倍加珍视本国的文化遗产,因为它们是维系我们文化血脉的恒久基因。

因此,古建筑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保护必须做到适度、有序、科学、严谨。在消防安全管理上,要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将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到实处,提高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素质和实战技能,依据消防法规和有关技术标准加强消防器材设施的配备,并定期开展古建筑火灾事故风险评估,发现问题和不足要迅速整治,及时消除各类火灾隐患,将各种火灾隐患控制在萌芽状态。如此,才能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历史遗产、古代文明记忆长久保留传承下去,对得起古人,对得起后代。

责任编辑:lala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