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行业聚焦 查看内容

古建筑认养,国内不盛行国外是惯例

2014-12-16 14:43|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41| 评论: 0

摘要: 祖传文保大宅植槐堂无力维修,为了保护古建筑,7户主联名贴出“英雄榜”:谁维修房子,给谁30年使用权。消息一出,在当地引发了一片热议。 事实上,如植槐堂这类因年久失修,无力维护保养的文物古建筑不在少 ...

祖传文保大宅植槐堂无力维修,为了保护古建筑,7户主联名贴出“英雄榜”:谁维修房子,给谁30年使用权。消息一出,在当地引发了一片热议。

事实上,如植槐堂这类因年久失修,无力维护保养的文物古建筑不在少数,有些因国家拨款得到了及时维修,有些则被“认养”而得到修护,有些则继续破败下去。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历史建筑数量众多,尽管政府不遗余力地采取措施进行保护,但国家文物保护部门人员、资金毕竟有限,面对全国数量众多、需要维修保护的古建筑来说,可谓杯水车薪,许多老建筑依然面临着无人看护甚至破败的困境。

近年来,公众也逐渐加入了古建筑保护的行列,一些地方正在探索“古建筑认养”这种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比如山西曲沃的“古建筑认领保护”、广东开平碉楼的“社会认养”、安徽黟县的“文物建筑保护爱心认领”和浙江金华的“历史建筑及遗存认养保护”等。

中国:古建筑认养不盛行

提及古建认养,文化遗产研究专家、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表示,在中国,文物古建筑“认养”这种“以租代养”的方式并不是十分盛行。究其原因,一是中国的文物保护单位如“故宫”、“长城”体量非常庞大,个人无力承担保护维修任务,再则这些文物保护单位基本属于国有,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相关文物保护单位来对它们进行保护和维护。二是由于古建筑的维护和修复往往耗资巨大,仅仅通过政府的公共财政难以支撑,虽然在有些地方也在探索以租代养的保护模式,但动辄高达数百万元的修复费用,仍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以租代养”这种文物古建的保护方式远不如国外流行。

国外:古建筑认养是惯例

文物古建认养的做法主要出现在国外,在国外古建筑认养已是惯常做法。据苑利介绍,国外的情况往往是这样的,比如说有一栋老房子,政府管无力承担其维护工作,那么政府会以比较便宜的价格卖给个人,比如说一美元就可以买一栋二百年前的老房子,一欧元就可以买座古堡。但购买人却不能买到手后就将其搁置,必须对古建筑进行维修,而维修则需要一大笔费用。在不改变整体格局及修旧如旧的前提下,古建筑维修好了以后可以投入使用,但毕竟它是文物,所以政府有权按照相关保护标准随时监控维修和使用情况。中国在不远的将来恐怕也会走这么一条路。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