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讨会成功召开
摘要:由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人民防空与地下空间分会主办,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标准院”)承办的“第三届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讨会”日前在北京成功召开。 会议由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人民防空与地下空间分会副会长、标准院院长孙英主持,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王树平,中央国家机关人防办公室副主任赵源、北京市民防局副局长郭援,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防主管部门负责人、地下空间领域专家、企业代表等出席会议。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理事长王树平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人民防空与地下空间分会副会长、标准院院长孙英本次研讨会以“人防与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管理研讨交流”为主题,通过交流目前我国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发展动态,讨论未来地下空间开发思路,分享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经验,探讨未来发展领域,寻求新的建设管理创新方向,以充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促进地下空间的合理化利用,建设具有高防灾减灾水平的城市。 研讨会上,王树平副理事长指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一定要注重统一规划。我国首次提出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是在1986年,国家人防办和建设部联合召开全国第一次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座谈会,开启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新的历史篇章。上世纪90年代初,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着手制定我国第一部关于城市开发地下空间利用的法规,提出对地下开发利用要统一开发、统一规划,十分具有前瞻意义。随着国家城市发展,各个阶层都意识到,不论是地下人防、管网建造,还是地下轨道交通、商业空间利用,统一规划对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作用至关重要。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陈珺、清华大学教授祝文君、标准院执行总工程师张瑞龙以及标准院地下建筑设计院设计中心主任赵贵华分别发表了题为《北京人防规划》、《基于产权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问题思考》、《人防工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思路》、《精彩地下--轨道交通与周边一体化规划与设计趋势》的主题演讲。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陈珺陈珺在《北京人防规划》的报告中谈到,北京的人防工程建设规模总量非常大,如何引导城市防恐防灾体系来适应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要求,如何完善人防布局,加强大规模人口的防护,如何在地下空间、人防工程规划法规相对滞后的情况下积极推进人防工程的合理布局,依据现有标准为城市提供宝贵的空间资源,是目前北京人防规划工作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北京人防规划的重点工作应包括:第一,研究和明确战略层面的要求,划定标准和防护标准如何调整和适应,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护体系;第二,制定人防工程规划建设的技术标准,完善北京人防工程规划建设的相关技术规范的制定工作;第三,进一步加强多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包括市政、消防、交通等多个部门,通过沟通、协商,形成比较稳定的土地基础;第四,加快人防向民防的转变,尽快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救援机制。
清华大学教授祝文君祝文君着重从地下空间的产权与投资角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并就产权问题提出了土地利用和规划方面的思考。祝文君说,目前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势头非常迅猛,已是全球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大国。虽然规模和数量很庞大,但在用地、规划、产权、信息、法律等方面还存在问题。比如地下空间的产权不明晰,就往往影响到投资运营,继而影响到前期的土地规划、设计,后期的使用、管理等,从而引发地下空间利用的整体质量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厘清政府机制、市场机制以及法律机制相互的关系,从资源规划、权属安全、区位、可持续、社会宏观等各方面梳理相关措施,政府相关部门,包括市政、交通、人防、园林、商务、铁路等部门努力达成共识,协调管理,共同推动地下空间产权方面的规范化发展。
标准院执行总工程师张瑞龙标准院执行总工程师张瑞龙分享了人防工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方面的相关经验和观点——包括人防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人防工程信息化管理的目标和意义、信息化平台的部门要求和解决方案、信息化平台建设成本的估算和建设思路四个方面。张瑞龙介绍说,所谓信息化管理,是要建立以BIM技术为中心的人防工程建设与运维管理平台,为各级人防主管部门提供人防工程设备设施运行多媒体的展示,实时化的监测、自动化的预警告知,智能化的控制和精确化的决策服务支持。结合应用GIS、移动互联、物联网等多项新技术,实现人防工程电子档案管理、实时监测报警管理、数字化管理,构建物联化的疏散隐蔽场所,引导居民快速主动到达,提高人防的协调指挥效能。信息化管理能够代替传统的管理手段,实现对人防工程有效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关于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思路,张瑞龙表示:首先,要进行广泛的调研,征求各界人防主管部门以及相关专家学者的意见,准确拟定人防工程信息化要素;其次,统一信息化平台进行数据采集以建立标准;第三,积极打造通用性、扩展性好,使用方便、可操作性强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软件,重点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量。
标准院地下建筑设计院设计中心主任赵贵华赵贵华通过解析新加坡、日本、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理念和案例,向与会者分享了轨道交通与周边一体化规划与设计方面,标准院研究的先进技术理念。对比国内外重点城市的地铁交通、商业中心、人防工程等,赵贵华强调,轨道交通与周边一体化的建设,首先要从战略性和系统性出发,规划是大的前提,必须要有前瞻性,在开发的同时需兼顾保护、开发深度、工程空间预留等,为未来系统性建设创造条件。目前我国一些大中城市也通过了系列法律法规条例以引导进行一体化建设,如北京就编制了周边地铁站点空间利用手册——包括周边地区项目规划、管理规定;厦门出台了轨道交通站点的管理办法;重庆、东莞、天津的轨道交通条例也出具了具体规定。关于如何做好轨道交通与周边一体化规划与设计,赵贵华建议,要把轨道交通与周边一体化的建设流程理清楚,站点按等级分清楚,注意管理、审计,根据不同的地下开发力度进行量化指标分析,规划设计上要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地下建筑设计院 标准院地下建筑设计研究院(简称地下院),前身是建设部城市地下建筑设计研究所, 曾经在20世纪60年代完成了大量的国防工程、国防科研基地、三线地下工厂等工程设计任务,是国内最早从事人防工程设计研究的单位之一,具有深厚的技术基础和很高的行业影响力。 地下院主要从事包括人防科研、工程设计、产品研发等业务,在人防防护设备领域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特别是在防空地下室设计、研究以及人防防护设备研发领域始终居国内领先地位,具有很高的技术权威性。 近年来,标准院积极开展地铁人防防护设备工程总承包业务,具体包括地铁人防工程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人防防护设备设计、制作及安装总承包工作。目前,标准院已承接了北京、沈阳、南京、合肥、昆明、南宁、乌鲁木齐等多个大中城市的十余个轨道交通人防总承包项目,凭借多年的技术创新和产学研一体化优势,为我国的地铁建设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