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衍欣:施工企业的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管理创新的联姻
【摘要】 日前,北京市政工程协会特聘信息化专家、原中建一局信息化主任奚衍欣接受了采访,就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前期准备及面对的困难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日前,北京市政工程协会特聘信息化专家、原中建一局信息化主任奚衍欣接受了采访,就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前期准备及面对的困难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Q:业界人士对施工企业信息化的作用众说纷纭,您认为施工企业信息化有哪些作用? 能为目前的施工企业带来的最大价值是什么? 奚衍欣:施工企业的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管理创新二者的联姻。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先导,信息化管理是企业深化改革,转变企业经营思想,重新设计企业运营模式,业务流程再造,优化企业组织,合理设置工作岗位,规范企业管理行为,严格企业规章制度的过程。归纳起来,信息化能够服务企业发展战略,多方面提升施工企业在建筑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奚衍欣: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企业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舍得购买计算机,但舍不得购买软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计算机看的见、摸得着,就算没发挥任何效用,也可以算得上资产。这类现象同它所折射出的特定阶段企业管理者的管理心态是不谋而合的。也就是说,每个企业领导者最看重的一定是经济效益,那么一块钱资金投入也一定是为企业创效直接或间接的提供服务。我们的传统专业管理只能比如财务资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成本管理等等,无需费太多口舌进行沟通,早已在企业管理中所起到的作用和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已经广泛获得包括施工企业在内的各行业普遍共识。比之上述管理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所泛泛提出的“提升企业管理效益与核心竞争力”等目标型口号对很多企业决策人来说就像是空中楼阁水中月,美丽怡人却又遥不可及。毕竟成功的经验多数来自国外,少数来自行业之外,大量资金投入所带来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风险,做出这样的决定,除了企业决策人自身具备的魄力之外,更需要基于外部的信心和安全感。 因此,与CFO沟通,不仅要围绕通过资金投入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能给企业带来什么,还要具备一套具体到细节的实施方案和管理手段,也就是如何能够做到利用信息化给企业带来更大竞争力和技术创效能力。要使决策者通过沟通,不是意识到而是真正了解信息化如何帮助企业搭建通往空中楼阁的天阶。因此,我认为沟通的关键在于如何用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案带来资金投入的信心和安全感。
奚衍欣:“一把手工程”,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企业信息化工作的组织机构模式,一种通过自上而下不断推动的实施模式,这是没问题的。但“一把手”工程不等于“总经理”工程,不是所有事情都要亲力亲为。所谓“一把手”工程是在实施过程中,企业的各个层级的领导(主管领导、部门经理…)都要参与进来,从资源上予以保证(尤其是人力、时间资源),最关键的是把握工作的实施质量。最可怕的是各个层级领导将相关工作授权(其实是甩手)给(责任、能力、权利)不能胜任的某个员工。这样注定项目会部分甚至全部走向失败。所以,对“一把手工程”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和实施过程中的全面贯彻是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必要组织保障。
奚衍欣:目标的制定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之前最需要明确的问题,当然,这要建立在企业从根本上意识到信息化对企业的重要性的前提之上。如果认为信息化是可有可无的,那么目标的制定也是可有可无的。 部分企业信息化失败,是将信息化位置和目标摆放过低,将信息化视为一个结果,不是一个过程,认为信息化就是部署个软件,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没有将信息化视为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没有将信息化过程与企业管理流程梳理、优化结合起来,没有将信息化视为管理目标实现的保障、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奚衍欣:企业在与软件公司合作的过程中,依靠软件公司的技术力量进行平台的构建是最常见的合作方式。同时,在平台设计的过程中,软件公司具备同类行业实施经验的中、高端技术人员也可以为企业提供较为先进的框架性建议。但企业不应过度依赖软件公司,甚至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实施规划和系统设计、实施、培训全部撒手给软件公司。企业可以缺少代码开发能力但必须培养和形成自身的信息化系统框架设计、实施、运维能力,这对信息化建设在企业所产生的应用效果和生命周期的延续,对企业信息化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都是必不可少的。
奚衍欣:诸如高层推动力、资金投入以及目标规划等问题均可称之为一般性问题。相比而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如何能够做到与企业内、外部市场环境或者管理模式的动态变化事先快速、高精度对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行业、市场环境需要,是我们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出现频次较多、实施难度较大的问题。 信息化系统架构的实施是在明确可行的方案基础上运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实现的。一旦信息化项目竣工并交付使用,也就意味着围绕该项目的技术实施、进度计划、商务合同甚至应用培训在既定方案的基础上被完成,系统本身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将得到包括企业内部责任单位及外部合作方的一致认可。然而,在系统实施的整个周期过程当中,我们常常接收到来自各业务系统责任部门提出的变更要求,理由可能来自市场环境的变化、来自企业内部管理流程的调整、甚至某一突发重大事件的发生也会对信息系统提出新的变更要求,部分要求甚至会引发系统整体架构的重建。这样的情况无论对我还是我们企业的研发人员均造成了持续不断的困扰。 我们讲,企业信息化建设自有信息化系统不同于购买市场通用商业平台之处就在于:系统对本企业的个性化设计而产生的适用性。这个适用性同时也涵盖了信息化系统要适用于企业不同时期、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管理需求。通过一段时期的探索,我们总结出关于加强信息系统应对需求变化的一些经验: 构建一套企业自有的运维体系。一方面,信息系统在一套具备完善的组织结构、编码体系的开发平台上统一构建,通过统一的编码体系和编码机制,高度规范信息系统功能,使之具备较高的数据和功能兼容性,功能代码只作为系统功能的底层支撑源码。在这样的开发环境中,开发人员可以便捷的通过功能或信息地简单调整即可实现系统功能在一定程度的变化,而无需将原有代码推倒重做,亦可避免因研发人员职位变动造成后续人员大量的代码交接和维护工作。 另一方面,制定相应的软件开发管理办法,将系统研发与系统变更工作共同纳入到制度化工作规范当中,使系统研发工作在明确量化的前提下得到有效的业务支持和资金保障,避免了信息系统实施后期因适用问题举步维艰最终流产的悲惨结局。 培养自有的运维人员。采用专人负责专项系统开发的管理模式。系统开发责任人实行立项、业务调研、系统设计、系统研发、系统实施、系统运维的一条龙模式。因此,我们的研发人员在这一模式中形成了较为全面的信息化项目实施能力,能够应对和解决系统生存周期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
奚衍欣:对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可以带着几分遗憾的讲:失败远多于成功,教训远多于经验。究其原因,绝不是施工企业的管理能力低下,也不是国内IT技术力量不足。我想说的是,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目前所处的起步阶段,不要首先考虑如何大踏步向前疾驰,切勿从市场上生搬硬套,而要先从企业实际出发,对信息化从概念、目标、策略、手段、风险等方方面面认识的不足,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为企业信息化与IT技术搭起一座坚实的桥梁,企业信息化才能得到不断的原动力,才能取得真正有价值的管理效应。 此外,企业不应过多地考虑信息化的投入和产出,信息化也许不会给企业带来立竿见影的产出,但成功的信息化必将给企业带来长期的、难以拒绝的惊喜和回报。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