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地方动态 重庆建筑新闻 查看内容

揭秘:重庆解放碑地下环道

2014-10-30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1031| 评论: 0|来自: 网络

摘要: 摘要: 解放碑步行街0.92平方公里的区域聚集了388栋楼宇,超过5000家企业在这里落户。为了缓解解放碑交通拥堵的问题,从2010年开始,一条深入地下20多米的地下环形通道逐渐延伸,它将把解放碑地下零散分布的42个停车 ...

摘要:解放碑步行街0.92平方公里的区域聚集了388栋楼宇,超过5000家企业在这里落户。为了缓解解放碑交通拥堵的问题,从2010年开始,一条深入地下20多米的地下环形通道逐渐延伸,它将把解放碑地下零散分布的42个停车库(8000多个停车位)逐渐连通。

环道内部效果图

消防防火系统

  “攻克的技术难题,特高压电缆迁移、消防、纵坡技术、管理运营,都在里面。”江礼苏感慨万千。
  毫米
  “轨道交通隧道底,和地下隧道顶部,最小距离只有3.5米,施工时的震动不能大于3毫米,不然会危及轨道交通的安全。”
  “首先要解决的是城区供电问题。”江礼苏说,在解放碑地下,深埋着11万千伏的高压电缆。项目二期有260米长的隧道与顺城街的高压电缆隧道空间上存在交叉。“施工中既要解决高压电缆接头的迁移,又要保障单位和居民用电。技术上有难度。”
  花了半年,城投公司提出了高压电缆隧道局部迁移方案。“设计了6个高压回路,时间精确到秒。把停电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市电力公司城区供电局的电力专家对该方案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审查通过。
  说起地下隧道跟轨道交通的关系,江礼苏感慨来之不易。按照设计方案,地下环道隧道和轨道交通的隧道有3个交叉点。“轨道交通隧道底,和地下隧道顶部,最小距离只有3.5米,这是最小的安全施工距离。施工时的震动不能大于3毫米,不然会危及轨道交通的安全。”
  时间迫在眉睫。因为在2010年6月,轨道交通隧道已经建成,只是还未铺设轨道。“必须抢在轨道铺设前,打通交叉点下方的3个地下隧道。”2010年7月,经过详细论证,在绝对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与时间赛跑的“打洞”开始了。
  “事后证明,当时的决策是英明的。”江礼苏说,正是因为抢在轨道铺设前打通了3个交叉点的隧道,才有今天的地下环道工程。
  新标
  由于国内无类似难度城市环形隧道工程的先例,只能重新完成一套专门针解放碑地下环道的消防系统。
  2014年5月15日上午11点,一辆小汽车在解放碑地下环道一弯道处突然起火,浓烟迅速充满整个隧道。突然,隧道上方的多个烟感器感应到了火势,迅速打开水喷雾阀;紧接着泡沫泵和泡沫雨淋阀依次打开,整个隧道白茫茫;同时,排烟系统提前启动,隧道内逐渐变得清晰,小汽车的火势已经被扑灭。
  这是地下环道消防实体火灾实验的现场,也是20多起实体实验的收官之作。
  全长4公里的地下环道隧道,如何保障消防安全,是工程建设最为头疼的问题。“消防审批中,地下停车库有审批标准,城市交通隧道也有审批标准,但我们这个地下环道+停车系统就没有与之对应的消防安全技术标准。”
  怎么办?“那我们就来搞个新标准。”江礼苏说,由于国内无类似难度城市环形隧道工程的先例,只能重新通过消防性能化评估和专家论证,重新完成一套专门针解放碑地下环道的消防系统。
  经国家消防局同意,渝中区政府花费近100万元,由指定的权威消防安全评估机构制作模型实验。2013年12月,渝中城投、重庆市设计院和重庆公安消防总队前往漳州,参观了招商局交科院1:1火灾实验隧道。
  从2014年3月31日开始,在解放碑地下环道内进行一系列的实体火灾实验,共计18组,全面验证了消防系统中各个环节的有效性。
  最终,经公安部消防局及相关专家组审批,认为该项目消防设计方案可行。方案将纳入国家消防安全标准,有望成为“国标”。专家组称“重庆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
  6%
  纵坡不高于6%,这项重庆地方标准的设立,为重庆其他类似工程,提供了参照样本,破解工程标准“瓶颈”难题。
  解放碑地下环道有一个主要功能,就是连通绝大部分楼宇的地下车库。但这些车库修建的年代、位置和深度各不相同。“如果都要连接起来,难免出现坡度差。”
  按照国家标准,地下隧道的纵坡不宜大于4%。如果严格执行这个标准,那么地下环道将无法连接大部分车库。“环道60%的纵坡都将大于4%。”
  江礼苏解释说,纵坡指的是路线纵断面上同一坡段两点间的高差与其水平距离之比,以百分率表示。
  经过考察,上海黄浦江的过江隧道,纵坡超过了4%,接近6%。
  “既然上海都可以有超过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为什么我们重庆不可以有呢?”经过借鉴,国家建设部和有关专家就解放碑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对现有的技术进行了专题论证,专家们认为地下环道工程的最大纵坡控制在6%以内是可行的。“最高处纵坡达到了5.9%。”
  正是因为采用了低于6%的纵坡技术,使得地下环道能与解放碑CBD的绝大多数地下车库相连接。目前,除雨田大厦之外的车库,都纳入了连接范畴。
  纵坡不高于6%,这项重庆地方标准的设立,为重庆其他类似工程,提供了参照样本,破解工程标准“瓶颈”难题。
  智能
  “一体化建设运营模式,统一规划、实施和管理。将解放碑地下环道智能交通系统,作为一个子系统纳入渝中区智能交通控制系统。”
  “地下环道建成只是完成了项目的50%,建成后必须要有高效管理,才是完成了100%。”从一年前开始,渝中城投未雨绸缪,委托“林同棪国际”,提供地下环道运营管理咨询服务。
  为此,渝中城投队考察了北京中关村和金融街的地下连接系统,还借鉴了天津高架桥下停车场。“一体化建设运营模式,统一规划、实施和管理。将解放碑地下环道智能交通系统,作为一个子系统纳入渝中区智能交通控制系统。”
  为保证地下车辆有序运行,在五一路口附近,将建立一个大型的地面控制室。投入运行后,将实施24小时监控。地下环道将禁止行人通行。
  如果你驾车打算从临江门方向进入解放碑,那么在一号桥北区路附近的灯饰广场入口,便可进入北区路连接道。驶完382米长的连接道,便驶入“一环”主通道,沿途你可以密切关注提示牌上车位数量的变化。
  到了停车场,也许你会奇怪,为何进场时没有像往常一样取停车卡。这是因为停车场入口有标准车牌识别设备,免去了取卡、读卡、找零的一系列麻烦。采用车牌识别结合电子支付方式后,车辆出入停车场的时间为10秒-1分钟,让排队成为过去。
  电缆搬迁、消防、纵坡技术、智能运营。解放碑地下环道面临的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都被一个接一个的攻破了。
  讲完这些案例,江礼苏的头上渗出细汗。“这是重庆人民敢于挑战,敢于创新的结果。”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