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要闻 查看内容

今年起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建保障房率先实施绿色建筑行动

2014-9-29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848| 评论: 0

简介:绿色建筑是未来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住建部召开的绿色保障房技术培训会传递明确信号:作为我国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重点之一,绿色保障房即将进入大规模推广实施阶段。 这意味着,今后,我国保障房建设将要满足 ...

绿色建筑是未来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住建部召开的绿色保障房技术培训会传递明确信号:作为我国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重点之一,绿色保障房即将进入大规模推广实施阶段。

这意味着,今后,我国保障房建设将要满足绿色环保标准,更多低收入者有望住上健康、舒适、宜居的好房子。

从住建部获悉,从今年起将在部分符合条件的城市率先启动绿色保障房行动,以此带动全国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到2020年全国城镇保障房中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比例将超过70%。

全国各地的住建系统官员26日至27日汇聚江苏省省会南京,参加住建部组织的《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试行)培训会,并针对保障性住房实施绿色建筑行动进行经验交流。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一直饱受建筑能耗高困扰。目前建筑能耗约占中国全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在全面推行绿色建筑难度较大情况下,率先从政府投资为主的保障房入手,无疑是实现建筑降耗的突破口。

早在去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就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要求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2014年起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去年底,住建部发布《关于保障性住房实施绿色建筑行动的通知》。

根据部署,绿色保障房将分步实施。今年起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辖区的新建保障性住房,率先实施绿色建筑行动,至少达到绿色建筑一星级标准;2017年起,东部地区地级城市及中西部地区重点地级城市的新建保障性住房,将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到2020年,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比例达到70%以上。

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杨榕在会上说,保障性住房作为政府主导建设的社会住房项目,率先执行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标准,将有效带动全社会认识,促使社会投资的建筑标准提高到绿色建筑水平,从而提高我国绿色建筑比例。“保障房建设是要让中低收入人群住有所居。在保障房中推行绿色建筑,就是要让这些人在此基础上住上品质更好的房子。”杨榕说。

我国计划“十二五”期间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住建部数据显示,保障性安居工程以政府投资为主,2013年完成投资11200亿元,2014年前7个月完成投资8500亿元。

“绿色保障房”如何让百姓受益?

保障房是我国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而推出的一项民生工程。在保障房中推行绿色建筑,能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好处?

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杨榕指出,绿色建筑在满足节能标准的基础上对“节地、节水、节材、环保”等提出了综合要求,可以提供更优良的室内环境,是建筑节能的“升级版”。率先在保障房中实施绿色建筑行动,能有效提高保障房的安全性、健康性和舒适性。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分成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三个等级,星级越高,节能标准越高,能为老百姓省下电费、装修费。业内人士认为,多数中低收入家庭,不仅是住房困难,且生活水平不高,支付能力普遍较弱。如果住进保障房能让他们生活成本不增加,甚至降低,这将是最直接的好处。

据南京安居建设集团董事长毛龙泉介绍,南京四大保障房片区8.28万套保障房均达到了国家绿色建筑一星级标准。其中,达到二星级标准的保障房达10%以上,达到三星级标准的为1%,多数是应用了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公租房。

绿色建筑标准的提升还意味着环境及设施配套的改善。南京四大片区保障房的绿地覆盖率达到30%,上海、北京、厦门等地的绿色保障房项目也注重公共设施的配套,建筑标准的提升将让更多中低收入群众享受便利的基础设施服务。

绿色保障房还能带动绿色建筑推广,让更多居民享受绿色建筑的好处。据江苏省住建厅副厅长顾小平介绍,全国仅江苏就有近1000万平方米保障房获得绿色建筑星级标识,占全省绿色建筑的1/5,以保障房为龙头推动了绿色建筑的增长。

建设成本增加谁来买单?

推行绿色建筑,对保障房的设计、建造、运行管理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建设成本。人们不禁要问,这多出来的成本谁来买单呢?

“要达到绿色建筑的最低要求,通过优化设计,可以不增加或只增加很少成本。”杨榕说,粗略估计住房建设达到国家绿色建筑一星标准,每平方

米造价增加不超过50元,达到二星标准增加70元至150元,达到三星的最高标准增加约200元至300元。他进一步解释称,绿色建筑做得好、形成一定规模的地方,成本升幅相对较低。

为鼓励发展绿色建筑,各地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如财政奖励、容积率优惠、贷款利率优惠等。例如,在江苏,政府对一星级绿色建筑每平方米奖励15元,二星级奖励25元,三星级奖励35元。

而毛龙泉则表示,南京安居建设集团负责建设的保障房项目达到一星标准的,成本仅增加10元至15元。也就是说,财政补贴就可以覆盖增加的成本。而“成本秘诀”就在于形成规模。公司成立了大宗采购工作组,通过大批量采购材料实现较低价格采购到高品质材料设备的目的,有效降低了建设成本。

专家也指出,只有形成市场规模,才能使设计、生产、建造、运营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也才能最终降低成本,使大规模实施绿色建筑成为可能。

“绿色保障房”将给居住者带来怎样的变化

绿化率达40%的小区里绿树成荫,高层住宅棕色墙体外缀满太阳能电池板,密闭性良好的窗户让屋里安静如夜,居民出门走不到500米就有公交站……省钱、舒适、便捷的生活,让南京市上坊保障房片区4组团的几个小区成为中低收入市民申请的首选,这里也是南京首个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的保障房组团。

像这样的三星级绿色保障房目前还是保障房里的“稀有物种品”,代表着绿色保障房的最高水平,也意味着一种面向中低收入者的更高品质的居住享受。

绿色保障房,顾名思义就是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的保障性住房。

所谓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水、节地、节能、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民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保障性住房领域的绿色建筑技术研究和应用。按照住建部的规划,到2020年,全国70%以上的城镇保障房都要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以满足中低收入者住房基本需求为目标的保障房,有着“三差”的刻板印象—质量差、地段差、配套差。位于“三差”之首的质量差,让保障房长期成为城市建筑的一块短板。将保障房提升到绿色标准,就是从质量入手补齐保障房的短板。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分三星级,即便是最低星级的绿色保障房,也要求通过更加科学的设计和绿色建筑材料运用,让房子更加节能、居民生活更加便利的设施。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刘东卫认为,绿色保障房不仅意味着建筑质量的提升,更意味着以节能的方式给居住者带来安全、健康与舒适。

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杨榕指出,在保障性住房中实施绿色建筑行动,对破解能源资源瓶颈约束,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产业,推动全社会绿色建筑技术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制定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提出,重点推动保障性住房等建筑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从舍不得多用电到不需要多用电,这是保障房住户最直观的感受。”南京保障房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石说,绿色建筑会给保障房住户带来生活习惯的变化,如果更多保障房能够达到绿色标准,以被动房理念建设的这些房子将让越来越多人适应低碳生活,甚至让中低收入者引领中国的绿色生活潮流。

绿色保障房比绿色商品房更有优势。专家认为,保障房与商品房的区别,就是绿色保障房与绿色商品房的区别。绿色是商品房的卖点,却是保障房的内涵。商品房为达到绿色标准付出的建筑成本最终要体现在房价上。而政府兜底建设的保障房达到绿色标准,目的是要提升保障水平和节能减排,不会大幅增加居住者的成本,却能显著提高普通人的居住舒适度。

房子离真正“绿色”还有多远?

“十二五”期间,我国计划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目前各地正大规模开展保障性住房建设,本来就已是工期紧任务重,现在对保障房建设进一步提出绿色要求,如何有效落实?保障房距离真正“绿色”究竟还有多远?“推进绿色保障房建设,成熟可行的技术产品体系和标准体系非常重要。”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刘东卫说,不少人都担心保障房匆匆忙忙建成,未来三五年可能集中出现各种问题。产品不成熟、建筑标准低可能导致巨大浪费,因此推行绿色保障房应当从成熟的技术体系着手。“绿色建筑一星级标准并非高难度的要求,且已形成一套可操作的成熟技术体系。”杨榕认为,现在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要加强对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地方按标准建设绿色保障房的实际能力。此外,绿色建筑的设计、建造、运行管理能力欠缺,绿色建筑相关专业人才缺乏,导致许多关键环节形成短板,也制约了绿色建筑的推广。

还有专家指出,目前在绿色建筑领域出台的技术政策较多,激励政策不足。保障性住房工期紧、资金有限的背景下,开发商实施绿色建筑的积极性仍然不高。

购房者对绿色建筑在节能、质量方面的优点认识不足,绿色节能建筑的成本通过房价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甚至有开发商以绿色节能的噱头欺骗消费者,同样阻碍着绿色建筑产品在市场上的推广。

刘东卫认为,进一步推进绿色保障房建设,应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强调适用、经济、成熟、绿色和环保要求,提高保障房建设水平。同时,尽快出台推进实施细则,细化鼓励政策、推进目标和重点措施。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