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水利 查看内容

探秘:百姓用土筐背出“红色发电站”

2014-9-19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620| 评论: 0|来自: 网络

摘要: 摘要: 9月17日电,石家庄市平山县的沕沕水素有“沕水瀑布从天降”之美誉,在明清时代即被列入平山“八大胜景”之一,而坐落其间的新中国第一座水力发电站—沕沕水发电厂,曾为中共中央指挥三大战役,筹建新中国立下 ...

摘要:9月17日电,石家庄市平山县的沕沕水素有“沕水瀑布从天降”之美誉,在明清时代即被列入平山“八大胜景”之一,而坐落其间的新中国第一座水力发电站—沕沕水发电厂,曾为中共中央指挥三大战役,筹建新中国立下不朽功勋,被誉为“红色发电厂”和“边区创举”。

图为当地百姓“背出来”的4000多平方米的“天池”

图为沕沕水发电厂旧址

图为沕沕水发电厂旧址内的发电机室

  新中国成立65周年、石家庄解放67周年临近,记者探访了“红色发电厂”旧址,听百姓讲述超过一个甲子的故事。
  当地百姓用土筐背出“天池”
  1947年4月,刘少奇、朱德率领的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指导晋察冀边区的工作。晋察冀前线的枪炮子弹供不应求,兵工生产因缺乏动力效率低下。同时,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即将移驻西柏坡,作为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也需要解决工作照明、发报的电力。经中央工委批准,决定利用沕沕水百米落差的泉水瀑布,建设水力发电站。该电站于1947年6月动工兴建,1948年1月竣工投产,承担起周围兵工厂所需电力能源和党中央驻地西柏坡用电供应任务。
  在沕沕水村,记者找到了两位目睹水电站建设的老人。虽然他们年纪大了,但说起沕沕水发电厂的“红色记忆”仍兴致勃勃。
  79岁的王元海目睹了“红色发电厂”的建设,也见证了电灯亮起来的那一历史时刻。他说,那时候他年龄小,听村里的老人说要建“水管厂”。然后村里来了一批人,由于没有住的地方,就借住在村民家里,他家里的两个屋子就住了七八个来自山西的工人。
  “我印象最深的是发电机在狮子坪停了三天,人们开始修路搭桥。”王元海说,“发电机能运到沕沕水,真的是历经艰难,运输的人们可谓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据王元海回忆,发电机快运到沕沕水的时候,正赶上狮子坪的庙会。而狮子坪又没有路,都是河滩,运输的人们开始修路,在狮子坪停留了两天。当时没有厂房,发电机就用布盖着。当发电机运到沕沕水后,全村的人都帮忙搬运发电机,“畜拉人推的,用钢丝绳拉着机器,将发电机硬拽了进去”。
  王元海告诉记者,在水电站开工典礼那天,周围好几个村的村民都赶过来,当村里的电灯亮起来的时候,大家都欢呼了起来。回忆中,王元海讲了一件趣事:“我有个爷爷住在恶石村,他听说发电了,就过来盯着电灯看,他以为电灯和煤油灯一样,是需要火点的。”
  81岁的王志在沕沕水景区门口接受了采访。他告诉记者,在沕沕水水电站修水库(天池)时,需要大量的红土。他和村里的很多同龄人都参与了挖红土,然后用筐或篮子把红土背到施工的地方,一趟二十斤左右,一天二十几趟。
  “干活儿给报酬,论斤称。我最多的时候能一天挣八毛济南票。”说到这里,他笑了起来。他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在修建水电站时,也干过活,挣得是小米,一天能挣十来斤小米。
  老人接着回忆了他和朱老总见面的情景。一天中午,他在家正吃饭,听村里人说朱德来了,他就端着一碗饭跑了出来。朱德就笑着问道:“小孩,你这是什么饭?”王志当时很害羞,但还是回答说:“苦累(旧中国的穷人家买不起菜,主食又不够吃,常用槐花、榆钱、野菜和棒子面拌在一起蒸熟,出锅后趁热拌上调料,既当菜又当主食。现为河北的一道特色小吃,被称为忆苦饭)”朱德重复了一句“苦累”,又接着问“这是什么面?”
  “我一开始都不敢说话,低着头,朱老总就伸手把我的头抬了起来。”王志说,虽然过去了这么多年,但朱德的平易近人还是让他难忘。

    • 1
    • 2
    • >>
    • 共 2 页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