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今忆昔且思且感 立足当下既行既新“反思与品评——新中国65周年建筑的人和事”建筑师茶座侧记
摘要:没有历史,何以有现实;没有现实,何以有未来。反思并品评历史,不仅可使人明达,更可帮助我们解决当下问题。在中国城市化的快跑中需要反思之力,因为评论也是明亮的阳光;在建筑创作日益喧嚣中追问,其意义在于追问是深化研究的力量。
在新中国成立65周年之际,为了以纪念的方式梳理、总结、回溯中国建筑设计与研究走过的漫漫征程,揭示并发现新中国建筑创作、发展历程上的顿挫与问题,针对当前建筑创作实践和思想理论方面出现的问题和现象,理清建筑史实,揭示事件内涵,传承中国建筑师思想,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与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于9月17日联合主办 “反思与品评——新中国65周年建筑的人和事”建筑师茶座活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马国馨、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设计局局长张钦楠、中元国际工程公司资深总建筑师费麟、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曾昭奋、天津大学教授邹德侬等40余位全国建筑设计大师、总建筑师、建筑教育家光临本次活动现场或以书信形式为活动致辞。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建筑评论》“两刊”编辑部承办本次茶座。 在这次中国建筑师“四世同堂”的盛会当中,与会的几代建筑师分别倾情述说了他们所经历过的65年中的感人往事。马国馨院士说,自中国建筑界引进西方建筑制度至今已有百年,但是通过大家的口述历史为行业和社会留下一些东西,还做的很不到位。其中第一、第二代建筑师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他们的回忆和口述史却所存极少,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费麟总提到,中国在前30年的发展中受到学苏影响很大,在最初那个艰难的时期,是苏联援助百余项科学技术,给我们国家打下了工业化和人才培养的基础。曾昭奋教授也指出,在前30年中,设计行业还经历了反对自由化和精神污染阶段。那时候看英文资料还要偷偷摸摸的,有的时候一翻开就看到里面有台湾特务夹带的传单,让人触目惊心。 很多中生代的建筑家们也在会议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周恺大师说,曾经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来到了清华的珠海分院,参加一个七院合作的项目。正是这个机会让我感受到了改革开放最前沿的风气和局面,这对于我后来创立华汇公司提供了契机。赵元超总反思说,当我小的时候,家里的房子一到下雨天就漏水,十分惹人烦恼。那时候我最大的梦想,就是等长大之后住上不漏雨的房屋。可是现在长大了,不管是我住的房子还是我设计的房屋,最后依然漏水的不计其数,我们的建筑发展在这30年真的向前推进了么,我们有没有走向歧途?宝佳国际集团首席代表高志先生回忆说,年轻的时候我们还都是一腔热血的有志青年,和金磊一起凭借一己之力,在设计院办起了《滴水谈》这本杂志。后来我出国回来又与金磊再续前缘,又为中国建筑行业做出了两本优秀的杂志。 几位因无暇分身而未能出席本次茶座的建筑大家也不约而同的为茶座做出书面发言。庄惟敏院长在信中说,建筑师作为人类文明世界中高尚职业人群的一部分,正愈来愈标榜为人类文化的创造者和卫道士。对建筑师及其作品,“没有文化”的指责是当今建筑师所最不可承受的批评语。崔愷大师回忆说,我年前时曾在建设部会议中向戴念慈老部长提议说:如果二十年后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展馆仍然用个传统牌楼做门脸,就说明我们的建筑没有进步,没有希望。那时候戴念慈老还在纸上认真的记下了什么。张钦楠老致信指出,要使我国的城镇建设走上正道,应当有一支健全的核心队伍。应当排除那些爱“拍脑袋,搞“土地财政”的领导,以及热衷于搞“投资性住宅”谋取暴利的开发商。 专家们的精彩发言此起彼伏,听众们对于那些震颤心灵的往事的热切期盼不一而足。然而反思不仅仅止步于忆旧,品评更着眼于提升。今天我们坐在这里追忆过往,更是为了中国建筑的前进与腾飞。中国的建筑需要看到来路,再踏向前途,以此留下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及建筑思想的永恒记忆。 筑龙网版权作品,转载时请注明来源为筑龙网,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