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广联达建设行业年度峰会行业报告方向媒体专访
摘要:在2014广联达建设行业年度峰会上,媒体就BIM行业报告方向对行业专家进行了媒体专访。 主题:媒体专访—行业报告方向 时间:2014年9月12日(上午) 受访嘉宾:BIM技术对工程造价管理的影响研究课题组专家 刘刚 清华大学教授 马智亮 中国建筑总公司技术中心 副主任 李云贵 媒体记者:中国建设报 翟立 中国勘察设计 郝莹 筑龙网 韩婷婷 【郝莹】:我们是围绕的行业报告,为什么今年的行业报告以BIM的应用和发展为主题,今年的行业报告亮点的东西有哪些? 【马智亮】:大家知道去年是信息化发展,去年的报告应该叫《中国建设行业信息化发展报告》,应该是信息中心回答,我主要是配合他们的工作,但是我知道这个过程。信息中心有一个工作是每年做一个信息报告,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去年那个报告是对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做一个总结,这个总结不会过了一年就会有多大的变化。过了一年,他们是想说,能不能针对其他的点做一个总结,就对BIM技术,BIM技术实际上是最近比较热的,热的标志是什么,一开始是设计企业用,最近两年施工企业用起来了,大的工程,像上海中心这样的工程都有在用。 相应的是有关的协会开展专门针对施工方面的总结,这样的情况下大家都非常关注BIM,BIM目前没有更多的书籍,更多的是有些专家介绍BIM技术,还有是个别专家开微博介绍这个。作为施工企业,不是说用一个软件就可以做BIM,首先要从管理层理解BIM,从管理上重视这个技术,毕竟BIM技术涉及到很大的投入,要重视这个技术,后来组织开展应用,所以这个报告名称叫做《BIM应用和发展》,就是想究竟一个行业或者说企业怎么用,下一步会怎么用,怎么来用的话,还是得介绍一些先进的企业的应用的情况,下一步的应用,这些应用下一步会变成其他企业的应用。这是不是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做BIM应用的报告。 【郝莹】:这个报告亮点有哪些?或者特点? 【李云贵】: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有几方面,一个是时效性、实用性、代表性,最后是未来的发展。时效性,考虑的是目前阶段BIM应用是初级,大家都想用,都希望用好、用快。如何用,如何用得快,这些问题是大家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所以总结了基础篇、实施篇的案例,解决了目前阶段,大家关心BIM。第二个实用性,大家看这个资料有收获,在应用篇里都有,现在BIM应用有哪些应用点,这些应用点怎么用,都配有案例,看完之后,BIM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这么用。第三个是代表性,现在有13个案例,各种类型的应用,这些案例实际上我们一直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这个案例,来说明BIM技术不是理论上的,不是未来得,是现在可以实现的,这样更加增多了这个应用的实用性。再一个是对这个技术未来做了一些阐述,这应该就是BIM技术的特点。 【马智亮】:我再来补充一下。这个包括从一开始的选题,信息中心提出这么一个愿望,开始确定编写的提纲,比如说像住建部的信息中心,包括大学,包括企业,包括开发商,我们一起经过了多轮的讨论,然后我们就开始分析,编写,编写作者的选择上也是一起讨论,究竟谁做的最好,我们通过讨论来决定让他承担他最擅长的部分。写好之后,怎么把它变成一个整体?这也是有关的专家和编写人员做了大量的意见的交流和讨论,光封闭式的怎么搞,我们进行了三次,我参加了两次,都是一个礼拜,10多个人在那儿一边讨论一边修改。最后形成了,李总总结的这样。所以我就想加上这个报告是一个智慧的结合体,不是说像写一本书那样的。因此,我觉得广大的施工企业是应该去了解的。 【刘刚】:我补充一点,从内容的组织结构来说,也是有一定的特色,第一篇是基础篇,重点阐述BIM本身的概念和内涵,本身BIM很热,对应用者也好,不一定统一,在概念和内涵上给大家一个相对客观的描述。另外在基础篇里也有对一个行业的调研,BIM应用在施工行业处于什么阶段,哪些应用有价值体现出来,哪些方面得到大家的认识和共识,这样知己知彼,也能知道自己在行业内所处的位置,也为自己企业之后推广BIM有一个参考。第二个是应用篇,也算是让大家有个参考和知道,如何应用BIM,从整个施工的全过程里头,应用环节都做了一些总结归纳,如何应用,也是结合实践的结果进行总结。这样的话,大家能知道在全过程应用中怎么用,用在哪里?有什么工具可用?发挥在哪里?第三篇是建设篇,给了一些参考性的流程、步骤,这样的话,为我们之后推广BIM有一些流程可依,然后是行业的最佳实践,看看行业内其他的企业做的怎么样,用的怎么样,效果怎么样,有一个借鉴的效果。篇章组织有一个逻辑性,也有一定的应用指导的作用,我觉得这也是亮点。 【翟立】:我有一个问题,这个报告在编写过程中,大家做了很多的大量的调查,对BIM的现状、行业使用情况做了很多的调查,我想问一下,BIM进中国也有几年了,这次调查,目前,BIM在施工行业的应用是什么样的,还存在一些什么问题,怎么解决? 【马智亮】:这个报告里面有一章专门展示调查结果的,是第三章,为了给大家提供详实的数据,做了问卷调查,收到的有效的问卷是200多份,根据调查问卷我们写的。总的来讲,可以说三句话,一句话是BIM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本身BIM发展离最终的实践还有一个距离,如果发展是20年、30年,我们现在是10年,还是有一些限制阻碍。我们分析下来,总的感觉是,我们还是处在初级的应用阶段,特别是施工企业的应用,尽管有不少的企业、不少的项目在用,应用还是少。 第二句话是发展非常快,我掌握中国建筑业协会最近几年每年都开展中国建筑业企业的调研,也形成了报告,两三年前停留在知道这个技术,但是每一年都感觉到有进步,尤其是最近,感觉进步非常快,我给大家一个数据,去年9月份中国建筑业协会举办一个BIM应用大赛,总共有500多个项目,这是很多了。想一想,不是说只要用了就申报,应该是用的还不错的。所以想从零到500多,两三年发展是很快的。 第三句话,我觉得是应用水平不断提升。最初的应用可能就是建建模,非常形象化,最近这些应用大家更注重时效性,包括书里的案例,也是选一些有时效的,不光是使用的面宽不宽,有没有深度,现在看不少项目是非常时效性的,我觉得这是BIM技术要去追求的,否则的话BIM技术就是一个好看不好用的东西。 【李云贵】:现在的运用情况,总体来讲,是施工领域运用的热情比设计领域还高。这个有两个因素,一个是项目的难度超高、超大,在我们国家非常多这种项目,这种项目在技术上的需求,导致施工企业用BIM,第二个施工企业用BIM后,对施工企业的效益有一定的帮助,施工企业有很好的动力运用BIM,现在应用面从大型企业、重大工程面越来越广,应用的深度,应用的点也越来越多。在这几年,从2010年就开始做BIM的行业调研报告,在今年的报告里面,应用的普及面还是非常好的。 目前面临的问题大概是几个,一个是标准的问题。BIM需要的最基本的一点是信息共享、大家协同工作,有了标准这个才好实现,现在标准还在制定当中,所以每个项目实施,企业实施都要制定,所以有很多重复的、低水平的工作,这样也导致软件开发上没有一个遵循的标准去实现。第二个是软件的问题。国内的软件正在发展中,国外的间正在适应要求,但是做的过程中,还没做到说我们希望满足的工程都满足。第三是掌握BIM的研材生比较缺。掌握这门技术对新的毕业学生可以,老的一些技术人员掌握还比较难。 【刘刚】:有一些企业在积极的尝试使用BIM技术,热情非常高,因为从目前来讲,现在使用BIM的项目有23.6%,当然用的项目数量有限,但是反映出大家可以积极尝试。还有一个趋势来说,这个应用更加趋向业务的管理应用,并不是只是以前建模型,看看进度,开始关注怎么运用BIM进行资本的管理、技术的进步、变更的控制业务需求的内容。所以他对BIM价值的认同,包括它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数据都能反映出来。以前大家强调把模型建起来,直观、形象;现在逐步跨入BIM2的时代,大家更关注应用,核心业务上的应用和价值。从数据上可以看出这么一个趋势,所以无论是报告也好,从行业上也在更多的支持、引导,应该更加的深入。 【马智亮】:我再补充一点,对BIM技术的认识还有待提高,我们接触一些企业,对BIM的认识认为建了三维模型就是BIM,实际上三维模型是一个最最基本的表现,要基于三维模型进行指导,指导施工建设,而不是只是看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报告也在这方面为行业做了一项工作,怎么样引导大家更加深入的认识BIM技术,怎么样避免误区。这样的话,推进BIM技术应用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韩婷婷】:咱们行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作为施工企业的话,应该怎么样应用信息化? 【刘刚】:从行业发展趋势来说,各种的新技术,新的信息技术层出不穷。所以实际从发展的大势来说,BIM技术作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其实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也是大势所趋。在科技革命大潮之下,对于施工企业来说,首先大势不可逆,我们首先要取BIM技术发展之势,运用先进的技术,是能够帮助和促进我们提高自身的能力、竞争力,提高行业的发展。大势是不可违背的。建筑业还是传统产业,所以说也有一些企业,包括一些领导,会对一些新技术革命会有一些排斥,这方面的意识没有转过来。 这种情况下,企业应该拥抱BIM技术,我们知道互联网也是一种模型,改变了很多东西。所以要有积极的心态面对。第二个是明道。我们不可能跟风,别人做什么我们做什么,我们应该清楚怎么做,在信息技术之下,我们想用信息技术解决什么问题,再一个我们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并不等于我们现在为了解决问题不规划,实际上是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最起码用新的信息技术支撑我产业的发展,到底有一个怎么样的蓝图、路径、捷径。在这个过程中要了解这个信息技术,到底怎么回事,帮助我们解决业务上的问题,支撑我们的发展。 所以这些了解之后,我们就是优术,具体怎么做,就是有章有法,分布实施,你有规划的前提下,我们要有一个步骤,还要有一个节奏,不可能一下做全,现在的发展趋势来说,更加确定为岗位的信息化和业务领域的信息化,大而全的信息化来说,推动起来的节奏、成本、代价很大,像我不一定技术不先进,但是推广中毕竟涉及到各方的有利益问题、资源的问题,企业管理环境也不同,所以这方面更多的是局部单点突破,但是找应用点要有先后,哪些应用点是迫切的,哪些使用后可以复制,所以实施过程中要总结方法,也要培养队伍,建立相应的流程规范制度,新的技术运用毕竟会对现有的管理模式有冲击,毕竟你的生产方式变了,所以这些都必须有一些方法可依,规律可循。这方面来讲,生的企业也好,运用过的企业也好,要进行这方面的努力。 【郝莹】:现在我们未来的行业发展中,BIM的发展趋势有哪些?您认为目前在国内,未来BIM的发展趋势有哪些?企业如何来积极顺应这些趋势来发展? 【刘刚】:趋势来说,应该是两个方向。一个是技术方向,一个是应用方向。 从技术方向,BIM技术不是孤立存在的,BIM技术本身,作为一个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力的代表,它跟新的技术结合作为发挥很大,我们总结叫4MC,BIM技术最终要解决和服务于我们的核心业务,就是项目管理,所以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技术也是需要的,BIM技术作为核心的支撑,它要支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因为传统的项目管理的信息系统,在流程上去打通和形成一套管理,但是它缺少作业层的基础数据,BIM数据恰恰是全过程,相当于是生产作业过程都可以应用,而且形成有效数据的积累,因为BIM本身模型是载体,信息是关键。 有了这种技术,它可以更有效的支撑项目管理发挥作用。所以BIM和PIM的结合也是一个方向。因为以前的项目管理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已经建立了,我们不可以抛弃不用,BIM是解决生产效益、效率问题,像我们实施的网络东塔系统,它就是这样的结合,发挥得作用非常大,比如说你编制的很多计划,直接跟模型相连,过程可以可控,关联上相关的资源,成本的信息,施工过程控制,这些都可以实现。 另一个方向来说,通过BIM技术和项目管理技术的应用,肯定会有很多的数据,所以大数据的技术,数据管理和服务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BIM技术为核心的话,结合大数据,效益发挥会更大。BIM技术来说,企业提升的一个基础,一个手段。数据积累下来之后,我们做分析、管理、规划,可以形成知识、指标,还可以在数据上进行决策,这些都是企业最终的一些核心的竞争力和积累。三方面的结合,我们想更高效的去计算、处理,我们还要结合云技术,因为云技术来说,一是提供存储,能够提供云计算,不受地理位置的云计算,因为项目很分散,如果传统软件的部署,非得到本地部署,非常的不便,数据也不能集中,这样的话,BIM技术、PIM技术、大数据的运用,可以形成集成化的管理。 再一个特征是,这个行业总是动态的,或者是移动性很强,一个是项目分散,在工地不可能抱着电脑,这个时候就是移动设备PAD、手机上,所以在工地现场的应用,占到施工企业业务活动中很大一部分,因为工地现场是最终单元。所以BIM技术结合移动应用、物联网技术,工地现场也发挥作用,所以这个实际来说效力更大。所以BIM发展肯定是跟PIM结合、DIM结合,跟移动应用、物联网结合。 还有一个应用趋势或者是管理趋势,BIM技术本身很好,但是应用本身在推进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阻碍、障碍,但是这个障碍阻碍不是技术原因导致的,是一些根本的项目管理模式造成的,因为无论是建设单位、施工单位,都是利益的个体,大家利益是相对博弈的,谁也没有错,但是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谁也不愿意把BIM技术的数据公开给对方。BIM本身是可以共享这方面的数据,但是大家真的愿意都公开透明吗,这方面大家是有疑虑的,敏感的信息,这么多年形成的管理模式,大家都有疑虑的。所以这些不能很好的解决的话,BIM技术发挥效果很有限。 手段上说,IPD的项目模式,从这些管理模式手段上是规避的,中国很少,IPD加BIM在管理上、应用上是打破刚才说的问题的障碍。在美国IPD实际上有十五六年了,IPD本身是把参建各方形成一个利益的共同体,这样的话,大家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把这个项目管好,成本控制好,减少浪费。节省下来的空间,大家就可以分享利益,从这点说,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大家肯定愿意使用BIM技术进行管理应用。所以从应用来说IPD加BIM是一个趋势。 【郝莹】:IPD在国内推进比较慢?像国内常用的TPD方式对BIM应用来说,是不是相对比较好的方法?因为设计、施工是一体了,上下游可以分享了? 【刘刚】:从工程角度说可以更大的范围应用,但是从建设方还不是。 【郝莹】:那您预计IPD加BIM推广开要多长时间? 【刘刚】:时间我还不好说,至少现在法律环境不太具备,像跟IPD相近似的一些模式,也有一些工程采用联合体的模式进行管理,也是借鉴一些思想,但是还是在这方面有一些实践和尽可能的解决工程中传统方式中的一些问题,时间上说,这还是政府层面他们要主导的,要有配套的一些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