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地和导演王潮歌共同设计 《又见五台山》剧场
摘要:由著名导演王潮歌执导的大型情境剧《又见五台山》于9月19日在山西五台山举行全球首演。五台山佛教协会、社会各界嘉宾及媒体代表等1600余位特邀观众观看了首演并对演出予以了高度的评价。同时五台山各寺院法师现场举行了盛大的千人祈福仪式。
依山而建逶迤而上的《又见五台山》剧场—风铃宫,能容纳1600名观众,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朱小地和王潮歌导演共同设计完成。剧场由一个长131米、宽75米、高21.5米的大空间构成,观众走近时不能完整地了解它的全部。长730米、徐徐展开的“经折”置于剧场之前,由高到低排列形成渐开的序列,成为剧场表演的前奏。而剧场就成为正在被打开的一本巨大经卷,预示蕴藏着知识和智慧的宝库。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理解,能够让我们内心平静、能够让我们生活美满,能够让整个世界变得和谐。
浓郁的佛教氛围,超常的主题诠释,绮丽的旋转虚幻空间,近200米长的舞台阔度构成了此剧视觉亮点。走着看、转着看、闭着眼睛看,用心去看,看到的是佛教,感悟的是人生…… 《又见五台山》主创团队,朱小地(左二)、王潮歌(左三) 在剧中,观众们看到,佛教在五台山如何与今天的生活结合在一起,与普通人的生活故事怎样融合到一起。剧中演绎着平凡人的生活琐事,映照出了每一个人对生活的感受与思考。观众们与剧中人一同经历时间的流逝,一同感悟生活的禅思,一同以别样的视角体会五台山所蕴含的智慧。王潮歌认为,“佛教在中国不仅仅是信仰,它是我们文化中的一部分,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一部分。无论你信不信佛,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产生与佛教相关的行为。” 在历时90分钟观演过程中,观众们从室内情境体验区穿梭到360度全景旋转舞台区,经历着人生百态,整场演出可观、可听、可闻、可触、可静心融入体悟到生活的美好,信仰和大智慧的点拨。《又见五台山》就这样用舞台的语言、情境营造把佛教典故和仪规演绎的如高山流水般沁人心脾,以哲思之境发人深省。以所见所闻,最后所悟所得,从下一秒开始新的一天。《又见五台山》是国内首部佛教主题大型情境剧。谈到佛教主题的表达,王潮歌导演说:“佛教文化浩瀚如大海。大海不可说清楚,但我们的作品哪怕只是点醒您、启悟您,或是让您抚摸到文殊师利菩萨智慧轻罗的一角,都是我们美好夙愿的达成。” 730米的经卷上刻着“经中之王”的《华严经》经文,形成七个“经折”空间。每一页被打开的“经折”空间都是独特的,通过当代装置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展现了一个个与宗教有关的小空间。在“经折”被“掀起”的部分,形成游人穿越的通道,呈现出的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细部构建,隐喻着建筑所处的人文环境。 走进剧场,弥漫佛语希翼参悟禅意的步步追问,200米超长舞台阔度容纳的人生万象,以全新旋转虚幻空间的方式变换剧情愉悦观演者的五感,风、铃、钟、磬带领观演者将尘世噪杂清除心门,远离颠倒梦想,体悟涅槃之境。最妙的是整个过程用床为主线贯穿来诠释了你的一生,我的一生,他的一生,亦或是我们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又见五台山》所想表达的一切都是一念之间。 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据记载是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作为中国佛教寺庙建筑群最早的建造地之一,五台山最多时拥有寺庙128座,现存寺院共47处,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汉传佛教)、黄庙(藏传佛教)共存的佛教道场。 在上述背景下,作为佛教文化圣地之首,五台山风景区携手观印象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又见五台山》情境演出,以创新形式深度演绎佛教文化精神内涵。这不仅是推进五台山整体改造提升、加速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程,也是全力促进五台山旅游产业转型跨越的一项重大举措,更是山西省向文化大省迈进的又一次跨越。王潮歌亦表示,“《又见五台山》是五台山景区的一部分,是整个山西省文化产业一个大链条之中的一环。它不完全是一个艺术作品,更是把旅游和文化结合在一起的一个重大举措。” 背景资料: 1、《又见五台山》总导演介绍 王潮歌总导演,编剧中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导演。 代表作:“印象系列”演出:《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大红袍》、《印象普陀》、《印象武隆》、《印象国乐》,“又见系列”演出:《又见平遥》、《又见五台山》…… 2、《又见五台山》项目及背景介绍 佛教文化在中国历经两千五百年,浩瀚如海,是中华民族精神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指导人类现实生活方面,佛教提倡积极的生命观,启发世人为自身、为他人、为家庭、为国家乃至于一切众生,切实承担责任,从而缔造幸福的生活。佛教指出悟道、修行是在日常吃饭穿衣、工作生活、人际交往的一念一言一行之中,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主张奉献、勤劳工作,倡导人人从我做起、从我心做起,集合每一个体的道德自觉之力量,来奠定理想社会的基础。这一点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尤具指导意义。 3、剧场介绍 这是一个难以言状的建筑,这是一个正在消隐的建筑;这是一个可以侧耳聆听的建筑,这是一个可以对话心灵的建筑;这是一个回顾历史的建筑,这是一个展望未来的建筑…… 公元2014年9月19日,“又见五台山”大型室内情境演出即将公演,为承载这样一个重要的文化活动,必须建设以之相称的一座专属剧场。经过近两年的紧张设计与施工,“又见五台山”大型情境演出专属剧场终于在公演前夕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风铃宫”剧场的设计摒弃了重复或者再现五台山寺院的传统建筑样式,因为完全没有必要去模仿或者试图超越古建筑的型制为剧场炫耀。也不会尝试自成一统的现代建筑风格,决不能用简单的标志性建筑思维来回答项目的挑战。而是以当代艺术的观念思维,重新审视项目面临的困境和机遇,建构符合五台山佛教文化背景、属于剧场情境演出内容的体验式建筑。 从远处望去,在体量庞大的剧场空间之前横亘着730米长的巨型“经折”装置,如果将剧场空间比喻成一个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宝库,那么“经折”就是从宝库中徐徐打开的一部经书,她从剧场开始经历七折的往复,由高至低排列形成渐开的序列,直抵200多米之外的机动车道路,成为大型情境演出的情绪铺垫和内容前奏,同时也明确了观众观演和疏散的路径。在观众向剧场行进的过程中,映入眼帘的空间形象隐喻着五台山跌宕起伏的群峰,高低错落的庙宇,曲走往复的寺墙。也让人思考着一道道的波折正如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处的环境和状态,以及每个人思维成熟的探究和认识过程。然而,这一切的视觉效果完全是采用了不同材质的表皮,包括石材、玻璃和不锈钢等材料,通过反这些材料的对比、反光和透射的特点,将体量化解为不同尺度的起伏的图案。与此同时,不同程度地影照着周围的景象,蓝天、白云、山峦、树木,也包括身处其间的观众,一切尽在似有与似无之间,极大地消解着建筑物的轮廓线,破解建筑体量对周围环境的压力。因此,当你走近她,你却不能完整了解她的全部。 每一页被打开的“经折”空间都是独特的,通过当代装置艺术的表现方式,展现了一个个与宗教有关的场景和表演。这一多重演绎的“经折”借助于中国传统造园的方式,运用空问秩序建构内涵丰富的精神场所。让观众在一场场跌宕起伏的“经折”之间驻足凝思,展开自己与空间、与情境之间的对话,从而激发出观众的心理体验和精神感受。场地当中一石、一木的光影变幻,记录着时间的过往、生命的轮回,让人抛弃世间的杂念,开阔眼界和胸襟,感知佛陀的智慧。这不仅带来感官上的震撼,更多的将引发观者的思辨。 在“经折”被“掀起”的部分,形成游人穿越的通道,呈现出的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细部构建,出挑的杆件端头悬挂的铜铃,发出清脆、悠扬的声响,在很远的地方即可感知这座建筑的存在;在接近景区道路的一端,“经折”以高反光的不锈钢顶面直接插入碎石的地面,对日空和月夜的映照成为最先映入观众眼帘的形象;著名的华严经镌刻在不同材质的表皮材料之上,附会了“经折”的创意,向游人传递着演出的主题和内容;场地的铺装全部采用当地的石材,无论是在前往剧场的通道一侧的“经折”之内,28块“顽固不化”的巨石,包括通道外侧铺满各色鹅卵石的景观场地,还是离开剧场的通道一侧的“经折”之内,组成28个经文的、被“点化”而成的碎石,包括通道外侧出境的白色细石,都隐喻着佛法的智慧和观众的感悟。 这就是由中国著名建筑师朱小地和中国著名导演王潮歌联诀向您呈现的设计作品,“又见五台山”大型情境专属剧场——风铃宫。 、 4、朱小地简介 朱小地,建筑师、空间艺术家,现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艺术中心主持建筑师。 朱小地认为过度设计将导致形式的泛滥,要成就直抵人心的作品,首先必须要感动自己,而非建筑师的技巧操纵。他将观念艺术思维与现场空间建构有机结合,极大地拓展建筑创作的可能性。并通过体量、光影、材料及色彩的综合运用和准确诠释,创造基于历史记忆的现代场所,引发真实空间与心灵空间的对话,使观者获得全新的认知体验。 朱小地代表作有:北京SOHO现代城、中国石油天然气大厦、海南寰岛泰德大酒店、海南博鳌金海岸大酒店、珠海大剧院北京银泰秀酒吧、北京旬会所等。 筑龙网版权作品,转载时请注明来源为筑龙网,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